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研究

2021-05-14

时代经贸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企深度资源

孙 林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 101101)

导语

校企深度合作是在政府、学校和教师引导及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师资团队约束等诸多因素建设下的一种资源链层面因子融合操作[1],这些因子可以定义为制度、方法、创新、专业、法规、产品、利益、岗位等,它们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网状结构,校企合作是网状结构通过因子节点形成的若干资源共享、相互依赖、紧密关联的资源链。这些资源链提升了校企双方合作过程的透明性并加深了资源融合,有效解决了不同阶段存在的各种潜在问题。由于学校与企业的目标价值理念不同,二者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宏观层面通过构建基于资源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通过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制度相融等策略,促进双方紧密的联合及无缝对接。

本文运用改进的双因素理论分析高校和企业在政府主导下的动态关系。其基本思想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由信任与激励因子交织的网络结构,在外部环境机制作用下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关联,为此校企合作就转变成双方因子间微观层面上的感知与融合。通过对改进的双因素微观结构分类,将主要影响因子分为4个维度,分别表示为信任因素{制度、方法、创新、专业}和激励因素{法规,产品,利益,岗位}。因子间联系的权重为X,且X={x1,x2,x3,x4}。因子(x1…x4)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定义为校企合作效果。

最后,本文提出把校企合作演变过程划分为五个范式,即一范式为“学校—教师—企业”阶段,我们认定是教师下企业锻炼和培养教师阶段,是校企合作初级阶段;二范式为“教师—学生—企业”阶段,这个阶段是目前高职院校运用并实施的阶段,比如学生顶岗实习等;三范式至五范式为资源链层面的深度校企合作阶段,这个阶段看不到教师的存在,也看不到学校的影子,学生下企业成为自然现象。

一、文献综述

美国合作教育的模式主要是交替模式,交替模式开始于20世纪初,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一般以周/月或学期为单位时间,学生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大约是40小时,在工作期间学生与企业达成协议并取得相应的报酬。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半天交替制,即学生一般在学校接受半天的理论学习,下午和晚上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性的兼职工作。而且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这样学生每周工作时间大约为20小时,这种半天交替制除了适用于全日制学生,对那些超过传统入学年龄或有着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有着特别的意义,其普适性与方便性大大增强[2]。英国独创的“三明治”式的合作教育却是被各国借鉴最广的合作教育形式之一。英国政府积极发动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创办城市技术学院(City Technology College简称CTC)[3]。CTC由企业和国家共同投资,直属教育部,是一种私人资助的公立学校,主要以技术为导向,从1988年第一所CTC开办至今,已经有几十所城市技术学院对外招生,收效颇佳,其结果使得英国的职业教育在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德国也是校企合作教育实施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双元制”不仅肯定了职业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还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国家进行合作教育的主要借鉴形式之一;澳大利亚政府创办的“TAFE模式”是通过行业主导完成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其目的是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之间的接口问题。

国内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姚瑶[4]提出的PPP 模式,在此模式下社会资本能够主动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教育领域可根据该模式原理,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方向。在 PPP 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可从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维度开展具体实践工作,从而发挥公私伙伴合作价值优势,促使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主体共同发展。宋杰光等[5]提出校企协同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快速提升。对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之下的校企协同教育,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任艳等人[6]提出创新发展对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升人才培养效率,还能打造优秀的创新性人才队伍,能够促使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在创新发展下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对提升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意义。古翠凤等人[7]提出,行业协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育人,不仅是落实国家多元治理职业教育的举措,也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企业积极性的客观需求,指出我国行业协会在参与校企深度育人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不到位、企业育人动力不足,忽视了行业协会组织功能,导致行业协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育人过程不稳定。因此,从建构目标、建构环节、建构机制三个角度提出建构行业协会参与校企深度育人模式,可实现多主体合作育人的共赢,李军莉等人[8]提出,高职院校由高速发展变为寻求质量发展,学生质量、职业能力成为院校之间竞争的关键,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学生实习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深化“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经。归达伟等人[9]提出,在我国高职院校推行 “1+X ”证书制度的大背景下,基于本校计算机学科里的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阐述如何选择职业技能证书,做好职业技能证书的校企深度合作教学和实践创新等工作。张思檬[10]提出产学合作机制是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人才培养内涵、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文章以会计学专业为例,深入剖析产学合作的意义,并在剖析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产学合作机制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的机遇。

