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发展新话语体系的形成
2021-05-15文=李锦
文=李 锦
李 锦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十四五规划的公布为未来五年和十五年中国发展擘画出新的蓝图。通过制定五年规划,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立目标与方向,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清晰轮廓和未来走势也将被勾勒出来。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到现在,一系列高层会议陆续举行。如果说此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把航向已经定下。中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企业工作会议、国务院深改组五次会议与国企改革推进会,以及全国两会,最终成果体现在十四五规划上。两会前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中外媒体记者提问,各个方面提法比较全面,也比较系统,引人注目。当然很多新理念是中央高层会议提出来的,只是因为那次新闻发布会集中表达而感觉有一种新话语冲击波。“十三五”迈向“十四五”时期,恰逢“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形势变化大,思路也跟着变化。从中体现了中国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对前五年的把握与理解,更展示出今后五年的新思路。
用“量、质、效”回答了为什么要国企?国企怎样干?国企为什么行?
通常成绩照例要公布的。过去的“十三五”,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无疑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五年。一连串富有张力的数据,绘就出一张张亮丽的成绩单。
郝鹏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020年底资产总额达到218.3万亿元,营业收入59.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了3.5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是12.7%、7.4%、10.7%。“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交出了一份比较优异的成绩单。出乎意料的是,五年来国有企业在“量、质、效”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国资委历史上第一次这样的介绍,恐怕这种总结概括方式,简直是振聋发聩。
“量”上的显著增长,是基础。规模体量上,“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连续突破50万亿、60万亿关口,2020年底达到69.1万亿,接近70万亿,年均增速达到了7.7%。在效益增量上,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净利润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8.8%和9.3%。无论规模还是效益,都高于同期宏观经济的增速。
“质”上的明显改善,是本质。“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到7.8%,营业收入利润率提升1.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降低2.2个百分点。几个“率”的“两升一降”的背后是中央企业运行质量的改善、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效”的更加凸显,是目的。一是服务国家战略上发挥了表率作用。“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累计在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上完成投资17.9万亿元,比“十二五”增长36.4%。二是在科技创新上发挥了引领作用。除了有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从2015年的2.16%提升到去年的2.55%。“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的研发经费达到3.4万亿元,承担的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都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三是在共建“一带一路”上发挥了带动作用。中央企业“十三五”期间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沿线项目超过3400个,实施了一批民生项目,打造了一批标志性工程,有力带动了我国装备、服务、技术标准“走出去”。四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发挥了骨干作用。中央企业无论是在扶贫方面,还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方面,都展示了报国为民的央企担当。
特别是“效”的凸显,回答了国家为什么要国企?国企怎样干?国企为什么“行”?仅仅“表率”“引领”“带动”与“骨干”这四个词的选择,就是多么恰如其分,而且一系列数字的支撑是那么坚强有力。
“量”“质”“效”三个字的总结概括,引起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转载。数字是枯燥的,但用三个字概括,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精粹的总结概括,使得新闻发布会留给人们深刻印象。当然人们会注意,党中央肯定中央企业在2020年发挥了抗击疫情的先锋作用、复工复产的支柱作用、科技创新的突破作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基础作用。四个作用的评价,是以大量事实为依据的。而国资委认为“十三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三个历史性突破”“五个实质性进展”和“一个根本性加强”,为“十四五”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对国有经济的地位、功能、职责与作用,都讲明白了。思路的高度清晰,可以看出总结的高度自信。最后报国为民的央企担当,画龙点睛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国企?国企怎样干?国企为什么行?三个问号。这是对人民的汇报、对历史的回答、对世界的宣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从国家治理角度看国企改革发展党建五年来的变化
发布会上提出的国企改革发展新思路新举措,不仅是总结思维方法发生了变化,而且在实质内容上,社会舆论给予了积极反馈。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跳出央企看央企,着眼国家检验国有经济任务与作用,这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方式。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道国企的情况,这是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郝鹏讲话中,新的语言、新的词句、新的句式,给人强烈的冲击。这位国资委主任、党组书记第一次出席新闻发布会,神态沉稳,却隐隐地发射出守正出奇的冲击力。
细辨郝鹏答记者问,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新词连翩而来。也许我们觉得很多话是经常听到的,这犹如日月星辰常在眼前流过的道理,平时不大觉察变化。可是,如果回眸五年前的提法,两相比较,会觉出许多变化已经发生,许多语言还是那些,但是词组发生变化,位次与分量都发生了变化。明显感觉历史已经走进新的一页。这些变化,映射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国资国企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在进行意义深远的战略升级,这些话语的变化与句式的重组,使人看到中国国企改革发展路径的悄然变化。
从2016到2020,五年来的变化知多少?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共同做强做优做大,这是指导思想的变化。因为这是理论纲领,不能不放在前面来说。郝鹏答记者问时表示,“十四五”要实现“五个新”和“一个总目标”。这“五个新”最终要落实到一个总目标,就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表面上,是国资国企改革的内容与目标,更加统一,相辅相成。实际上,这里反映思想路线的变化过程。因为在前五年,发生一场误读。把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做优,是在国资改革范畴里讲的,是对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补充与完善,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然而有人夸大了范围,以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取代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一时间出现不要讲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说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面强调,改革不是把国有企业做小了,做没了。这使得人们对这个处于属于核心地位的理论冷静思考。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上进行思考,国有资本属于物质形态,国有企业属于组织与人的形态,这是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单纯从国有资本论,就是单纯物质利益论,对党的领导、工人阶级主体地位、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都会带来冲击,副作用会慢慢呈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使得理论上有明辨是非、正本清源作用。以共同做强做优做大取代单纯的国有资本,使得改革的目标更加完备,改革的效果更加全面,改革的理论更加成熟。这五年的国企改革过程从哲学上讲,有个正反合的历史演变。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图:目前,经过中铁十一局等参建单位建设者艰苦奋战,郑万高铁湖北段进入无砟轨道施工冲刺。郑万高铁全长8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起于郑州南站,经过湖北、重庆,终到万州北站,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4月12日在郑万高铁南漳站拍摄的中铁十一局无砟轨道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杜华举 摄)
