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神阙穴治疗阳虚型慢性心衰便秘的临床研究
2021-05-17林焕锋袁丁余伟清史振羽靳利利
林焕锋,袁丁,余伟清,史振羽,靳利利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0 引言
慢性心衰患者,由于心脏供血和充盈能力下降,引发胃肠道淤血。而患者饮食不当以及胃肠道动力不足、长期卧床等因素,也会导致胃肠道蠕动减少,食物长期在肠道内停留,可导致直肠壁压力不够,导致排便反射难以有效进行[1]。大量粪便在肠道内堆积,可引发水分减少,导致粪便难以排出体外,引发便秘。慢性心衰患者出现便秘时,用力排便可引发心脏负担加重,对病情有严重的影响,为此,需要给予积极的干预。中医学认为,慢性心衰便秘大多属于阳虚症型范围,而中医艾灸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历史,可通过刺激相应部位的反射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及血管收缩。而神阙穴是人体中比较重要的穴位,胎儿在母体中时,经此穴输送营养,灌注全身,因此,艾灸神阙穴有疏通四肢百骸的作用。本研究将其应用在便秘的治疗中,目的在于分析艾灸神阙穴治疗阳虚型慢性心衰便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9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于本院治疗的60 例阳虚型慢性心衰便秘患者进行研究。对其实施随机分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48-80 岁,平均(62.6±7.6)岁。病因:冠心病8 例、高血压心脏病6 例、瓣膜病7 例、风湿性心脏病6 例、扩张性心脏病3 例。实验组,男20 例,女10 例,年龄45-80 岁,平均(63.1±8.0)岁。病因:冠心病7 例、高血压心脏病6 例、瓣膜病8 例、风湿性心脏病6 例、扩张性心脏病3 例。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2012 年ESC 急慢性心衰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经临床明确诊断为慢性心衰,心功能分级I-IV 级。患者均出现排便次数少于3 周/次,大便干燥,且排便后有排不尽感,排便费力。符合中医《中医内科学》中关于“水肿病”的“脾阳虚衰症”以及“肾阳衰微证”以及2002 版《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心肾阳虚证”以及“阳虚水泛证”等关于阳虚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存在肝肾功能异常以及内分泌系统异常、凝血障碍等原发性疾病者;排除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或者恶性肿瘤者;有胃肠道手术史者;存在昏迷、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意外、心包炎等可导致死亡率升高疾病者;存在消化道出血患者;皮肤破损或者湿疹以及疥疮等皮肤破损患者;精神病患者或者意识障碍者;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者;依从性比较差患者;中途脱访者。本研究报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受患者及家属同意。两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根据西医规范化诊疗标准,选择呋塞米、β 受体阻滞剂以及ACEI/ARB、螺内酯、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并对患者基础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对于患者在治疗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护,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药物。遵医嘱为患者进行基础护理以及其他专科护理。叮嘱患者适量饮水,并合理使用通便药物。指导患者尽量多运动,并使用坐式便器。鼓励患者多进食芹菜、香蕉、苹果等常规促消化药物。并指导患者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主穴选择神阙穴,辅穴选择关元、气海、水分以及心俞等。找准各穴位的位置,将艾灸一端点燃,距离约2~3cm 实施熏灸。先实施温和灸,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神阙穴、关元、气海、水分以及心俞上方2~3cm 处,并保持固定不动[2]。以患者感觉到皮肤温热为宜。再实施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相应穴位上方2~3cm,进行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的熏灸。后实施雀啄灸,将艾条置于相应穴位上方2~3cm 处,模仿麻雀啄食手法,上下实施熏灸。以上灸法重复操作,每次共15-20min,以皮肤微微泛红为宜。艾灸完成后,指导患者喝一杯白开水。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天。
1.3 观察指标
(1)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大便次数以及大便性质均恢复正常,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5%以上[3];有效:患者大便次数增加,大便性质进行性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减少15%~75%;无效:患者便秘情况未见改善甚至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15%以下。有效率=显效比例+有效比例。
(2)统计两组患者大便次数以及性状恢复正常时间。
(3)评估两组患者心衰指标以及体重变化。心功能指标以B 型钠尿肽(BNP)指标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
由表1 可见,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7%较之对照组的76.7%明显更高(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n(%)]
