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从三个方面试论音乐的特殊性》一文的启示与思考

2021-11-27于会芳

黄河之声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士特殊性音乐作品

于会芳

一、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

什么是标题音乐呢?所谓标题音乐主要是用文字、标题来展示文学性内容和情节性乐思。标题音乐产生于早期的浪漫主义音乐,是音乐与其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比如音乐与美术建筑文学等非音乐的艺术结合。标题音乐对于提高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和实践的环节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对于标题音乐,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作品只要有标题就是标题音乐。但是一些有明确标题的音乐也不一定就是标题音乐。就拿我们较为熟悉的作品,海顿的交响曲《惊愕》,贝多芬的奏鸣曲《月光》交响曲《命运》等,这些音乐虽有标题但是却不是标题音乐。而这些标题也只是后来的出版商和评论家加上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听众的想象力。而无标题音乐是指不借助任何文字性的手段,是以纯音乐的形式来抒发情感的一些音乐形式。对于音乐到底要不要标题的问题,一度在音乐史上掀起激烈的美学之争。

无论是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这两者之间的讨论我们是不可回避的。我们可以从高士杰先生的文章中明确一点,音乐并不具有语义性,我们并不能从音乐中解读出其他内容,而能解读出内容的是人的情感体验。无标题音乐的作品是层出不穷的,对于音乐家来说,他们更希望听者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试着体会和解读音乐本身的内容,以及音乐家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音乐它并不需要标题来解释和说明呢?高士杰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音乐本身是无标题性的,即使是标题音乐它的音乐内容也是无标题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术理论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标题音乐,当然标题音乐也是没错的。在音乐中加入了标题,也只是为了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融合。标题音乐的出现并没有否定音乐的无标题性。所以说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之争并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方向和侧重点不同而已。高士杰先生的文章中在讨论音乐的特殊性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音乐作品内容的特殊性中指出。无标题音乐的内容是非标题性的。即使是标题音乐,其形象内容的本质也是非标题性的。但是作者却写了具体而详尽的文字标题,作者也说了从这些文字标题中也无法听出具体情节,如果通过文字就能看出具体情节和复杂的情感,那么音乐的存在也就是多此一举了。直接看文字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听音乐呢?所以说无论是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都是有可取之处的。文中高士杰先生还指出了在那个时代国内许多的音乐创作都在追求无标题音乐,这种现象即使到了现在也并没有得到很大改观。纵观国内当今社会的音乐市场,大部分的创作者们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与追求,在创作音乐作品的时候一味的在追求标题音乐的创作,以至于许多标题音乐的出现而忽略了无标题音乐的存在感。高士杰先生指出这种音乐创作的现象对于我国许多音乐作品的创作的前景是非常不乐观的。音乐的特殊性难道不就是它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力和自由的思维模式吗?

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的历史文明从没有中断过。那么为什么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呢?是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有较强的包容性而且愿意接纳和学习外来文明的国家。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不断的学习到新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所以这么重要的经验当然要学习和发扬了,由此来说接纳外来多元文化是多么重要。在当今西方音乐文化强烈的冲击下,我们更应该侧重于本民族的音乐,同时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与国家优秀的音乐文化。去接纳和创作不同的音乐类型。所以不论是标题音乐无标题音乐还是其他类型的音乐,我们都应该去学习更要去创新与发展。因为只有这么做,才会对今后音乐的发展以及作曲家们音乐的创作非常有利。

二、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可贵的学术态度

笔者纵观高士杰先生的这篇文章,不难发现文章的逻辑思维严谨论述方法严密且内容层层递进。文章中从三个方面来对音乐的特殊性进行了讨论,且都标有明确的标题,文章中的内容也都会以去巧妙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这让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更加的清晰明了也让文章的内容更具有说服力。

文章开头的第一段在讨论音乐的物质材料的特殊性时,就以总的结构来说明要思考的问题,以反问的形式把我们巧妙的引入了思考的境地。并在文中引证材料名人名言来加强自己文章可信度和说服力。其中有一处作者以卓菲娅·丽莎所说:“它既不是在它之外独立存在的某种东西的符号,也不是它的相关体。”“音乐作品中使用各个单独的音,除了代表它自身之外,不是任何客体的标志。”来论述了音乐的非语义性。文章在讨论音乐的物质材料的特殊性的最后,又再次提醒音乐的语义性,更加说明了思维严谨逻辑清晰。

紧接着作者开始写音乐作品内容的特殊性,作者的衔接很是巧妙和紧密。他紧密的将前面所写音乐材料的特殊性,来自说自答引出要讨论的音乐作品内容的特殊性。讨论了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正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文字是不能来准确概括情感的。文中也以肖邦,柏辽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大师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并不能通过文字标题完全感受到,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提出了情感才是语言最重要的内容。这让笔者想到了一件有趣的事,笔者之前被别人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这件事就是狗狗能不能听懂人的语言?有科学证明狗狗是听不懂的人的语言,所以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会有人举例子说平时跟狗狗闹着玩,假装嫌弃它然后用温柔的语气让它走开,它却能明白我们的意思一样认为在跟它玩,它会歪着头跟我们撒娇卖萌。如果以一种特别严厉的口气的话,它却能听懂似的乖乖走开。这难道不是听懂人类语言的作用吗?答案当然不是,首先动物是听不懂人的语言的,它只会通过人的语气和肢体动作来体会人类的意思。之所以认为它听的懂,那也只是听懂了你语气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作者则是以历史事实来让人心服口服。在音乐作品内容的特殊性最后紧扣标题性与非标题性,举例并讨论了音乐给人的力量并不是通过歌词而是通过情感,而歌词只是提升了音乐的爆发力和情景。

