APP下载

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达标理论对产后尿失禁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5-17赵宜英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盆底康复训练产后

赵宜英

产后尿失禁指妊娠或分娩后出现的尿失禁,较常见的是压力性尿失禁,即当患者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或用力时出现的难以控制的尿液泄漏,发生率高达50%,而重度尿失禁则在3%~10%,若得不到及时规范治疗将对产妇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3]。有研究显示:盆底康复治疗可提高尿失禁患者的控尿能力,改善其产后生活质量。但常规康复治疗中,患者忙于适应母亲新角色,对盆底康复目标认识不够全面,康复依从性差,效果不佳。本研究将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达标理论应用于产后尿失禁中,对提高盆底肌康复效果和患者产后生活质量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 月~2020年6 月于本院盆底康复中心的106 例产后尿失禁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尿失禁诊断标准[4];②均为单胎足月分娩初产妇,产后42~60 d;能够语言及书面沟通;③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者;②泌尿系感染史、半年内有腹部及盆腔手术史,有明确产伤史;③明显生理缺陷、重大疾病、认知语言障碍及精神病史。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 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1~40 岁,平均年龄(31.66±4.45)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0 例,高中和中专18 例,大专及以上20 例;严重程度:轻度12 例,中度25 例,重度11 例。观察组年龄22~39 岁,平均年龄(31.53±4.62)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1 例,高中和中专19 例,大专及以上18 例;严重程度:轻度11 例,中度26 例,重度1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训练过程中讲解产后尿失禁影响因素、发病机制等相关知识;采用口头讲解、指导手册、图片等方式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同时训练中加强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达标理论联合规范盆底肌康复2 个月,措施如下。

1.2.1 成立康复小组 组长负责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工作;1 名医生负责讲解疾病专业知识;2 名康复师负责指导康复锻炼实践和临床数据的搜集整理。对盆底康复师统一培训,确保对达标理论概念、程序、康复方案及康复锻炼方法熟练掌握。

1.2.2 实施过程 干预过程分评估、诊断、计划、执行、评价 5 个阶段。①评估:入组当日9:00~10:00 与患者进行互动沟通交流,查看病历,通过沟通访谈了解患者病史、目前疾病程度、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康复依从性、日常行为习惯、家属支持水平等,并就现存康复问题进行讨论,向患者解释本研究的意义。②诊断:入组第2 天,康复师对收集的相关信息详细分析总结,明确目前存在主要康复问题和潜在的影响因素,明确诊断。③计划:开展康复讲堂,对患者进行规范康复锻炼方法指导,创建患者微信群,将疾病相关知识及康复指导发送至微信群。与患者共同制订切实可行的近期和远期康复目标。根据训练的项目内容及方法、频次及目标种类进行详细设定,将目标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横轴内容包括每日康复锻炼项目、频次与训练时间、效果评价、未达标影响因素5 部分,纵轴为康复时间和康复师与患者签名栏。④执行:康复锻炼时间2 个月。充分利用资源寻找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法,提高患者康复积极性配合完成康复目标。患者可在此阶段将学到康复的知识技能理解掌握并做到熟练应用,周一至周五15:00~16:00 按照盆底康复目标单内容在康复门诊训练,锻炼过程中康复师及时了解患者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与患者共同讨论不达标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方案。根据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完成康复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及时调整下一步康复计划。同时每晚20:00 居家1 次强化盆底康复训练,并微信打卡每日锻炼项目、量与时间、实际完成情况。⑤评价:门诊康复中告知目标单填写方法。每次锻炼后评价功能锻炼方法、量、锻炼时间及依从性。如达到预期康复目标结束当前锻炼程序,给予患者适当的鼓励;如未达到预期目标,双方讨论分析原因后对康复目标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达标率根据盆底康复目标单统计观察目标的数量和实际完成目标的数量,目标完成数量占总目标数量的百分率即达标率。②治疗有效率采用1 h 尿垫试验判断严重程度。试验阴性为无漏尿;漏尿量10 g 为重度漏尿。疗效评定[5]:尿失禁程度由轻、中、重度转为阴性为治愈;由中度转为轻度、重度转为中度或轻度为好转,严重程度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③采用I-QOL 量表评价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共22 个问题涵盖心理社会影响、限制和逃避性行为及自我困扰3 个领域,分数越高生活质量相对较好[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及标达率比较 观察组盆底康复治愈30 例(62.5%)、好转17 例(35.4%)、无效1 例(2.1%),总有效率为97.9%(47/48),对照组盆底康复显效20 例(41.7%)、有效21 例(43.8%)、无效7 例(14.6%),总有效率为85.4%(41/4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09,P<0.05)。观察组康复标达率93.8%(45/48)高于对照组的79.2%(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0,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I-QOL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避和限制性行为、心理社会、自我困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逃避和限制性行为、心理社会、自我困扰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I-QOL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I-QOL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3 讨论

盆底肌康复训练是目前治疗产后尿失禁的主要保守治疗方法,通过患者反复、自主收缩和舒张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群,增强韧带肌肉的张力和尿道及膀胱的盆底支撑功能,提高盆底肌的肌力,促进盆底功能的康复[7]。康复训练必须依靠患者长期按照规范动作要求、训练频率和强度进行训练才能达到康复效果,但临床康复中患者康复依从性并不理想,长期坚持训练患者的比例仅10%~23%,这与患者不能够正确了解盆底肌锻炼的重要性、相关知识、正确的训练方法掌握不足有关[8]。因此,需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并采用规范的康复锻炼方案才能达到康复目标。

以往盆底肌康复不达标、效果差的原因与患者对训练重要性不重视、康复师互动感知少、缺乏相关知识、训练方法掌握不足等有关。达标理论强调康复中借康复师和患者之间的高效交流沟通、互动感知、角色和应激的过程[9],通过医患之间互动和影响,使其掌握规范的训练方法,明白共同参与康复训练重要性,提高训练依从性而最终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实现康复目标。本研究在达标理论指导下,盆底康复训练前先评估患者疾病情况,通过查阅文献和指南,争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并让患者主动参与制定目标以提高康复积极性,同时在实施计划时将家属或月嫂纳入康复健康宣教中,使患者能够在产后诸多任务中,获得她们的情感支持,清楚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提高规范训练依从性。最后通过康复师与患者正确感知,康复师能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找到达标失败的原因,了解患者康复锻炼需求,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和目标。在制定康复目标时先制定小目标,避免目标制定过大无法达到而影响患者康复积极性,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提供心理支持,减轻其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学习和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盆底功能的恢复。该理论框架强调护士和患者之间的相互感知、判断和行动,注重个体系统、人际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康复师规范康复锻炼和心理疏导,为患者建立和维持一个动态、全面连续的康复过程,康复师加强与产妇感知交流,促进互动强度的巩固和强化,提高其对盆底肌康复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能够清楚地认识目标,鼓励产妇主动参与,制订相应目标,促进产妇康复知识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提高患者自我康复能力,提高康复效果,从而改善了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达标理论能够促进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盆底康复训练产后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