2.2 两组患者大便次数以及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分别为(3.3±1.2)d 和(5.0±1.7)d,实验组比对照组更早(t=4.475,P=0.000)。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分别为(4.4±1.2)d 和(5.9±1.5)d,实验组较之对照组更早(t=9.409,P=0.000)。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以及体重变化分析
由表2 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NP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实验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体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实验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体重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心衰指标以及体重变化分析()
表2 两组患者心衰指标以及体重变化分析()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4]。对于阳虚型患者来说,疾病造成的心功能下降,可导致患者回心血量减少,引发淤血。而患者饮食中缺少水分,精神压力大以及自身身体机能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粪便长期停留在肠道内,导致便秘的发生。患者用力排便过程中,很有可能由于过度用力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而引发慢性心衰发作。
临床对于慢性心衰阳虚型便秘,主要采取通便药物治疗、指导患者饮水,以及实施腹部按摩。保证愉悦心情以及多进食芹菜、香蕉、苹果等含丰富纤维素食物促排便。但上述疗法,只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便秘症状,难以在短时间内促进排便正常,难以消除患者慢性心衰发作的风险性。
中医对于阳虚型慢性心衰引发的便秘,主要采取艾灸治疗。艾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皇帝内经》中最早提及艾灸,称其具有利四肢百骸的功效。而根据近些年的研究发现[5],艾灸具有操作简单以及足疗程治疗效果明显以及对肝肾无损伤等特点,在各种机体系统疾病中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艾柱是由艾叶加工而成的柱状物。将艾叶制成艾条及艾柱,将其点燃后对相关治疗穴位进行熏灸,可借助艾叶的作用以及热力作用,对相应的穴位产生刺激作用,有散寒、通络止痛以及行气活血的作用。而采用艾灸治疗,符合治疗经济效益以及方便的特点。根据国内外研究证实,艾灸经过药理作用、物理疗效以及局部疗效,对人体血液循环、免疫系统疾病及机体代谢类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神阙穴是任脉和冲脉相交点,与督脉互为表里[6]。在中医理论当中,任、冲、督三脉相通,人体血液才能够顺利运行。作为血液循环的重要穴位,神阙穴可以说是五脏六腑之本,是元气藏身之根。该穴位连接着先天与后天之穴。采用艾灸神阙穴治疗阳虚型慢性心衰便秘,针对阳虚型患者出现的怕冷、易寒体质,实施了温和灸、回旋灸以及雀啄灸等手法治疗。以关元、气海、水分、心俞等穴位作为辅穴,则可通力发挥改善身体机能、调理气机的作用。通过艾灸将药力以及热力传递到神阙穴,起到益气补阳、温肾健脾、舒经通络之功效[7]。慢性心衰患者,从中医角度来讲,是一种本虚标实之症,治疗应以扶正祛邪及标本兼治为治疗原则,护正气为治疗之本,扶正则以温补阳气以及健脾胃为主,而祛邪则需消积导滞及活血化瘀,调理气机为主[8]。中医将心衰进行辨证分型,主要分为7 个证型,本研究从阳虚型患者角度入手进行研究,阳虚型患者包括阳虚衰、肾阳衰微等证型。而从阳虚型患者治疗角度来讲,可通过温经散寒,改善患者身体虚寒、怕冷等症状,改善阳虚型症状对便秘的影响。对于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患者便秘症状有较好的干预效果[9]。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7%较之对照组的76.7%明显更高(P<0.05)。说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艾灸神阙穴方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便秘症状,提升治疗效果。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单纯的抗心衰治疗,由于药物的应用会导致患者倡导菌群失调,难以发挥促进肠道蠕动效果。而机体抵抗力和对排便功能的控制能力下降,也是导致便秘发生的重要原因。通过艾灸神阙穴,疏通穴位对应部位的胃肠道反射功能,可有效促进排便。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大便次数和性状恢复时间较之对照组更早(P<0.05)。这与陈琼等[5]的研究中,通过艾灸神阙穴治疗阳虚型心衰,患者的大便次数以及性状改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证实了采用艾灸神阙穴可促进患者胃肠蠕动,改善其机体能力,促进肠道内废物以及粪便分解,从而促进了大便性状以及排便次数的改变。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NP 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实验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体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实验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体重低于对照组(P<0.05)。从研究结果看,艾灸神阙穴可有效改善患者便秘情况,同时可促进其胃肠道功能及整个身体机能的恢复,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了患者心脏负荷,改善了心衰症状。而患者便秘情况的改善,也刺激肠道蠕动,防止肠道垃圾的蓄积,从而发挥了降低体重的作用[10]。证实了艾灸神阙穴有助于尽快改善阳虚型慢性心衰患者的便秘症状,降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