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导航控制逐梦国防科技
2021-05-15郑吉兵
文=郑吉兵
中国兵器工业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是隶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专业化研究所。导控所前身是主要从事武器装备论证等软科学的研究所,本世纪初期,导控所意识到了武器装备转型发展的良好机遇,克服技术人员少、工程基础薄弱的困难,坚持立足科技创新,不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成为国防领域重要的弹药总体技术研究所和惯性导航研制基地。制导火箭、制导航弹、制导炮弹、网络化巡飞弹等领域形成系列化产品,实现列装定型;惯性导航装置广泛应用于自行火炮、火箭弹、坦克装甲车辆、导弹发射车、多种制导弹药、无人机等武器装备,为武器装备信息化及弹药制导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软科学”到“硬科学”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应用不断加深,我国武器向装备平台信息化、弹药制导化方向发展,对新型弹药的需求更加强烈。当时的导控所主要从事武器装备论证,为了拓展发展领域,研究确定了一条装备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把握市场需求,从软科学向工程化转型,按照先易后难的步骤,研发好用、实用、耐用、低成本的惯性导航装置。
当时的导控所工程经验几乎空白,条件也非常简陋,惯性导航研发团队只有3个人,只能克服困难边干边学、反复尝试。不断挑战自己,加上向其他单位积极学习借鉴,终于在2003年底设计定型兵器第一个陆用光纤捷联惯导装置,2004年首批生产34台。这一惯导装置适应于某型空降车后,受到军队的高度认可,这让导控所下定决心扎根于技术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是研究所最大的责任担当”。
立足惯性导航,不断增加技术深度和广度
最初,导控所的研究方向只有陆用惯性导航领域。随着科研的不断推进,导控所逐渐发现了多种武器装备对惯导装置的广泛需求,于是自筹经费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开发,相继研制出兵器第一个弹载惯导装置、第一个无人机用惯导装置。为满足武器装备对更高精度、更大过载的需求,又研发了光纤陀螺、微机械陀螺等核心器件,为进一步发展惯性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按照通用化、小型化、抗大冲击、低成本的思路,导控所对惯性导航装置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精度、可靠性的持续改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多精度、全尺寸的产品谱系,广泛装配于坦克装甲车辆、自行火炮、制导弹药、无人机等多种武器装备。
在惯性导航技术不断精进的同时,成功拓展制导控制领域多个技术方向,不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卫星导航、弹载计算机、电动舵机、弹载数据链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多种型号制导弹药。2020年,成功研制基于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应用芯片,为北斗三号在国防领域批量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依托制导控制系统和核心部件的研发实力,导控所开始了向制导弹药总体技术进军。作为从部件研发起步的研究所,开展总体研制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几次遭遇兵器工业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难题。凭借着为军队研制打得准、打得远弹药的坚定信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磨砺中成长,相继研发出制导火箭、制导航弹、制导炮弹、网络化巡飞弹等产品。制导火箭形成了覆盖短、中、长射程的产品系列,在服务国内需要的同时,外贸产品实现对多个国家批量出口。制导航弹可用于多型号飞机,网络化巡飞弹已经具备智能化弹药雏形。掌握从器件、部件到系统全产业链的核心关键技术,将制导弹药总体技术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上。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导控所牵头研制的远程火箭炮武器列装陆战方阵,惯性导航装置装配于99A等8型号“国之重器”上,一同接受了党和人民检阅。扬国威、壮军威,导控所又一次为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
导控所立足于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科研深度和广度,不仅践行了国防科技研究所的责任担当,也扩大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连续多年实现高速增长,多项指标在行业内名列前茅,已经成为国防科技领域一支重要的创新力量。
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积聚更多创新潜能