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由国企发展的保障地位提升到领导地位,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总抓手。在“十三五”开始的第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企党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被视为国企发展史上的“古田会议”,党的领导在政治核心前面加上领导核心一词,犹如定海神针。国企改革落实三年行动方案的“一个抓手、四个切口”。“一个抓手”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这样的论断和要求是超越时代的、横贯中西的,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前段时间提出的公司治理机制内容是“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十六个字。把党的领导列入职权法定基本要求,是依法全面履行党的领导的基础。
国资委提出央企的“两利四率”目标,发展由速度规模型转化为“质量效益型”,表明高质量形成新的标准体系。郝鹏答记者问提出“两利四率”,是对十九大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落实。以质量和效益替代规模和增速,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也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有多少”转向“好”。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了国资国企道路发生历史性变化。
国资改革由单纯放权向提高监管效能转变,使得国资改革与监管的目的统一起来。当然,郝鹏在回顾国资监管情况时说,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取得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根本性加强。显然,国资监管体制已经成为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过去国资改革通常提法是通过转变国资监管职能,进一步加强向国有企业的放权、授权力度,句号往往停留在改革手段上。郝鹏提出,以管资本为主,更加注重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切实守护好、发展好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三化是一个新的提法,而提高监管效能,作为目的,也是一个新的理念。当然,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国资监管体制四个“三”的新提法、新概括,包括“三位一体”的职能定位、“三个结合”的制度创新、“三类公司”的总体格局、“三化监管”的比较优势,集中体现了国资监管体制的新特征、新成果。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这一体制适应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也是行之有效的。这让全社会对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更加充满信心。
国企结构调整由传统的“四个一批”向新“四个一批”转变,国家队支撑功能更加明确而精准。郝鹏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更加突出主业、实业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更好推动重组、整合、调整、优化,加快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一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一批基础保障骨干企业。这就使得2016年提出的“巩固加强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由目标笼统走向具体。
国企科技领域创新驱动向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转变,为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三五”时期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个机制、三个一批、六个打造”,是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成效的体现,是国资系统深入实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战略、全面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根本所在。“一个机制”,是指国资委成立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科创局、构建科技创新运行机制,集结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三个一批”,是指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形成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启航新征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六个打造”,是国务院国资委强调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努力打造科技攻关重地、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人才高地、科技创新“特区”,加快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把中央企业坚决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资改革目标由“三做四力”改变为“三做五力”,使得创新的地位更加突出。曾经的提法是“大、强、优”,2015年重提时以“强、优、大”的排序出现,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体系依然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现象。特别是2020年11月,把2015年9月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四力”标准,扩充为“五力”,把竞争力调到首位,紧随着新加上“创新力”,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共同做强做优做大,使得国资国企改革的内容与目标,更加统一,相辅相成。郝鹏答记者问时表示,“十四五”要实现“五个新”和“一个总目标”。这“五个新”最终要落实到一个总目标,就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其实,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是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以共同做强做优做大取代单纯的国有资本,使得改革的目标更加完备,改革的效果更加全面。
过去的五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与党建丰富多彩、波澜起伏,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语言层出不穷。综上所述,词语、词组句式的变化,只是大剧变之一角,仅仅以上举例,便可以发现变革的深入。进入新阶段之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在多个方面开始进入鲜有模仿对象的“无人区”。不断碰到新问题,不断提出破解难题的思路,经过艰苦探索,终于一个接着一个提出来,成熟出来,也开始完善起来。
万变不离其宗。尽管形式上、语言上变化很多,但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的“两个一以贯之”的本质不变,报国为民的央企担当不变,甚至更加强化、更加到位。这也是前五年改革发展的重要特征。
国有企业新话语体系的理论来源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语言词句的变化,不是国有企业与国资监管部门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是时代变化的推进的必然结果。如果有人为努力的成分,也很容易发现这些新的语言、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悟,是对党中央、国务院新的决策执行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很快找到这些变化的理论来源。新发展理念,是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首次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从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相继提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三去一降一补的措施,双循环战略的实施,这些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提出的五年,国有企业领悟在前,执行在前,落实在前。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历史宏愿的进程中要承担新的使命和任务。在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要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使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必须有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崇高使命意识。对于中国国有企业而言,更应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国家出资设立国有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国有企业存在的终极使命。可以这样认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新词语体系形成,是国资国企系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永往直前、攻坚克难的思想与理论成果的体现。
在展望今后五年时,郝鹏答记者问时表示,“十四五”要实现“五个新”,是指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新作为,布局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五个新”,表明国资委领导强烈的创新意向与追求。国企改革发展话语体系势必更丰富、更深刻,使得国企更有希望。
国企改革发展新的话语体系形成,是国资国企队伍富有朝气与生命力的体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正是国有企业保持稳健持续发展旺盛的动力。郝鹏表示,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国有企业新话语体系的逐步形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资国企领域实践的反映,是新阶段、新理念、新布局的体现。当然,从可以感知的创新语言脉动,不断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可以预料,国有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将以更多的新变化出现在我们面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经济优势将更加明显,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一定会创造更加恢宏的业绩,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