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及其在云南的实践

2021-12-09孟祥琪罗玉

农业与技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贫困地区云南省

孟祥琪罗玉

(1.云南省生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8;2.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发展理念,在侧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生态扶贫理论既是脱贫攻坚的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观点。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战略,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生态扶贫着眼于我国贫困地区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任务叠加的现实,旨在加强贫困区域百姓的可持续和科学发展能力,促成人与自然相和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强化贫困地区生态屏障作用。

本文对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进行梳理,阐述其主要内涵,同时探析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在云南的实践,为云南贫困地区防返贫研究提供基础。对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的深入研究及总结,可以为类似云南这样的生态良好而经济落后地区,在乡村振兴的初期,高质量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防止返贫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 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发展历史

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内涵丰富,是习近平几十年地方和中央工作经历的总结,是其在国内脱贫攻坚考察中的升华,其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哲学思想。回顾习近平的从政历史,及其在河北正定、福建宁德、浙江等地方以及中央不同时期的论著,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经历了诞生、形成和发展3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生态扶贫理论。

1982年3月—1985年5月,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的同时,就十分关注县内生态环境问题,指出“农业经济早已超出自为一体的范围,只有在生态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稳定而迅速的发展”。

习近平在两河滩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果树,将荒地改造成宝库,在塔元庄村设计了生态立体农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生态效益[3]。1985年6月—2002年10月,习近平在福建工作,也十分重视生态建设。1990年4月,习近平发表《走规模化农业发展之路》强调,要把农业作为系统工程来抓,要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效益相统一,称赞“绿色工程”是一条好经验,并对什么是“绿色工程”进行解释[4]。1989年1月,习近平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中指出,山林资源是闽东贫困地区一个重要的优势,什么时候山都绿了,闽东也就富裕了[4]。纵观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习近平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就更加看重生态环境改善的带动作用,强调生态资源优势的关键性。在正定,习近平强调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生态环境的相协调,这样才能可持续,这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初雏形。在福建,习近平强调“绿色工程”是发展农业经济的一条好经验;结合闽东当地实际,发现林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体现。正定和福建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的先行地区,这里孕育了这一重要思想。

2005年8月,在浙江安吉余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5]。考察后,习近平发表文章《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明确提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5]。“两山”论体现了习近平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观,体现了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两山”论也是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的发展和升华,生态文明思想应用于精准扶贫方面,也是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创新,体现了绿色发展思想。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又提出了“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区划分和“自然休养”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措施[6]。这类制度建设措施一定程度上应用于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方面,同样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创新,是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的制度完善,为之后生态扶贫理论顶层设计奠定基础。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扶贫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顶层设计,生态扶贫理论基本形成并推向全国,先后提出“把以人为本的生态观进一步发展为政治意涵丰富的生态民生政治观”、“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和继续强调环境生产力理念,把“自然休养”观点发展为更加积极的“生态修复”理念,强调“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等思想理论[6]。“生态民生观”、“环境生产力理念”和“自然休养”等都是生态扶贫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生态扶贫理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7]。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中2项重要战役,是贯彻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的具体行动。发挥生态产业优势,支持贫困地区巩固提升生态资源优势,不断增强绿色发展后劲,增强贫困人口幸福感,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扶贫理论在基层落地见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2 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主要内涵

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是其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的精髓。2011年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合计689个县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这14个连片特困地区包括六盘山、秦巴山、武陵山、乌蒙、滇桂黔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横断山脉地区、大兴安岭南麓山、燕山—太行山、吕梁山、大别山、罗霄山、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9]。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为交通闭塞、生活环境恶劣地区,在脱贫开发的过程中,落实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需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地施策,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让人民群众实现脱贫增收。习近平指出,要使青山绿水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是破坏它,而是更好地保护它[10]。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将生态环境保护应用于扶贫开发的正确发展思路,展现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连片特困地区经济落后,工业欠发达,在这些地区绿水青山所发挥的经济社会效益更为显著。绿水青山也就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有机结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移民、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各地普遍实施的生态旅游项目都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2.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在海南视察工作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脱贫攻坚也是民生福祉,从一定意义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扶贫就是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也是增进贫困地区群众的民生福祉。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始终坚持生态和民生就像人的两条腿走路,坚持生态惠民、利民、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生态环境需要。贫困地区在自然资源、人文自然景观、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具备产业发展的条件,除劳动力资源外的其它因素都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贫困地区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要始终牢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做到可持续发展,从而给贫困地区群众带来民生福祉。