最后文章在讨论音乐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时,文章与前面所讨论的部分既是平行关系又是递进关系,这种文章的结构在现在看来往往也是最清晰明了最好的。音乐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才是全文的重中之重,这牵扯到了哲学与政治层面,是个更加敏感的话题。前面两个层面的讨论都在为第三个层面,音乐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新性做铺垫。文中作者敢于在当时如此不安的政治和学术背景下,以巧妙的反问形式提出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音乐是不是也具有阶级属性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如此敏感的阶级性话题,也是勇气可嘉。面对如此大的舆论下的学术理论勇气,作者的这种不跟风不吹捧别人不敢反驳的他敢反驳的学术精神,是宝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正文中观点和例子从表面上看可能有些老套过时,但是话糙理不糙。文中有一段说不健康的靡靡之音就是资产阶级的音乐,而健康的则是物产阶级的音乐。这种观点作者明确指出是不科学的。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当时邓丽君的音乐刚出来的时候,也是被称是不健康的音乐或是黄色音乐。还有人在当时这样评论邓丽君的音乐的,说她的音乐是从录音机里钻出来的毒蛇。在当时如果买邓丽君的音乐也被视为是违法的,这些在当今看来是多么可笑,她的音乐只是在表达一个小女内心的情调而已。文中最后作者不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且再次以三个问题的提出来强调归纳自己的观点。这种严谨的逻辑结构使读者更加了解作者的观点。

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以及学术环境来看。高士杰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八十年代初,当时中国的指导思想还处于拨乱反正时期。在当时大多数的学者和专家几乎没有人敢去触碰比较敏感的话题,且更加没有学者去结合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去深入探讨艺术与哲学的观点。我们再从侧面来分析作者是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人。一般经历过“文革”的文人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都会比较谨慎且慎之又慎,但是作者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去触碰比较敏感的话题,提出如此尖锐的矛盾和批评。要知道在当时他这样的言论如果不是很巧妙的说出来,那么作者很有可能会被批判和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尤其是在两个凡是的提出下。作者的这种勇气和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这让笔者想起了如今像高士杰先生一样不畏惧外界压力,敢于说问题敢于提出尖锐的矛盾和批评的新时代音乐家居其宏先生。居其宏先生是我国当代最为活跃的音乐评论家和批评家,他对音乐的新变和艺术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敢于讲出别人讲不出的话并且以简洁鲜明,正面交锋的形式出现。对于居其宏先生来说旁人不敢触碰和有学术疑点,都是音乐批评研究的热点。他的这种敢于担当知难而进的精神,反应出了一位批评家的理论勇气和批评风骨。所以无论是高士杰先生还是居其宏先生,他们这种宝贵的学术态度和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的。

三、音乐美学层面

从音乐美学发展史来看,音乐美学始终都是存在的。无论人们有没有发现它,它都是存在的,只是被人们发现的早晚的问题。作为从事音乐学习和工作的人,学习和研究音乐美学这一领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位音乐工作者如果不对音乐美学有一定的了解与研究,那就不算是一位合格的音乐者。

那么什么是音乐美学呢?简单来说就是对音乐中的美进行分析与研究。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哲学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等。高士杰先生的文章中对有关音乐美学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中他从音乐的本质入手,从三个方面对音乐的特殊性进行了高度的分析与归纳。音乐美学的研究以哲学为基础的研究,当然音乐美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特色,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将它脱离于哲学的范畴进行独立研究,它主要从哲学中把握正确的认识论与正确的方法论。音乐美学还应该以不同的方法角度和层面去进行研究。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美学,是从更深层次来阐明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特殊性的心理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美学,是因为音乐产生于这个社会,作用和活动于这个社会,音乐是人类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从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研究音乐美学中,音乐的感性材料以及音乐的属性,音乐的形式内容和表达方式等都是音乐艺术存在的基本特征。也是音乐美学研究的根本所在。音乐始终是要服务于人类的。

音乐的本质与社会宗教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高士杰先生的文章从音乐的三个方面的特殊性来阐述,其中音乐物质材料的特殊性从音乐的本质来说,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且音乐是不具有语义性的。音乐内容的特殊性是从音乐的情感体验,以及人们对音乐自身的理解与思考。音乐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是音乐美学较为重要的研究范畴。作者通过音乐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来反映出音乐作为社会意识性态的特殊性的重要性。

结 语

通过对整篇文章的分析与思考,笔者认为无论是标题音乐还是非标题音乐都是为了表达音乐的情感体验。其次音乐还需要多元化的发展,在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外来优秀的音乐文化。最后音乐美学这一领域对于学习音乐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从事音乐工作者需要不断的去研究与思考的课题。最后笔者还意识到做学术研究应该有批判意识和前沿意识,不能一味跟风和对现有的东西一再的肯定。要学会不断的创新与发现新事物。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不断的创新。我们才会在学术研究上有新的发现甚至是突破性的成就。也会在当今繁荣的音乐环境下创作出创新型的音乐佳作。■

猜你喜欢

高士特殊性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闲心
闲情
高 士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对博物馆工程建设特殊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