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 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1-05-17李湘林陆小娟赵志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性反应结肠癌根治术

李湘林 陆小娟 赵志强

结肠癌近年来在我国临床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死亡率较高。现阶段外科手术切除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的应用可实现充分清除淋巴结,并且可更好改善预后。近年来微创技术迅速发展也为结肠癌患者的微创治疗奠定了基础,常规2D 腹腔镜根治术的应用中具备手术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在临床中应用相对广泛,且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发现该术式的应用仍具有局限性,如立体感及分辨力相对较低[1]。近年来,3D 腹腔镜根治术的应用则可有效弥补2D 腹腔镜根治术的应用缺陷,如显著提升术中视野分辨率及立体感,同时进一步填补了传统2D 腹腔镜根治术应用中平面成像的缺陷。本文将进一步分析3D 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 月~2020年8 月本院74 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5 例:年龄36~76 岁,平均年龄(52.3±8.5)岁;TNM Ⅰ期11 例,Ⅱ期15 例,Ⅲ期11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6 例:年龄35~78 岁,平均年龄(52.4±8.8)岁;TNM Ⅰ期10 例,Ⅱ期16 例,Ⅲ期1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的外科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完成,术中操作方法均完全相同,患者术中体位均为仰卧位,并呈现头高足低体位,进行常规气管插管以及常规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行2D 腹腔镜根治术治疗,术中设备为2D高清腹腔镜系统及超声刀。观察组行3D 腹腔镜根治术治疗,术中应用3D 腹腔镜系统、超声刀,在手术室设备放置、术者站位、Trocar和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等相关操作均同对照组。手术具体操作:在患者十二指肠和肠系膜的交界处探寻回结肠动静脉,并将患者回结肠血管的投影点作为操作初始点,通过超声刀将肠系膜切开,明确Toldt 间隙,并顺该间隙逐步朝外侧利用超声刀实施锐性和钝性分离。掀起十二指肠部的前筋膜,再将肠系膜静脉作为操作主线,并进行向上游离,之后在根部双重结扎回结肠血管、中结肠动脉右支以及右结肠血管等,再以超声刀切除右侧大网膜,之后持续游离,切除全结肠系膜。患者于腹腔镜辅助下进行淋巴结清扫及肿瘤病灶切除操作后经由腹壁小切口与体外进行消化道重建。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②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肠梗阻、吻合口瘘、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切口感染。③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72 h 炎性反应指标,包括CRP、WBC。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及住院花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1%,低于对照组的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反应指标对比 术前,两组CRP、WBC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观察组CRP、WB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n(%)]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反应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反应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在结直肠手术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以往腹腔镜手术通常是在2D 腹腔镜设备的辅助下进行操作完成的,然而在2D 腹腔镜的应用中所提供的手术视野属于平面图像,因此欠缺良好的立体感,在进行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术者往往不易进行准确的判断[2]。而通过应用3D 腹腔镜设备则可有效改善术中操作视野,具有的空间分辨率立体感,同时深度感进一步增加,有利于弥补2D 腹腔镜设备应用中的缺陷性,特别是在对血管进行游离操作时图像更为清晰,这对于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性以及改善手术准确率均具有重要作用[3,4]。3D腹腔镜根治术的手术适应证与传统2D 腹腔镜一致,同时操作步骤一致,仅在器械设备方面显著提升[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及住院花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3D 腹腔镜根治术的应用能够达到与传统2D 腹腔镜同等的治疗效果,同时可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3D 腹腔镜根治术的运用是在传统2D 腹腔镜手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优化。在常规腹腔镜手术操作中往往术者需要结合既往操作经验对患者脏器相关解剖结构进行判断,然而对于初学者往往缺乏良好的立体思维,所以在手术操作中需要借助手术器械触碰相应组织,进而实现对解剖位置的进一步判断,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副损伤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增加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6-8]。3D 腹腔镜设备的应用则能够帮助外科医生更好的感觉术中视野,提升了视野深度,同时可更加明确辨别局部组织的情况和间隙,这对于提升手术操作中视野的深度感及立体感至关重要[9,10]。尤其是对复杂血管进行解剖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极大提升操作精准度,有利于避免对血管组织和神经等造成的损伤,因此可有效提升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11,12]。本次研究中进一步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炎性反应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1%,低于对照组的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CRP、WBC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观察组CRP、WB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与传统2D 腹腔镜根治术比较,采用3D 腹腔镜根治术能够更好的降低右半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创伤性,同时可预防术后并发症,也有利于降低机体炎性反应,这对于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以及提升手术整体疗效等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对于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3D 腹腔镜根治术可获得满意疗效,有利于降低手术创伤并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

猜你喜欢

性反应结肠癌根治术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前列腺癌根治术和术后辅助治疗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结肠癌78例临床观察
改良扩大根治术治疗合并感染的先天性耳瘘管48例观察
益生菌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力和炎性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