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区茶产业集群的识别与评价
——以贵州省印江县为例

2021-05-17李雪莲赵翠薇陆清平祖海琴王杰

农业与技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印江区位集群

李雪莲赵翠薇陆清平祖海琴王杰

(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产业集群是一组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公司与关联机构,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而在地理上相互靠近联系的现象[1],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2],对产业集群进行识别和评价可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参考[3]。产业集群的2个特征也是集群识别的2个依据[4],产业在空间上的高度集中,企业的内部紧密联系[5]。近年来,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采用区位熵法[6]、波特案例分析法[7]、主成分分析法、多元聚类分析法[8]等,这些方法存在数据获取难、计算复杂、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反映产业动态变化等问题[9]。目前较多从宏观、中观尺度对产业集群识别和评价[10],微观尺度较少,如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和江西省工业集群的研究[11,12]。产业集群的识别多集中于工业、制造业等领域,在农业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13,14]。对茶业集群发展的研究,以集群竞争力分析[15]、效率评价[16]、形成机制[17]等方面为主,对茶产业集群进行识别及评价的研究较少。贵州省自然地理环境符合茶叶生长习性,且具有漫长的种茶历史,自2013年以来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1[18]。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印江县)地处武陵山区,是贵州省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茶产业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对当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拟在微观层面,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采用区位熵和集群度方法,对印江县茶产业集群进行识别和评价,在丰富产业集群微观层面研究案例的同时,为印江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属武陵山区,总面积1968.07km2,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西低东高,海拔高度在354~2483m,如图1所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分别为17.2℃、934mm,土壤以黄壤为主,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以农业为主,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88元)低于贵州省平均水平(9716元),属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印江县种茶历史悠久。明代永乐年间,团龙茶作为贡品上贡朝廷,成为“贡茶”;新中国成立前,茶叶种植零星,供当地消费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兴办茶场,约有33.33hm2,但由于缺乏技术,商品率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扶贫开发各项政策,茶产业开始大力发展;2019年全县建成茶园基地17213.33hm2,茶叶产量1.94万t,产值18.30亿元。

图1 印江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集聚程度

区位熵是表示地区产业空间分布情况的指标,能反映地区某产业的集聚程度及其在高一级区域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19]。本文采用产值区位熵来表征产业集聚程度,即用某区域特定产业的产值在该区域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与高一级区域该产业产值在高层次地域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的比值来表示,具体计算公式:

(1)

式中,LQi代表i区域j产业的区位熵;Eij代表i区域j产业的产值;Ei代表i区域的总产值;Ekj代表高一级区域j产业的产值;Ek代表高一级区域的总产值。如果LQ>1,表示产业已形成集聚,且集聚程度较高,形成集群的可能性较大;如果LQ>2,表示产业集聚程度很高,产业形成集群的可能性更大[20]。

2.1.2 集群度

集群度表征某一具体产业生产链的发育程度和在特定空间内相关企业或机构间的联系程度[21],主要包括生产活动联系和信息技术传递联系。可以通过企业间的“投入—产出”(I/O)关系来反映集群度。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2.1.2.1 建立生产联系方面的“投入—产出”矩阵

矩阵中,n表示集群内企业的数量;Xij代表企业i与企业j交易所获得的产值;Xi1,Xi2,…Xin代表集群内其它企业对企业i的产品的需求;Yn代表企业i销售到区域之外的产值。企业i的总产值即为Xi1+Xi2+Xin+Yi。同样,应该建立企业间信息与技术方面的投入产出模型。

2.1.2.2 计算整个集群生产联系与知识联系的关联度

企业间的关联度,可由其不关联度计算而得,公式:

(2)

(3)

上述2个公式中,ki代表企业i与集群内其它企业不关联的程度。由于集群内各企业产生的活动对整个集群影响程度不一,在计算企业间生产不关联度时,需要把a修正为A,公式:

A=∑ki×Wi/∑wi

(4)

式中,Wi为企业i的交易总额与集群总规模或交易总额之比。企业间在知识方面的不关联度不需要修正。

2.1.2.3 计算整个集群的集群度

C=1/(1+A)

(5)

