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娲补天》丁往道译本中的英译策略赏析

2021-05-14冯欢欢

锦绣·下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摘要: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它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女娲补天的故事作为先秦神话的一部分,讲述了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女娲,为了使大地生灵不再遭受灾难,于是补整天地,诛邪平患等,使万灵得以安居。本文选用丁往道先生的英译本,举例说明文言文与英文在用词造句上的契合和翻译技法的运用。

关键词: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翻译策略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加强,文化软实力也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加深,同时,中国也在着力推进中国文学和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老子》和《论语》这两部经典著作已经有了多个语种的译本,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条捷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和汉语在海外的交流传播。《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文学作品的译著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成就,也在海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I现在国内很多学者和翻译家提倡优秀文化典籍的外译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跨文化较集中的最普遍的文化缺省现象、如何破除民族的、文学的、语言的偏见等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二.翻译策略

2.1 “异化”策略在《女娲补天》英译中的运用

“异化”的翻译策略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韦努蒂提出来的,它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纵观全文,文中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女娲”被统一翻译成了“Nuwa”,这是采用了传统的音译方式。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不难理解,不会产生任何歧义。但是,如果读者群体是外国读者,“Nuwa”这一人物形象如何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获得进一步详细的认识,这就是在文学翻译或典籍翻译中经常见到的文化缺省的障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娲” 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她开世造物,抟土造人,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这个人物形象与西方《圣经》里记载的耶和华神相类似,并不是普通的普罗大众的形象。但是,译者在文中仅仅将其用汉字独具的拼音法将其音译为Nuwa,并没有采用转译法,译为 a goodness in Chinese mythology, 或者采用释译法对其身份,地位和独特性加以说明。笔者认为这种“异化”策略是可取的,并值得提倡。首先,采用释译或转译会导致文章篇幅过长,而这仅仅是一个人名,在译文中也应该体现简洁明了的特点,篇幅过长会显得啰嗦,影响行文的流畅性,同时对读者的流畅阅读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其次,考虑到典籍翻译的目的性,中国传统文化外译的最大目的就是让西方世界认识和了解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亮点,吸引读者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了解中国文化的欲望,上下求索,主动探索,从而发现文化的魅力,从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相比一味地解释说明,过于直白反倒会让其失去神秘的色彩 ,降低了读者主动求知的欲望。所以,采用“异化”策略对特有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和广度,虽然在初期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此举是有意义的,值得一试。

2.2 “归化” 策略在《女娲补天》英译中的运用

“归化”的翻译策略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韦努蒂提出来的,它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在原文当中,“火爐焱而不灭”意思是指大火燃烧而久久无法熄灭,译者将其译为 “a great fire raged and would not die out”,将这里的动词“燃烧”译为rage,有其特殊的用意。在英语中,表示“着火,燃烧”的几个动词有一下几个:fire,ignite, inflame,light,kindle,但是各有侧重。首先,fire多用于口语,表示点燃某物,火势可大可小:ignite多用于科技方面指使物体受热直到燃烧,火势凶猛;inflame则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引申为激起强烈的情感;light多指点燃易燃物,使其发光发热,用途广泛;kindle用于比喻,表示艰难缓慢地点燃某物;结合文中想要表达的语境,即天地崩裂,大火蔓延,火势凶猛,洪水来袭,势不可挡,这五个“燃烧”之词都无法表达当时的火势蔓延,“延烧”之势,故而选择“rage”。对比之下,后者虽然无具体的“着火,燃烧”之意,但是在气势上盖过了前者,该词更加形象地阐释当了“肆虐,狂暴;大怒”的意境,目之所及,一片巍巍大火。同理,译者将原文中的“水浩洋而不息”译为“a fierce flood raced about and could not be checked”,来体现洪水泛滥而不停止,浩浩汤汤之势。表示大水“泛滥”的詞分别有:flood, overflow,deluge;flood 指“泛滥,淹没”,多用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大雨,可控制;overflow表示“泛滥,溢出;资产过剩”;deluge指“大量泛滥,汹涌;淹没”,比前两个表达的气势强烈。但是,译者选择了“race”,虽然并未体现出洪水泛滥的正面含义,但是取其“竞赛,赛跑”之意,反而从侧面增强了洪水浩浩汤汤,奔涌向前,势不可挡的场面。在这两个词的选择上,译者并未走寻常之路,更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化涵养,外国读者通过阅读译文,首先会在精神上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体会当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的惊鸿场面。此外,用rage和race来体现“大火延烧,洪水泛滥”,不仅仅是在气势上产生了相当的效果,而且也体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火势之大比作人大怒,将每一滴泛滥的水滴比作一个个竞相奔跑的人,各个都不愿服输,奔涌向前。笔者认为,这种含蓄美,意境美的翻译方法,是每个译者向往的目标和方向。

丁先生将原文中的“杀黑龙以济冀州”译为 “She killed the black dragon to save the people of Jizhou”,这里的“龙” 用了dragon这个词。众所周知,“龙”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意象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的“龙”代表皇权,天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尊贵,吉祥,威严的象征;然而,西方文化中的“龙”,是一种猛兽,是攻击人的怪物,代表的是邪恶和暴力,所以,中西方的“dragon”并不对等。在《女娲补天》中,这里的”黑龙“吃人舔血,无恶不作,是邪恶的代表,所以作者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将其译为“dragon”,更加贴合外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向异国文化靠拢,体现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2.3“化隐为显” 策略在《女娲补天》英译中的运用

在原文中,“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润,冀州平”被译为“Thus the sky was mended, its four corners lifted, the flood tamed, Jizhou pacified”。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原文中类似结构的句子有很多,在语言表现上言简意赅,朗读起来铿锵有力。译文也遵从了汉语的行文顺序,语言特点,将“补,正,润,平”四个动词用分词形式来表达,这几个词虽然短小,但是表示了丰富的意思,简洁准确,文字对仗,朗朗上口。此外,笔者认为此句最大特色在于首句对thus这个连接词的使用,看似不起眼,但是意义深厚,加上这个连接词表示和上一段意义相连接,意义顺承,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表示上述各种行为的结果,意义重大,不可忽视。在文学翻译和典籍翻译中,译者不能只追求直译或英译,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应该最大限度地翻译出文中隐含的文化信息,最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所以,增译,转译,释译等翻译方法在文学翻译中时常可以看到。还有一个例句,译者将原文中“杀黑龙以济冀州”一句译为 “She killed the black dragon to save the people of Jizhou”,其中的“济冀州”被译为 to save the people of Jizhou, 意指救济冀州这个地方的苍生百姓,而非仅仅一个地名,基于对全文的深度理解,丁先生将“冀州”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挖掘出来,没有一味地直译,从整体出发,紧扣全文,意义精辟,读者也会看的明明白白。所以综合看来,译者并没有完全按照字面意思去进行翻译,更多的是照顾到了句子背后的隐含意义,这才是真正的翻译。

同时,笔者认为这些翻译方法的使用对译者有要求,即对“度”的把握,要求译者对文中隐含的文化信息,隐含的逻辑关系等需要点到即可,切忌长篇大论,语言啰嗦,从而导致篇幅冗长,对读者的流畅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过多的赘述解释也让译文脱离了原有的目的。

三.结语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文化外译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此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结合现存已有的翻译典范,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策略,解决现有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加强对经典文化的传播,鼓励新一代青年和译者加强自身文化素养,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广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吸引各国学者和读者对汉文化学习的兴趣。

作者简介:冯欢欢(1994.8-)女,汉族,籍贯:陕西铜川,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譯。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以电视剧为教材的美剧字幕翻译策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