从现有文献看,专门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措施与保障机制的文献很少。目前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文章,部分涉及到了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但方法比较零散,没有系统阐述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源和应对策略,对本文研究提供了思考空间和参考价值。

二、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保障机制分析

(一) 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从名称上与企业有着天然的、不可或缺的联系,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双方有着种种交集,但是受社会现实状况影响及部分行政部门保守思想干扰,再加上制度上缺乏有力保障,使得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碰撞过程中,部分出现名存实亡、走走过场等形式主义现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1.高职教育观念与校企合作存在差异性

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职业教育改革,提出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职教模式,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发展和完善办学体制。这些办学举措无疑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借助体制创新带来的良好势头,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育的各项措施,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从微观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教学层面合作还不成熟,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总体上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高职教学受课时硬性指标约束,其教学工作量大约占每学期的2/3,各项社会活动及竞赛等花费的时间还没有计算在内,真正留给高职院校学生的空余时间不多;二是具备条件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战略层面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教学规律把握还不成熟,企业缺乏合格对口的培训工程师,也导致校企合作产生屏障。

高职院校在长期传统教育思想束缚下,更看重课堂教育、实验室教育,与此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勤动脑,把课堂教学搬进实训室、实训基地、训练场等,通过软件或模拟环境引导学生技能训练,并且许多高职院校联合企业成立职教集团形成政校企一体的校办企业,这些做法确实为改变职业教育当前困境迈出了一大步。即便如此,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停留在学校教学层面的现状,未能延伸至企业层面的校企合作。

2.企业与校企合作存在差异性

目前大多数企业认为学校与企业的目标存在不一致,价值理念亦不相同,校企合作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利益,致使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把实习学生看成廉价劳动力。有条件企业特别是在用工繁忙季节愿意接受在校生进入企业实习,但是企业不愿过多负担校企合作中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管理等社会责任,采用低薪来聘请高职学生干苦活累活,没有真正从培养员工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待校企合作。二是部分企业将校企合作当成一种投资形式。部分企业采纳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寻求短期利益,造成学校与企业两者之间一种不稳定的合作状态,并且企业通常愿意选择学生质量高、声誉好的学校合作,把校企合作当成企业用人的买方市场,由于企业在大局的认识偏差,导致合作不长久。三是人才培养力量不均衡。有些企业兼顾职业教育联盟责任在校企合作中处于积极的状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紧密联系,从而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学校利用企业良好的资源平台合作开展对学生顶岗实习,同时将资源平台进行共享,在企业融入人才培养的环节中通过平台向企业输送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为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和促进生产发挥出校企合作的真正作用和价值,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走向课堂,这种从培养人才角度出发的校企之间的紧密联系沟通,才能真正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良好推进起到促进作用。

从众多校企合作成功的文献分析,目前存在两个难以逾越的瓶颈:一是校企合作的内容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学校难以制定适合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及参与教学过程稳定性受到制约,企业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与高职院校相比处于劣势状态,并且企业教师往往受企业方面影响而流动频繁,归根到底是企业没有确立教育主体的明确地位。只有突破这些瓶颈限制,才能真正有利于校企合作达到稳定持续及双赢的局面。

(二)校企深度合作保障机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因此,应逐步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多元化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与职业院校资源共享及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

1.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保障

政府政策保障。政府应在政策方面统筹规划,在校企合作渠道方面给予关注。一方面,应破除“责权不明,多头管理”和“事不关己”的困局,避免造成时间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通过明细校企合作规章制度,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使得学校与企业在权利与义务上有法可依,校企合作在宏观层面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学校制度保障。对学校而言,在推进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兼顾学生和专业特色及需求同时,认真研究企业业务模式与规律,与企业共同建立有效的、稳定的、灵活的运行机制,包括《校企合作行政管理制度》《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章程》《实训场地(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绩效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学校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手册》《企业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手册》等,通过制定并规范校企合作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

