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认同

2021-05-14邵彦涛

人民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邵彦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传播  精准传播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一个重大课题,要善于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将互联网作为守护我们的網络精神家园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认识和运用网络传播的规律,才能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网络阵地,进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基础、凝聚人心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不是一个单向的线性过程,需要做好由眼入脑的衔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真正进入头脑、产生实效。因此,如何有效地由眼入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的表层面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隐匿性带来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信息海洋淹没了人们的视线,信息碎片化曲解了“现实”和“真实”,低质量的网络信息垃圾被大量制造,进而不断腐蚀着互联网环境,影响了意识形态的安全。当前我国互联网空间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争夺的形势依然严峻。要用正面的声音、正面的形象占领这块阵地,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的表层面积。占领互联网阵地的第一步,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处时时事事看得见。

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位居观念世界的深层,它无法自动展现自我。舆论的弱传播规律指出,舆论世界是以情感为表层、理性为深层的传播世界,占据表层是引导公众注意力进入深层理性世界的基础。因此,位居深层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依靠一定的表层技术才能涌至互联网世界的表面,才能被看到。如果失去了表层的表达,核心价值观就无法暴露在网络舆论的表面,也就会失掉许多被认识到的机会。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舆论中的影响力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涌至互联网表面的表层面积有多大。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的表层面积,类似于将三维质子展开至二维一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至十二个词汇的内涵,以简单的逻辑、明快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和传播的重点从非日常生活领域转向生活领域,从价值哲学转向生活哲学,实现价值理念向生活哲学的落地。为此,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声光电中,融入到可读的文学作品,可听的音乐,可视的艺术、影视剧、动漫作品中。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将核心价值观的深层理念进行表层化,进而通过受众对表层符号的解码、评论、转发来推动信息传播从表层世界进入深层世界。比如,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影响很大的“自干五”现象,就是在将深层价值观推至表层后,引发了网络舆论的关注,从公民个体立场构建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进而切切实实影响了一大批民众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的认同。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的表层面积,还应增强其存在感和感知频率,搭建适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互联网大环境。“互联网+”背景下新兴媒体的崛起,打破了原有抽象的、线性的、单一的传播方式,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互联网+”还促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两微一端”(微博、微信与移动客户端)几乎成为媒体行业的标配,进而形成了较具规模的传播矩阵。因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建立广泛高效的传播矩阵,不断拓展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的覆盖面,充分利用人们闲暇时间的注意力和信息碎片化的特点,更加便捷、更加频繁地进入民众的眼帘,占据民众信息获取的“C位”。总之,不断拓展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的表层面积,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第一时间占据舆论优势,占领民众注意力的高地,增加入眼的频率,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入脑”的几率。

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的环境涵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不仅要注重“看得见”,更要追求“无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做到“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需要通过发挥环境涵育的功能,在无形中影响公众的思想观念和正向认知。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就要化有形于无形,变“宣传”为“传播”。现实中的一些宣传工作,规定动作太多,领导讲话太多,官话套话太多。这等于直接把宣传的“动作”先亮出来,刻意告诉别人这是宣传,无形中拉大拉远了与民众的心理距离,有时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首先就要把宣传的“动作”藏起来,把宣传的“内容”送出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就要求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载体融为一体,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生产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变。

为此,应树立信息传播的意识,以信息流为标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中,融入到不同阶段的人生经验中、不同事物的生活态度中、不同城市的生活需求中、不同行业的职业情境中、不同领域的生活体验中。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变,自然而然地进入人的潜意识,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善于将复杂深邃的政治语言转变为直白有力的生活语言和网络语言。2021年河南省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节目《白衣执甲》引起了广泛赞誉,节目将抗疫工作者面对疫情时的奋不顾身与传统豫剧唱段《穆桂英挂帅》中的“当年的铁甲又披上了身”巧妙结合起来,用平白无实的生活语言完美诠释了抗疫精神,感动了无数网友。在互联网世界,网络舆论往往回避直接的价值询问,更倾向于用直白有力的话语表达自我。中国青年网在2019年3月发布的“有没有那么一刻,‘我和我的祖国拨动你心弦?”短视频内容,转发量接近200万人次。“拨动”用动词替代了名词,将价值观念直接转化为行为动作,直白有力地传达出了“爱国”的画面感。由内涵丰富的政治名词到直接有力的日常动词,宣传的动作被隐藏起来,传播的效度被无限放大,这就显然比传统的宣传更易为人接受。总之,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中的融入,通过发挥环境涵育的正向引领作用,可以在无形中助推民众思想的跃迁,更具信度和效度。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的精准传播

入眼为入脑入心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的表层面积不断拓展,为将公众注意力拉向深层的观念世界提供了更多入口和可能。但是,互联网高速率、高频次的传播早已解决了渠道不畅的问题,也宣告了“信息到达即有效”这一观点的谬误。因此,由眼真正入脑入心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就是解决核心价值观由被看见到被认同的衔接问题,实现价值观由外在到内在的传递过程。从根本上来说,价值观传递的最好效果是自我主动认同,是公众在表层技术的刺激下,结合自身的价值需求和心理预期,实现个体经历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链接,完成由眼入脑的转变。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实现个体经历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链接,关键在于做到精准。要将基于个体经历的“想听”与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想说”精准结合起来。现实中一些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是为了完成既定动作,用概念解释概念、用文件精神解读文件精神,只关心自己“想说什么”而不关注民众“想听什么”。这种不解渴的被动宣传,类似于纸上谈兵,民众往往还会下意识地回避思考,信息看似传递到了眼睛,却难以再进一步进入头脑。

所谓精准传播,就是传播主体“想说”的信息恰好处于受众“想听”的信息范围之内。这就需要以受众需求为靶点,通过细分受众,发现用户的真正需求进而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响应用户的需求,实现信息的智能化供给。信息智能化供给强调以用户为内容生产主角,将用户以及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作为链接和促进信息传播、形成价值认同的基础。

信息智能化供给可以改善受众在信息接收中的体验,进而提升受众的认同度。智能化是“互联网+”的核心标识之一,通过发挥“互联网+”的智能化优势,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跟踪和搜集公众信息消费数据,建立公众需求信息大数据库,对公众既往信息消费过程中积累的大数据进行算法分析,把握特定消费者或者消费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进而以受众需求为中心,将信息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根据民众的需求动向,制定相应的编辑推荐和社交分发策略,量身定制、精准推送,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受众中的出场率、存在感,进而形成价值认同。同时还要积极介入社交传播,根据社交媒体的分享特性,塑造分享正能量、主旋律的舆论氛围。通过社交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在不断追问、讨论中释疑解惑,最终突破眼帘、进入头脑。当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度不断提升。

总之,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网络制高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最强音,需要在“入眼”和“入脑”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做好由眼入脑的衔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被看见到被认同的衔接,实现价值观由外在到内在的传递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进入头脑、产生实效,最终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則。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注:本文系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6JD710005)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CCNU19TD0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是》,2014年第2期。

②施惠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两种张力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③邹振东:《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年。

④耿茹、张晓星:《让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最强音》,《人民论坛》,2017年第13期。

责编/李丹妮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