导控所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源于坚持塑造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科研环境。科技进步是快速的淘汰赛,领跑一段时间容易,长期保持优势困难。出于强烈的危机意识,导控所非常重视新技术培育。“只有预研做得好,未来才能上得去”,自筹科研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始终保持在8%以上,有些年份甚至高达10%,绝大部分用于前沿技术研究、技术领域拓展和竞争性项目提前研制,近年来也加大了对解决“卡脖子问题”技术的投入。随着信息化技术向智能化升级转型,导控所也积极开展了机器人部队、长航时无人机、“蜂甲一体”等新型装备开发,取得积极进展。
深知科研人员是研究所最宝贵的资源、创新驱动的核心动力,导控所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从收入分配上鼓励科技创新,科研骨干与领导之间没有明显收入差距,一些科技带头人、项目负责人收入甚至高于所领导。推行科研人员自治,将管理中心下沉,研究室相对独立运行,对技术决策、人员选配、资金使用、奖金分配等事项有自主决策权,科研成果转产后产生的经济收益大部分也由研究室自行决策。实行研究室和项目团队的矩阵式管理结构,让科研人员可以在不同项目间流动,最大程度保障了他们选择科研方向和提升专业能力的自由。选用人才不拘于资历,大胆启用新人,部分员工30岁左右就已成长为项目负责人、研究室负责人。鼓励探索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为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组建项目团队,条件成熟时成立研究室,2010年后已经改建和新设了9个研究室,放手让科研人员成长。
对研发工作的重视,不仅使创新成果得以大量涌现,也加速了人才的成长和聚合,为导控所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了资源储备。现有员工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高达86%,35岁以下青年员工占75%以上。
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研究所文化
导控所发展初期敢于“以小搏大”的锐气,逐渐沉淀成了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成绩只能属于过去,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开拓新的技术领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导控所不少研究室初期都是仅有几个人的小团队,经过几年时间,已经发展成为行业内重要的新技术增长点。北斗三号应用芯片研发团队只有二十多人,却敢于跟有着丰富研发和工程经验的上市公司竞争,并且取得了竞标成功。
在攀登科学高峰中要有“狼性”,在对待学术中却倡导着人文关怀。在学术上坚持人人平等,“不唯上,只唯实”,所领导、团队负责人和项目成员一起讨论技术方案、分析问题原因、承担失败后果。鼓励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不轻易否定“新、奇、特”思想,让青年一代保有探索的热情。科学研究中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宝贵,允许存在试错成本,对科研机理、思路方法探索及技术攻关等方面出现的失败保持宽容态度,不搞末位淘汰等影响团队和谐的恶性竞争手段。有了和谐平等的关系,导控所研究氛围更加浓厚,凝聚了一支高效进取的科研团队。
图:导控所所长郑吉兵(左二)交流工作。
图:导控所牵头研制的多管火箭炮亮相2018年珠海航展。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务实,在追求科学进步的过程中必须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为此,导控所特别注重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合规范围内最大程度简化办事流程,做到“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让科研人员能够专注于技术探索;不鼓励发表论文,不支持包装科研成果,严禁弄虚作假,以平常心看待成绩,以坚韧心看待失败,与导控所和国防事业共同成长。
合作共赢,构建“小核心、大协作”总体格局
导控所转型发展初期,得益于兵器集团政策支持和兄弟单位配合,才能循着希望的微光,迈过一道道难关。在取得一定发展之后,主动将科研生产任务分解给兄弟单位,在高效组织资源的同时,也带动兄弟单位提升科研能力、增加经营收入,在相互扶持中实现共同发展。
坚持与合作单位共赢,是导控所“技术平等、技术民主”理念的外延。作为总体单位,导控所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多承担急难险重工作,分配项目经费时力求公平合理。这些做法使导控所和兄弟单位保持了良好关系,实现科研与生产环节的有效衔接,在不直接从事生产的情况下积累了大量工艺经验,形成了“研产相长”的良性循环。
对一些技术和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小型企业,导控所除了提供生产订单外,还会派出有经验的科研人员“上门教学”,指导改进生产操作和工艺质量,成功带动困难企业改革发展,经营面貌有了极大改善。用技术优势多做实实在在的事,在服务国防建设的同时,也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胸怀强军梦,报国正当时。面向国防事业需求,导控所总是勇敢肩负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已经拉开序幕,导控所已经站到智能化转型发展的新赛道上,努力把握未来发展的先机,在新起点上为国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