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邯郸故城的兴衰与变迁研究
2021-05-14冯书先
冯书先
摘要:一代名城邯郸,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我国及全世界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从我国古代都城形制来看,邯郸故城具有独特性,且将七国都城特征融合在内。岁月流逝,地貌演化不断,其社会地位也产生变化,有关地理位置、建成年代等方面议论纷纷,甚至有点到时代关系前后的情况,导致后人无法真正地了解和认识邯郸故城。本文从赵都邯郸古城形成入手,分析了古城盛与衰的变迁,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赵都;邯郸故城;兴衰;变迁
位于河北省南端的邯郸,四水穿梭环绕,东、西部与广阔平原和中低山丘陵地貌相接,素以交通便利、文化灿烂、经济繁荣名天下。邯郸故城,是赵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赵国的国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流传至今积累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古迹相当丰富。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借鉴学界已有成果,对赵都邯郸古城兴衰变迁展开研究。
1邯郸的兴起
商王朝于公元前1324年左右向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此次历史事件是盘庚继位后为挽救政治危机作出的决定。通过邢台曹演庄、磁县下七垣等遗址发掘报告得知,它们将商代各期丰富文化包含在内,表明商代特别是后期华北大地,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邑。殷商王朝都城向下七垣、曹演庄并转至蔡城的路途中,必定会经过邯郸[1]。根据唐张守节释《史记》得知,“自盘庚徙殷至封之灭,773年(《竹书纪年》更正为275年)更不徙都,封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河丘,皆为离宫别馆”。通过翻阅古书记载、地下调查报告等,邯郸在商代时便发展成为了繁荣的殷都重地。
春秋中后期,邯郸已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其地名在史册中亦有记载。《春秋·谷梁传》中记载了与邯郸相关的一条信息,受害于卫献公的大夫宁喜有名叫鲜的同伙,逃至邯郸后不再过问卫国事宜,一心投入制鞋类手工业中(织绚邯郸,终身不言卫)。春秋后期,诸侯中原逐鹿,战火不断,公元前500~490年左右,混战持续十多年终将进入末尾,此时赵简子获胜后,将邯郸这块宝地拿下。而后,他围绕邯郸逐步扩增地盘,并逐步发展为赵氏位于东南的军事重地,奠定了后续赵国成立的基础。赵简子之子赵襄子,与智伯瑶相争,后拟定了向邯郸迁都的计划,尽管此时的邯郸并没有达到要求,但其成为都城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尤其是农产富足,为著名的产粮基地。
2邯郸由盛到衰的变化
2.1盛
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迁都,因国家强盛,所以都城迈入繁荣阶段。升都之后的邯郸,158年内历经八代国君,本为赵国政治、文化、经济及军事中心的邯郸,该时期内同时也是华北著名的商业、冶铁都市。
邯郸城在秦代时为邯郸郡的首府。秦末时期,陈武臣(农民军陈胜部下)在邯郸称王,而后受害于部下李良,不久后李良向秦投身,带领秦军将领章邯到往邯郸。赵王城被章邯毁坏(有记载的邯郸城首次大破坏),但赵都廓城并未受损。公元前198年(汉高祖九年),刘邦将其四子如意立为赵王,于邯郸城建都,“大北城”西北部处为如意宫温明殿遗址。此时可以确定,赵王城当时的确受到了破坏,但“大北城”却依旧保持了繁荣,因此刘邦才会将如意册封至赵国,这也是建设宫殿于“大北城”内营的原因。汉代如意之后,皆有赵王的册封,仅有少许间断[2]。王莽时期,将“司市钱府官”设在邯郸城,该机构与如今的信贷银行性质相当,当时仅存在于长安等大城。这也表明了战国至东汉时期,邯郸城始终保持了繁荣发展,位列全国五大都市。
2.2衰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不断,战火四起,华北野地曝露了一大批无人收埋的尸骨,千里范围内人烟、鸡鸣皆无,呈现出一片悲凉的景象。同时,晋代八王之乱,为边区游牧民族提供了可乘之机。此时,中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害,邯郸故城由此迈入了衰落的阶段。而南六十公里的邺城(今与临漳县城间隔二十公里左右)将其取而代之。战国初期,邺城在魏国西门豹的治理下,水利发达,交通便利。邺城当时的陆路交通条件相当优越,与邯郸基本持恒,而在水上交通灌溉方面具备邯郸城远远无法比拟的优势。华北人口急剧降低,经济逐渐萧条之时,洛阳、邺城的发展却走向了新的阶段。西域各地大商巨贾无一不聚焦于此。邺城周边北齐墓葬曾有意大利金质货币出土。而曹操在邺城定都开始,该地也纷纷被三国时魏、后赵、后燕、东魏、北齐定为国都。邯郸衰败之路,一部分是由于华北政治、经济中心南移造成的。
隋唐国家一统之后,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应的也为邯郸注入了新的活力,受到了当代一大批名人的关注。唐代大诗人岑参、杜甫、李白等,在浏览邯郸故城之时创作了一大批名句,然而此时的邯郸与战汉时代相比,依然存在不足。自唐代后,稍有起色的邯郸却再次迈入了更加衰落的阶段[3]。明代时,邯郸城虽在此之前得到了扩增,但其周围却只有八华里(今城内中街周围),直至解放前夕,该规模基本保持不变。民国时代的邯郸,在东汉末年至清代,基本隶属无定,与一般县城别无二样,不再享有以往的政治地位。通过翻阅相关地下调查结果得知,该情况属实无误。汉代后,“大北城”居住遗址呈现出缓慢缩小的态势,边沿起向中心聚拢,出土了很多墓葬,其中包含了东汉、晋、唐、宋、明、清。这也表明了战汉时期发展繁荣的城区,随着时间的变迁,至今为止却成为荒冢累累的旷野,原本瞩目的色彩消失不见。
3结语
邯郸地形险要、经济发达、物产资源丰富且气候温暖湿润。赵国迁都邯郸不再变迁之后,为增强防守能力修筑了赵长城(漳河以北)。经济和交通繁荣便利的邯郸,是以赵国为对象而言的,而相对于中牟而言同样也具备战略方面的优势。岁月流逝、朝代更迭、世事沧桑,邯郸也因历史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本有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邯郸故城,其荣辱变迁变更不断,后世长留古人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史册中,记载了赵都邯郸故城修建特点,是我国也可以说是全世界流传至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王广腾.赵都邯郸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A].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古都研究(第三十六辑)[C].:中國古都学会,2019:13.
[2]李冀宁.战国赵都邯郸城市演变与布局研究综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21-27.
[3]乔登云.赵都邯郸故城考古新发现与探索[J].邯郸学院学报,2017,27(01):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