式中,C代表整个产业的集群度,在实际计算中,可以通过对某一产业集群的企业通过普查或者抽样调查进行,一般可以通过问卷中询问“您企业的产品有多少(%)销售给本地”来进行“物质交易”方面的分析,同样可以通过问卷中询问“您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是通过……”来进行“知识和学习”方面的分析。本文参考Bergman和Feser在研究区位商时的0.25取值,设A取值分为0.75、0.5和0.25,分别表示低集群度、中集群度和高集群度,那么相对应的集群度(C)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5~0.57、0.57~0.67、0.67~0.77、0.77~1。上述4个取值范围分别表示集群现象不明显、集群现象中等、集群现象较强和集群现象非常强,如表1所示。

表1 C值取值范围及判断标准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研究数据获取方式为抽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印江县茶叶局提供现有茶叶生产企业265家基本信息,包括龙头企业、普通企业和小作坊,于2020年2月分别对3类茶企实施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数量共67份,回收有效问卷为50份,有效率达74.6%。调查问卷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企业基本信息、茶叶供销数量和各主体合作交流现状。对茶叶局领导和各企业负责人则通过实地和电话访谈,内容涵盖印江县茶叶品牌类型及宣传效果、茶叶加工现状及茶旅融合等情况。茶叶产值等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2018年的《印江年鉴》、印江县《政府工作报告》和印江县茶叶局。

3 结果与分析

3.1 茶产业集聚程度

依据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区位熵(式1),计算印江县近5a茶产业区位熵,见表2。2014—2018年茶产业的产值区位熵均>2,总体变化在3.3~3.6,其中,2014年的区位熵最大(3.88),2018年最小(3.35),说明茶产业集聚程度较高,有存在茶产业集群的可能。近几年区位熵值呈下降趋势,说明印江县茶产业产值增长速度低于贵州省增长速度,在全省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性在逐渐下降。

表2 印江县2014—2018年茶产业产值区位熵

为促进茶产业发展,印江县先后出台了《关于2016年度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印江自治县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0年)》等文件,将茶叶产业作为重要支柱,规划了“五带三园”茶叶种植布局,见图2,分为南部、东北部、东部、北部和西南部5个产业带和新寨、湄沱、

图2 “五带三园”空间分布图

蒋家坝3个茶叶园区。2019年印江县茶叶生产企业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峨岭街道和缠溪、木黄2个乡镇较为集中,中兴街道、永义镇和刀坝镇分布较少,见图3。省级龙头企业和市级龙头企业在空间上相对较集中,大多集中于在县城。

图3 印江县乡镇茶企数量

3.2 茶产业集群度

茶产业集群程度通过企业间的生产联系和信息联系指数判断。生产联系为集群内各企业在产品销售方面的紧密程度,通过调查某公司在本县销售的产品数量比重及企业交易额占比得出。信息联系为企业间在技术或知识方面的交流程度,由企业总研发投入和整个集群研发投入得出,包括企业的技术转让费、专利费等。采用公式(2)至公式(5)计算印江县2018年的茶产业集群度,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在生产合作方面,茶产业的集群度为0.5686,集群现象不明显(0.5~0.57),茶企间在茶叶生产方面的联系较弱;在信息联系方面,集群度为0.7252,集群现象较强(0.67~0.77),说明各企业在知识技术上的交流较多。综合来看,印江茶产业集群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形成真正的集群,但具有形成集群的趋势和潜力。

表3 茶产业生产和技术方面集群度计算

为解决以往“散、乱、小”的生产局面,推动茶产业集群发展,印江县采取“龙头企业+区域中心企业+小型企业”新的发展模式,企业间分工合作,专业化生产程度提高。但对小微企业和农户的深入访谈后发现,见图4,这种模式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茶产业利润在各环节的分配不均衡,大部分利润集中于销售环节,茶青收购价格较低,茶叶种植农户获取利润少。因此,多数小微企业或农户选择自产自销,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茶企间虽在知识与信息上交流较多,但生产方面联系较少,茶叶生产专业化不强。

图4 访谈记录片段

3.3 茶产业间联系状况

3.3.1 各环节联系状况

茶叶生产可分为研发、生产、加工、品牌打造、销售5个环节,见图5,从各环节联系状况来看,5个环节中,印江县注重茶园管护和产品加工,其它环节较为薄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印江县研发能力欠缺,仅6%的企业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合作紧密度也较低,见表5。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茶叶产品单一,仅以茶叶饮品为主,产业链短;茶叶品牌的打造与广告的宣传由宏源总公司负责,缺乏专业性,投入力度较低,印江茶叶知名度较低;产品销售由宏源总公司负责,在省外设立加盟店和形象店,相比从前销售平台和渠道有所拓宽,但销售市场范围仍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

