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信念引领中国共产党铸就百年辉煌

2021-05-14汪亭友

人民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中国梦马克思主义

汪亭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中共党史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可以说,矢志不渝的理想、坚如磐石的信念,始终贯穿在党的奋斗历程中,指引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热切地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并就理想社会提出不少美妙构想和天才预见。从中国孔子的“大同社会”,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到欧洲启蒙思想家心中的“自由、平等、人权”;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到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欧文的“新协和公社”……。不同时代的圣贤先哲们,跨越时空阻隔和观念差异,都渴望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人们远离战乱和饥荒,幼有所教、老有所养,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这些构想和预见,或因缺乏深刻洞察人类未来的社会基础,或因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无不充满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运用科学方法第一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描绘了人类社会通向自由平等幸福的美好前景,而且在于其指明了人类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方向和实现途径。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重要著作所指出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联合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通过暴力革命取得国家政权,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然后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逐步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向无阶级社会过渡,使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彻底推翻雇佣劳动等一切剥削制度,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才能消除剥削阶级造成的一切不平等现象,创造各民族平等合作、各文明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颠簸不破的科学真理。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1864年第一国际、1889年第二国际的相继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在与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彰显出彻底的批判性、无畏的革命性,推动欧洲各国革命事业迅猛发展。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它只坚持72天就失败了,但巴黎公社的原则和精神是永存的,不断鼓舞并指引着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仅首次在俄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废除了剥削制度,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把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第一次变成了现实,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指明了争取彻底解放、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然而,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起抗争,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努力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等等。各式救国方案纷纷出笼,各种政治力量相继登场。然而,无论是封建统治集团的自强运动、改良运动,还是农民运动、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都以失败告终。一次次的抗争和失败教育人们:不触动封建根基的社会改良、不切实际地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模式,都不可能把中华民族从危难之中解放出来,更不可能把中国引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道路。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启迪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使他们开始懂得,落后国家可以选择走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李大钊同志兴奋地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毛泽东同志则深刻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从那时起,中国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自己,借鉴俄国的经验,走俄国人的革命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极大激发了全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展示伟大革命力量,社会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比较,抛弃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说,最终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落地、发芽,为中国的先进分子创建马克思主义政党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人类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的深刻结论,科学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命运,指明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道和归宿。这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阐释的一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矢志坚守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纲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联合第三国际”。一大党纲虽然没有出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字眼,但从确定党的名称是共产党,在中国进行武装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私有制、消灭阶级等内容来看,这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党纲,鲜明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党的二大制定的章程,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从这时起,不论中国革命遭遇多少激流险滩,历经多少艰难困苦,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党的最低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最高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始终没有动摇过。

作为党的一大代表的毛泽东同志,理想信念的种子已经深埋在他的心中。此后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为中国革命、中国人民、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前途和方向。1934年2月1日,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闭幕词中,毛泽东同志坚定而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完成民主革命,而且要使革命转变到将来的社会主义方向去!我们不但要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要消灭地主阶级,而且现在就要准备着,准备到了将来,到了适当的时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像苏联现在所做的一样,最后还要进到共产主义,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办法,进到最自由光明伟大的世界去。只有到了這种时候,才是人类最后的解放,才是人类最后的胜利!”

1937年5月3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指出:“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政治经济纲领。其最高的纲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写道:“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每个共产党员都应为此而奋斗,绝对不能半途而废”“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他还强调,“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指出:“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这主要地是指人民的军队、人民的警察和人民的法庭,借以巩固国防和保护人民利益。以此作为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1949年7月31日,毛泽东同志在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社论中继续强调,中国革命的前途,“将经过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稳步地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基础上,适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动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1952年确立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3年的努力,我国于1956年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和社会从此进入崭新历史时期,实现了民主革命确立的奋斗目标和社会理想。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推动中国社会向更高阶段迈进创造条件。尽管在实践探索中出现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等严重曲折挫折,但中国共产党从未放弃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变化和人民期待,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重新认识本国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九大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三步走”战略。这些宏伟目标的制定和战略部署的实施,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目的是推动中国社会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向最高社会理想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我们现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但不能忘记初衷,不能忘了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要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反对共产主义“空想论”“渺茫论”,号召全党把党的最高纲领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仍需要理想信念这一精神力量的指引

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这一重要概念、重要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最为艰巨、最具挑战性的使命任务,一代又一代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为之牺牲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实现由温饱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并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过去成就的基础上,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以更为清晰的姿态呈现出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成功,就越困难、越关键,越要咬紧牙关、坚忍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完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雄心夙愿,不是靠敲锣打鼓、喊喊口号、热闹一阵子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锐意进取,需要我们时刻保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政治清醒,始终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韧劲,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迎接挑战,不达目的不罢休。尤其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和活动受自身的意识和观念支配,意识和观念是指导人类实践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在强调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时,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并不否认精神力量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巨大作用,并因此把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视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理想信念始终牵引并决定中国社会前进方向。正因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不是在中国搞资本主义,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及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使命。正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需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理想信念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了心中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舍生忘死、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由此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形成了伟大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凝聚成一代一代传承赓续的精神血脉。

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其坚定的人民立场、强大的真理威力、鲜明的实践导向、开放的理论品格,实现了人民性与科学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的高度统一,彰显了真理的力量、道义的力量、实践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从而在与各种思想、主义的比较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指导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重要思想和行动指南。我们要俯下身子、静下心来学习马克思主义,踏踏实实地学,持之以恒地学,原汁原味地学,联系实际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要用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结合并加以运用发展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当前,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好、维护好、发展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要弘扬中国精神,践行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壮阔实践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探索传承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彼此融通、交相辉映、共同发展,一起构筑起极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历史、文化和实践的积淀中凝铸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国价值,为汇聚亿万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力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我们要培育和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人们自觉把个人奋斗同国家需要、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践行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把全体14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创造凝聚起来,形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

要以党的百年华诞为契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历史、事实和党的重要决议精神为根据,旗帜鲜明地批判抵制歪曲丑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就、抹黑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政治观、价值观,正确分析和科学评价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

【注: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主要问题与基本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8AGJ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责编/孙垚    美编/陈琳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中国梦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社长/总编荐书录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