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管理对行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撤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1-05-17赵艳华朱小丽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脱机阻塞性呼吸机

赵 丽,赵艳华,朱小丽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河南驻马店46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易造成患者通气功能障碍,且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机体呼吸衰竭,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1-2]。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抑制疾病进展、缓解呼吸衰竭症状为主,机械通气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案[3]。 机械通气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机体通气障碍,但患者易对其产生依赖性,导致呼吸肌无力、呼吸动力不足,无法自主呼吸,从而导致后期脱机困难,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转归[4-5]。 因此,临床需采取适当干预措施改变这一现状,在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同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护理管理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原则,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职能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高效的护理服务质量。 鉴于此,本研究探讨护理管理对行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撤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9 年3 月1 日~2020 年4月30 日收治的108 例行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6]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均经患者同意翻阅临床资料。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②合并精神性疾病者;③其他非呼吸性急性疾病且需机械通气者;④药物摄入、肌肉、神经疾病所致肺泡通气能力障碍者。 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 例和观察组58 例。 对照组男29 例、女21 例,年龄58~76(67.12±5.47)岁;体质量指数(BMI)20.1~24.5(22.35±1.46)。 观察组男36 例、女22 例,年龄57~78(67.81±5.28)岁;BMI 20.3~24.2(22.25±1.38)。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满足脱机指征:病情稳定,意识清醒,未见烦躁、不适之症;呼吸肌功能基本恢复,胸腹运动无矛盾;呼吸机脱离每小时5 min,直至自主呼吸1 h 以上均未出现呼吸困难现象,通气和氧合指标正常。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撤机前注意查看相关检查结果,观察患者临床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排痰处理,确保其呼吸道畅通,注意操作过程规范;加强机体营养,保证能量供应;对出现感染的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 撤机时由护士对达到撤机标准的患者进行撤机,取平卧位,将口鼻湿润清洁后,对气道分泌物进行清除,沿气道自然弯曲度于深吸气末将气管导管迅速拔除,并立即对面罩加压给氧。 撤机后由护理人员陪床,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若出现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心率过高等情况,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干预措施,必要时可再次进行机械通气,避免引发不良后果。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组建护理管理干预小组:组内成员由护理科室主任、护士长、专科护理人员构成,其中护理人员均为呼吸内科专业,且工作经验>5 年,均进行专业性培训,包括呼吸道管理、疾病病理、生理特征、机械性排痰技术、呼吸机参数及模式、气管拔管方法及脱机指征,并通过相关考核。 组内成员对影响撤机的因素进行分析,制订护理管理措施。 ②由主治医生带领组内成员进行查房,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护理方案;在机械通气伊始,做好撤机准备,在呼吸衰竭得到控制后,调整机械通气参数,锻炼呼吸肌,提高自主呼吸能力,以便逐渐过渡至自主呼吸。 ③撤机前向患者讲解撤机的必要性,缓解其不良心理,可通过言语、动作等方式安慰患者,消除其负性情绪;将呼吸机于床边放置,若撤机后无法自主呼吸,可接通呼吸机;与患者家属沟通,提高其积极配合度。 ④采取静脉营养补充机体微量元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查看血生化指标,依据情况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提高机体营养状况。 待达到脱机指征后,进行撤机,操作参照对照组,并于撤机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出现不良情况立即给予干预,并及时告知医生予以处理。 ⑤根据每例患者口腔情况给予适合的护理液冲洗口腔,预防感染;将气管插管固定,观察气囊压力;严格按照吸痰操作规范执行,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定时叩背、更换体位,促进分泌物顺利排出;尽早进行下肢功能锻炼,每次15 min,3 次/d。

1.3 观察指标 ①撤机效能:比较两组撤机时间,并记录1 次撤机成功情况,计算撤机成功率。 ②并发症: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期间及撤机后气胸、皮下气肿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撤机效能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撤机效能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以气流受限为特征,其受环境、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可发生急性病变,易引发呼吸困难、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等症状,严重者易引发呼吸衰竭[7-8]。 机械通气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可快速改善机体通气状况,缓解呼吸衰竭症状,改善病情,但长期进行机械通气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导致撤机困难,从而影响患者康复进程。 临床研究表明,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专业、系统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撤机成功率,减轻撤机对患者的影响,减少并发症,因此,采取适合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撤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且一次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胸、皮下气肿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可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撤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分析其原因在于,护理管理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从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职业态度等方面提高患者积极配合度,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干预措施,并在过程中完善总结,始终对其保持高度重视,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通过对组内成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技能及职业态度,为患者带来最高质量的护理体验,提高治疗效率;详细了解脱机指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针对性地制订方案,为撤机做好准备,提高撤机成功率[10]。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改进计划方案,实时跟进,有利于保障通气安全,并在通气过程中调整参数,锻炼患者呼吸肌,保障期撤机后自主呼吸能力,避免再次进行气管插管通气,导致脱机困难,进而有效提高撤机成功率[11]。 通过心理干预,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告知其脱机必要性,避免因情绪焦虑、激动引起撤机后发生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支持,保障机体营养需求,可有效改善机体呼吸肌功能,有利于缩短撤机时间[12]。 撤机后给予口腔、吸痰护理,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有效保持呼吸道畅通,减少并发症[13]。

猜你喜欢

脱机阻塞性呼吸机
创伤后非心脏手术重症患者脱机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柯惠PB840呼吸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经鼻高流量氧疗在重症肌无力危象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后的应用效果*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指导脱机的膈肌超声指标的研究进展〔1〕
程序化脱机方案在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脱机过程中的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