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以陶艺课程为例

2021-05-17潘梦梅

陶瓷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制瓷陶艺陶瓷

潘梦梅,胥 璟,欧 莹

(广州商学院,广州,510000)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中的一种教学手段。主要目的在于践行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根本任务。将思政与专业课程联系在一起,让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发挥育人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课程,在陶艺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也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本文通过深入挖掘陶艺课程的思政元素来明确陶艺课程与思政的相关性,通过树立陶艺课程的思政目标从根本上让思政融入到陶艺课程的教学中。最后从陶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措施来体现陶艺教学与课堂思政如何达到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统一的。

1 陶艺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立足于陶艺课程来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其根本在于深入挖掘陶艺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陶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陶艺课程所蕴含的的思政元素主要可以通过传统陶瓷文化、创新意识、工匠精神这几点来体现。

谈陶艺,离不开中国传统陶瓷,在传统陶瓷发展的过程中陶艺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融合,形成了现在享誉全球的中国陶瓷。中国陶瓷在世界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传统陶瓷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各具特色,如唐代的唐三彩,宋代定窑的白瓷、汝窑的青瓷、官窑的素面瓷、哥窑的开片裂纹瓷以及钧窑的钧红瓷,元代的青花瓷,清代的彩绘瓷等等。从这些优秀的传统陶瓷中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我国传统陶瓷文化的丰富和强大,领略我国陶瓷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

在学习陶瓷发展史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认识到陶瓷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的。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从简单到复杂这每一步改变每一步进步都离不开制瓷匠人的不断创新和探索。因为有他们的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制瓷工艺不断的进步。它体现在陶瓷器皿造型的创新,从一个简单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一个碗盘发展到满足各种功能需求的各式各样的造型;体现在烧成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让陶瓷变得越来越致密;体现在陶瓷外表的装饰创新,让一件陶器从一个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生活用品逐步变成了工艺品、艺术品。让学生认识陶瓷发展史中制瓷匠人创新意识的关键作用,从而学习在生活中树立创新意识。

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匠人们对作品完美的极致追求,它包含了敬业、精益、专注等内涵。这些精神在我国传统陶瓷的制瓷匠人身上以及他们的作品上都有完美体现。通过给学生讲一件优秀的陶艺作品之如何诞生的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制瓷匠人的工匠精神。一件瓷器从泥开始到成为一件陶瓷器皿需要经过非常多的工序,景德镇有一句话叫“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意思是说一件瓷器的制作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制作,一个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导致最后的作品失败。在这么复杂的制作工序中,做出了一件件优秀的陶瓷工艺品,这其中制瓷匠人付出的心血以及他们的工匠精神可以启发学生们,让我们的学生继承他们对待事情敬业、精益、专注的态度。

2 陶艺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陶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陶艺课程专业知识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度挖掘陶艺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将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陶艺理论课程中通过教授陶艺的起源和发展来引入创新精神和节约精神。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树立创新的自觉意识。在陶艺实践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作品认真、细心的态度。

3 陶艺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措施

陶艺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措施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3.1 在理论教学中的实施

理论课程中主要通过传统陶艺鉴赏环节来融入思政元素。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要节约资源不浪费。在讲到宋代的瓷器的内容中提到关于宋代晚期出现的覆烧法。覆烧法的出现是因为宋代末期上层瓷石开采殆尽,中下层瓷石耐火度较低,导致在烧成的过程中出现瓷器变形,为了减少变形,宋晚期开始将碗倒扣过来烧成。形成了那个时期特色的芒口碗。由此引出我们的思政元素要节约用料,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虽然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区资源匮乏。我们日程生活中应该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不浪费资源。在后期的实践课程中也要做到不浪费材料。

其次,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分享明代优秀陶艺作品时然学生认识到关于明代瓷器体大、胎厚的特点,是因为明代创新发明了二元配方。因为在这之前景德镇制瓷一致采用的是一元配方,也就是直接用瓷石制作坯体。二元配方主要采用的是高岭土+瓷石的结合,其中高岭土的耐火度较高,添加在瓷石中提高了瓷石的耐火度,耐火度的提高让大型器物得以制作成功,所以说二元制瓷配方完美的解决了宋代瓷石耐火度低的问题。由此引出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然后,让学生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通过分享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如图1),讲解转心瓶制作工艺的难度,一个瓷瓶分为内瓶和外瓶两部分,两个瓶子连在一起且可以转动,在外瓶外表做镂空装饰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让观者可以通过外瓶的镂空部位去欣赏内瓶表面绘制的花纹图案(如图2),这个瓷瓶的制作工艺非常负责,制作过程中不能出现丝毫差错不然就前功尽弃,通过对这个转心瓶的分享让学生认识到那个时期的制瓷工匠对专业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制作的过程中对细节的追求,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图1 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瓷瓶

图2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瓷瓶细节图

3.2 在实践教学中的实施

在实践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将思政元素融入到陶艺教学当中。

第一,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在第一次进入到实践课程中时,给学生分发陶艺材料,指导学生如何处理泥料。示范给泥加水和保存泥的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来告诉学生泥料从采集来的矿石变成大家使用的泥经过了非常多的步骤,让大家认识到这其中的复杂步骤。从而体会到其中的不易,在使用过程中做到不浪费,没用完的余料可以通过加水拍打的方式处理,从而做到重复使用。

第二,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的好习惯。在陶艺制作过程中耐心、细心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例如制作一件硬泥板成型的作品,首先要压出所需要的泥板,压完泥板的之后需要把泥板放置在木板上等待干燥,这个等待的过程就是需要耐心的,如果没有耐心操之过急,提前就把泥板切了进行制作,因为泥板的干燥程度不够,泥还比较软容易变形,制作出来的作品造型就会出现一些变形的问题。在泥板晾干的过程中除了等待之外还需要细心观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泥板会出现四周卷翘变形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泥板卷翘严重就需要重新压泥板了。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细心做好每个细节,如果没处理好细节在后面的干燥过程中就会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因此要做好一件陶艺作品需要讲究时机,不可操之过急,细心处理每一个部分。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陶艺创作教学阶段,鼓励学生在收集的陶艺资料基础上进行创新再设计。让学生将学习的陶艺成型方法和装饰方法运用到陶艺创作中。陶艺制作的方法除了老师所教的以外,把握住制作的核心,自己可以进行拓展。例如,在进行陶艺装饰的课堂教学之后,让学生了解陶瓷的肌理,学会如何做出肌理以及如何运用在制作陶艺作品的过程中保护好肌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肌理,像不同的布纹、木纹、树皮、花瓣、树叶等等使用这些肌理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陶艺创作,而不是单纯的去临摹作品。

4 结语

本文以陶艺课程为例,将陶艺课程与思政融合,深入的挖掘陶艺中的思政元素,确立陶艺课程的思政目标。让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陶瓷文化和工匠精神,在陶艺制作过程中不断地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让老师在指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猜你喜欢

制瓷陶艺陶瓷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疯狂”的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