图5 茶叶产业链流程图

3.3.2 企业的联系状况

印江县茶企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现以茶企为核心,企业间的横向合作、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当地中介机构的合作情况具体如下。

图6 印江县茶企业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

3.3.2.1 企业间相互合作情况

上游原料供应商有60%为自有基地和茶农,其余为种茶大户、合作社等;制造商与供应商主要以自由买卖和口头契约2种方式进行交易,而合同方式的交易只占6%,不利于消除农户和企业潜在的风险,茶叶质量也不便管控;茶叶加工以初加工为主,仅25%的茶加工为精制茶,茶叶销售渠道主要通往经销商和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和专卖店出售较少;各企业在信息技术、联合采购、借用劳动力或设备、资金借贷等方面都有互相关联,见图7至图9,但关联度不高,长期稳定合作的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自产自销。

图7 茶企间横向合作状况

图8 茶企与供应商合作状况

图9 茶企与销售商的合作状况

3.3.2.2 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

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具体见表4。印江县茶产业服务机构主要有茶叶培训中心、茶业协会和茶业中心。问卷数据显示,印江县60%的企业加入了茶业协会,与其的联系度都比较高,达64%,但仍有42%的企业认为协会的平台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与培训中心和其它中介机构的联系度较低,仅22%和10%;中介服务机构较少,缺乏专业的设计与指导,大部分活动如组织培训、设计包装等由宏源公司内部负责。

表4 企业与中介机构的联系程度

3.3.2.3 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联系

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联系具体见表5。印江县茶产业在新品种研发和新技术引进方面较薄弱,多数企业仍保持传统生产加工方式。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部分企业与职校、贵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农科院有合作关系,但合作紧密度较为松散,且这部分企业仅有6%,其余则通过自主研发、模仿外地或向本地企业学习获得。

表5 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情况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区位熵和集群度方法,从微观层面对印江县茶产业是否形成集群进行了识别与评价,得出如下结论:由产值区位熵结果(LQ>2)表示,印江县茶产业目前已经形成集聚态势;集群度计算结果(C生产联系=0.5686,C技术联系=0.7252)表明,印江县茶产业目前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化发展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22,23],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印江县茶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措施。

4.1 加强政府引导,实现专业化生产

目前印江县茶叶生产专业化程度不高,很多茶企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从供应到生产到销售都自己包办,导致生产效率低且成本高。主要原因在于茶叶经济效益在各生产环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销售环节,而农户所得利润很低。政府作为顶层设计,要引导企业打破这种格局,带动企业分工协作,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合作企业生产。改革金融贷款政策,对专做自己核心业务的企业给予贷款,对“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不给予贷款,以督促企业分工协作,提高专业化程度;采取合理的价格措施,以实现利润在每个生产环节平均分配,如设计茶青最低收购价,保证茶农的最低利益。

4.2 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科技创新

近几年茶叶产值区位熵变化表明,印江县茶产业发展平均水平低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主要问题在于茶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对此,政府要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平台,通过项目合作、技术联盟等方式,加强茶企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对企业实施科研税收上的优惠政策,通过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及加大对研发成果奖励力度来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环节;在产业内部可实施产业联盟计划,中上游企业可以对下游企业的人员进行知识与技术方面的培训,横向方面,同行企业间可以经常组织学习和交流的座谈会,相互进步。

4.3 加大宣传力度,打响茶叶品牌

印江县“梵净山翠峰”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主要与政府及企业对其打造与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在品牌打造与宣传方面,政府和企业要加大投入力度,聘请专业人员对印江县茶叶品牌形象进行高质量包装与设计,同时善于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对“梵净山翠峰”品牌进行积极宣传,并在各大公路路段树立广告牌;在品牌营销策略方面,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大型茶博会、农交会等促销活动,提高茶叶知名度。此外,可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茶叶的文化内涵及附属价值,增加茶叶特色旅游体验,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印江区位集群
印江自治县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工作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印江新建气象站风向风速代表性分析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蒙元京畿区位论
地理区位
印江县组织老干部外出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