企业机制保障。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在一定制度框架下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受到制度、法律等约束和保障,应在企业盈利与社会责任之间创造双赢局面。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安排岗前培训,组织学生学习企业概况、企业法律法规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安全预防及案例、操作规程、绩效考核、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等,让学生充分认知企业,把学生当成员工对待,有助提高学生融入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借此培养学生养成敬业、爱岗、勤劳、踏实的职业素养,实现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由“点到点”过渡到“面到面”的有机融合贯通。

有了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保障,校企双方逐步由操作层面走向内涵建设,为校企深度合作创造了条件。

2.校企双方共建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应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充分发挥政校企三重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下,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企业技术革新及产业升级之间的不匹配、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等方面面临挑战,因此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迫在眉睫。需要推进校企精准对接及深度合作,共谋创建多元化教师团队,校企双方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合力,最终确立常态的“双师型”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应加强内涵建设。确立“双师型”培养机制与校企深度合作,首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抓内涵发展。一是学校要发扬优势学科或专业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学校品牌,吸引知名企业与学校共建合作、共谋发展,这是创立“大师”型工作室及培养高端“能工巧匠”人才的关键,也是提高校企深度合作核心竞争力的法宝;二是不断改革创新专业,淘汰或消减一批不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或专业,对教师培养采取潜移默化的长效策略,即培养教师成为教学专业能手及企业技术行家;三是学校要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专业学科与企业深度广度融合平台,形成初期“专业—学生—企业”供应链到成熟期“学生—方法—岗位”衔接链。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方法—企业”供应链

本文认为,在校企深度合作进程中有两个需要关注的现象:一是学校为学生搭建平台,学生的工作过程感觉不到学校的存在;二是教师是学科或岗位教练,他们只是为学生纠错和导航,学生的工作过程感觉不到教师的存在。学生得到的是施加给他们思维上的方法或方向,即“学生—方法—岗位”链条。学校与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关注学生供应链的脆弱性与鲁棒性。

3.建设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平台

校企合作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及师资团队等诸多因素建设,使学校和企业合作达到融合,融合的效果在于资源共享、相互渗透及形成互惠多赢局面[11]。“学校、企业的目标不一致,价值理念亦不相同”的差异性决定难以实现校企紧密的联合,为此需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信息沟通,建设基于资源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一种基于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与“双一流”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通过校企双方资源共享、深入合作,最大限度地融合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打造一支高起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培养高职创新型人才、专业技能型人才做足准备。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资源相互渗透,汲取学校先进的科研技术及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良,增强企业活力及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获得发展机遇。

三、校企深度合作创新路径思考

(一)改进的双因素理论对校企合作产生的影响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贝格在1959年提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工作中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减少员工在工作中的不满情绪而建立的一套研究方法[12]。改进的双因素理论分析了高校和企业在政府主导下的动态关系,其基本思想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由信任与激励因子交织的网络结构,在外部环境机制作用下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关联。校企合作将转变成双方因子间微观层面上的感知与融合,如图3所示。

图3 改进的双因素因子关系网络模型

通过对改进的双因素微观结构分类,将主要影响因子分为4个维度,分别表示为信任因素{制度、方法、创新、专业}和激励因素{法规,产品,利益,岗位}。因子间联系的权重为X,且X={x1,x2,x3,x4}。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满意程度为校企合作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双因素收益矩阵

从表1收益矩阵中反映出以下情况:一是在信任和激励双重作用下,学校侧信任因素在制度、方法、创新和专业4个维度与企业侧激励因素在法规、产品、利益和岗位4个维度均感到满意,各因子收益为(1,1),学校和企业均受益;二是当学校信任、企业不激励及学校不信任、企业激励时,各因子受益分别为(1,0)和(0,1),双方收益不均衡;三是当双方不信任和不激励时,均不受益。由此得出结论:情景一:为校企合作最佳状态,称为校企深度合作;情景二:两种情景均称为校企合作;情景三:第三种情况,未发生校企合作。

由此可见,通过改进的双因素理论采用信任和激励措施,可以使学校和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不仅促成了学校“双高”战略目标,也成就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保障校企深度合作持久性的策略。