2.3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贫困地区一般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而且产业发展多依靠当地生态环境,因此应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也是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的制度保障。建设发展生态文明,必须通过建立系统的、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主义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12]。这些制度的建立同样适用于扶贫开发领域,服务于脱贫攻坚。在贫困地区,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尤为重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维护贫困地区长远利益,制度先行才能更好地服务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而长远地改善贫困群众生活。

3 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在云南的实践

云南是多民族聚居边疆省份,区域多为山区,经济不发达地区,贫困程度深。云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主要集中于滇西边境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乌蒙山区和迪庆藏区,这些地区均是重要生态功能区或者生态脆弱区域。生态资源是云南地区最富有的资源,包括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区、川滇干热河谷土壤保持重要区、滇南石漠化区域和滇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1 制度设计及规划引领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制度设计,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这需要制度设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云南在精准脱贫攻坚战过程中,为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完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统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并实施的《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云发〔2018〕20号)和《云南省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是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在云南的制度设计。其中,《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强调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贫困仍然是制约云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要正确处理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等生态扶贫方面内容[13]。《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的目标任务中就有“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实施意见》强调了全力推进生态保护扶贫行动,包括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实现双赢;建设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队);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生态扶贫措施[14]。《云南省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强调生态保护扶贫,包括贫困地区生态补偿、贫困地区生态修复、贫困地区国土整治、生态监测系统建设等内容。这些制度设计是云南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立足云南经济社会文化和贫困情况的实际做出的决策[15]。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重点是落实,规划引领就是行动的具体落实。云南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社会保障等“五个一批”扶贫项目,聚焦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其中3个(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与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息息相关。在落实“五个一批”脱贫计划的过程中,云南省积极推进规划引领工作。2018年5月出台的《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是将农村人居环境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规划纲领,《实施方案》坚持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旅游特色型村庄,一批美丽宜居型村庄,一批提升改善型村庄,50%以上的农户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16]。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关注人居质量的具体行动,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旅游特色型村庄等是产业扶贫一批的具体实施行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营造了良好的人居条件和招商环境,又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服务于产业扶贫。纲领引领的同时,为改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云南相继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推进云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方案》等文件,并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18年10月,《云南省生态扶贫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具体落实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详解了生态扶贫的途径,即实施7大生态工程建设,主要通过推广生态扶贫合作社的形式,鼓励采取议标等方式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防护林建设和湿地保护等工程,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17]。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的工作方案》、《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施以奖代补的工作方案》等意见和方案,都是易地扶贫搬迁一批的规划引领,稳步推进云南易地搬迁扶贫和后续扶持工作。

3.2 扶贫工程建设

扶贫工程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具体落地的实体。云南精准脱贫攻坚战期间,实施了一大批生态扶贫项目,包括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和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贫困地区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和水生态建设[14]。生态扶贫工程实施有效地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有所增加,其主要方式包括具体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生态公益性岗位获得工资性收入、生态产业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生态保护补偿等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农村环境整治也是生态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农村环境整治方面,2008—2018年10a间共投入资金23.08亿元,实施项目1103个,覆盖全省16个州(市)1681个行政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2%,受益人口482.7万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共投入资金14.66亿元(占比63.52%),建设污水管网约9万km,建成处理设施3729套,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7万t·d-1,覆盖881个行政村,受益人口192.7万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共投入7.49亿元(占比32.45%),建成处理设施2140套。其中,分类与资源化利用设施1073套,无害化处理设施1067套,年处理垃圾30.11万t,覆盖1000个行政村,受益人口258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共投入资金6196.18万元,完成276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含集中式水源保护区86个,覆盖208个行政村,受益人口49.52万人。“十三五”以来,云南贫困县共实施中央和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103个,完成投资3000万元,示范基地2933.33hm2,辐射带动面积2.87万hm2。到2020年,云南木本油料林种植区域面积34.33万hm2,人均667m2以上,核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企业之首。通过实施生态工程,云南省88个贫困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3.19%,比云南省62.4%的森林覆盖率高出0.79%,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18]。这些生态扶贫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与扶贫开发相协调,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提供持续不断动力。

4 结语

生态扶贫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工作形式,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是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精华内化到生态扶贫的制度体系建设中,并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9]。生态扶贫的实施,使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工程和生态产业发展,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使生态保护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云南省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扶贫理论,特别是针对云南省内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的情况和特点,通过制度设计、规划制度、扶贫工程实施等,落实习近平生态扶贫理并论取得显著成果。生态扶贫理论的总结及在云南的实践,为云南贫困地区做好防返贫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是云南地区高质量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宝贵经验总结。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贫困地区云南省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绿水青山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