(二)建立长效资源链机制

双因素理论思想对解决校企合作双方因子关联性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有效处理校企合作过程中资源链条匹配、成熟度及中断等问题,使链条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达到校企双方稳定合作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热潮下,本文认为校企资源合作带来了新的改进,以制度、方法、创新、专业、法规、产品、利益、岗位等因子相互联系的链条,形成了更加紧密、更加灵活的网状结构,提升了过程的透明性及资源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不同阶段的各种潜在问题,如图4所示。

图4 校企深度合作资源链网状结构

其一,资源链匹配。资源链匹配是指链条上节点(因子)在战略层面目标的适合程度,由于校企各方属性不同,再加上各自演变过程的随意性及盲目性,节点在合作过程中难以达成一致性,对支链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可能出现匹配不佳等不均衡情况,表现出校企合作呈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比如学生主体,如图5所示,学校侧施加给学生的“方法”能否与企业侧需求的“产品”相适应,哪怕有一丝的不适应就生产不出正品。

图5 “方法与产品”维度支链结构

在校企合作中存在诸多类似学生主体的“方法—产品”维度的资源链条,如何保障链条的匹配顺畅是校企深度合作、整体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双高”建设必须推动校企合作多目标链条的创新培育,通过建立完善的配套保护机制,对占有资源节点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获取链条战略匹配。

其二,资源链成熟度。这里以柔性的角度来理解资源链的成熟度。资源链的柔性是指对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即柔性是链条对不确定性的反应[13],尤其是对需求的波动和技术的不完备所做出的反应。本文认为,校企深度合作资源链的柔性是指链条上节点在处理外部突发事件上的承受能力。从时效性方面,提出校企资源链的柔性策略:一是校企合作资源链应制定有效准则,保持链条完备的、正确的工作状况,在漏缺资源情况下,短期内筹集备选方案,与链条相关节点通力配合,积极应对各种外部突发事件;二是资源链通过校企双方资源整合,保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需求并及时做出相应措施。

其三,资源链中断。资源链中断是指对链条未发生的匹配现象及柔性的严重后果,是校企合作的首要风险,在不确定性社会资源环境下,校企合作脆弱性也成为双方面临的重要问题,使得资源链变得更加具有复杂性及特殊性。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管理困难、业务分散、岗位信息不明确等等,加剧了校企双方合作的脆弱性,短期行为可以通过修补恢复过来,长期隐藏的危机可能会带来中断双方合作的风险,并且中断风险往往会产生“牛鞭效应”,从单个节点的影响扩散到链条其它节点甚至给整个网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准确把握和分析校企合作双方可能的脆弱性和风险影响,同时提高节点对内部及外部事件干扰的鲁棒性,加强约束和保障的(备用)机制,保持内部合理的资源平衡,提高对外部事件响应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形成一整套完备的风险控制体制。

为此,本文把校企合作演变过程划分为五个范式,如图6所示。一范式为“学校—教师—企业”阶段,我们认为是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培养教师阶段,为校企合作初级阶段;二范式为“教师—学生—企业”阶段,这个阶段是目前高职院校采用并实施的阶段,如学生顶岗实习等;三范式至五范式为资源链层面的深度校企合作阶段,学生下企业成为自然现象,这个时期看不到教师的存在,也看不到学校的影子。

图6 校企深度合作演变结构图

综上所述,校企深度合作在资源链层面,没有学校、教师和企业元素,呈现出的情景是学生及附加给学生的方法,剩下的是学生如何用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本文提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四、结语

本文认为校企深度合作是在政府支持与扶持下,在学校和教师关怀教育下的一种资源链层面的技术操作,校企合作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初级阶段。本文做出了以下两个方面工作:第一,指出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三种保障机制;第二,对校企深度合作在理论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了新常态下校企深度合作的理论依据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探讨了一种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把校企合作演变过程划分为五个范式。指出底层范式资源链是最具有实际意义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提出去教师化、去学校化甚至去企业化的观点。在此,作者只是做出了一种初步探讨,以供读者参考。

猜你喜欢

校企深度资源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我给资源分分类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