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海洋产业发展困境与策略思考
2021-05-14谭芬
谭 芬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广东东莞 523419)
一、东莞市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区位优势
东莞市海域集中分布于狮子洋、伶仃洋东北区域,拥有泥洲岛等5个海岛,全市海岸线长112.20千米,海域面积为82.57平方千米。依托于地理优势,东莞市建立了临海产业带,创建了沙田等海洋经济核心区域。其中,麻涌、沙田、长安沿岸海域以港口、工业与城镇建设为主要功能;虎门沿岸海域以滨海旅游、海洋保护为主要功能。目前,东莞市对海洋划分为5个一级类基本功能区,包含了港口航运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等功能区。
(二)东莞市海洋产业的发展
产业规模。东莞海洋产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571亿元增长到2015年750亿元,年均增长率约7%(见图1)。2016年《东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出台,预计2020年东莞市海洋产值达1100亿元。东莞港发展态势良好,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以东莞港为龙头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增长。东莞全市共建成码头97座,生产性泊位165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33个。2019年,东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98亿吨,同比增长20.65%,位列全省第4位,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04.77万TEU,同比增长13.71%。东莞市打通了“中欧进口海铁联运通道”,实现了“铁转水”“水转铁”进出口物流双向通道转换,其开设集装箱班轮航线19条,船舶可通达珠三角各市、国内沿海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此外,虎门港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使东莞实现了高层次海关特殊监管平台的历史性突破。目前,虎门港综保区现已有近50家企业入驻并开展业务。
图1 2011—2015年东莞海洋总产值
产业结构。近年来,东莞市海洋第三产业逐渐壮大,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电力业和滨海旅游业为主体,海水利用业、滨海砂矿业、海洋船舶修造业、游艇旅游等新兴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东莞市港口优势突出,现已进入全面开发阶段。
发展新态势。东莞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充分利用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政策,积极参加珠三角等海洋经济合作圈,在海洋经济的发展阶段构建了互利共赢、统筹发展、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东莞市于2016年2月与深圳市、惠州市、汕尾市签订了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海洋经济的区域合作发展领域搭建了新平台。“十三五期”间,东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海洋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也不断加快,东莞滨海湾新区若成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便可分享其政策红利,从而有利于自身实现升级发展。
二、东莞市海洋产业发展的困境
(一)海洋经济发展引领作用有待增强
虽然东莞市拥有一定的海洋产业发展基础,但受海域面积较为狭小的限制,其经济综合水平依然偏低,临港产业发展仍有待加强。与周边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相比,东莞市海洋经济的总量仍然偏小,其海洋产业的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海洋经济产业布局有待优化
东莞市大致建立了四个主体区域,但并未建立成熟的区域分工体系,不同区域之间未能进行密切配合,存在竞争失序的问题,这对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带来了不良影响,并引发了同构化问题,导致海洋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其利用效率仍需进一步提升。尽管在当地海洋经济中,港口经济占据核心位置,但也因港区业务的重合而无法建立成熟的产业链。
(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当前,东莞市建有万吨级及其以上泊位31个,通航吨级已成为制约东莞港麻涌港区、沙田港区深水泊位进一步大型化发展的瓶颈。由于东莞港码头泊位的投资建设主体不统一,泊位等级不相同,建设营运时间不一致,造成相邻及附近码头前沿水域、进港航道、助航标志的建设和维护各行其是;淡水河口和沙田河口水域两个河口水域的航道和助航标志不能适应港口发展,也没有实行统一规划和维护,这不仅影响了船舶航行安全,也降低了港口运营效率,其港区的通航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再者,在码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莞渔港设备较为陈旧,地区空间受限,港池靠近居民区,对港口的纵向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一问题在新湾渔港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外,码头存在未能按照较高的标准开展建设工作、停泊区位有限、难以开展转运装卸工作等问题。有限的港池规模、水面面积狭小等因素导致港区淤泥大量堆积,其清除工作难以开展。同时,周边区域未能开展维修基地的建设工作,码头区域并未建立相配套的产业链,未能将水产品的加工与营销等有机结合起来,其仍采用简单的方式进行粗糙加工。无论在渔港的综合景观方面,还是在综合设施方面,都无法为旅游服务产业的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四)海洋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东莞市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科学研究人员数量不足,相较于深圳等城市存在科学研究实力较弱的问题,其创新能力亟需加强。一些获得财政补贴的科学技术项目鲜有与海洋产业相关,同时其技术研究实力较为滞后,技术成果转化率低。在整体海洋经济中,新兴产业占比较低,其发展缓慢,从而延缓了其转型升级进程。
(五)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待强化
近年来,东莞市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建立了整治修复区。但随着当地临海工业的不断发展,陆源污染问题变得愈发严峻,而当地尚未建立健全排污处理设施,外加跨界水污染问题变得愈发严峻,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挑战。根据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2017年东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全市海域水质均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三、东莞市推进海洋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财政支持是政府支持的主导,财政拨款是海洋产业最为重要的发展资金来源。这是因为海洋产业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这些特点使得这一产业易受到仿冒、剽窃等行为的侵害。而创新应用阶段“搭便车”行为更是导致了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差强人意,相较于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而言,创新投入成本更大,一旦市场无法起到调节作用,仅凭企业自身资金难以支撑,因此东莞海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大力的支持。同时,要改善金融激励体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税收优惠方面向海洋产业倾斜。要开发出形式多样的融资创新产品,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对有效益、有市场、有信用的海产业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引导商业银行组织银团贷款,通过分散投资,减少融资风险。更重要的是,发展东莞海洋产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政府的财政支持应向创新型、循环型产业倾斜,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监测、海水转化、海洋能利用技术、海洋环境相关技术等,要建立推广新技术的奖励制度。
(二)引导海洋高科技产业,扶持海洋服务型产业
以东莞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型企业为龙头,形成相应的集聚效应,增强自主研发能力,重点发展海上油气平台、海上钻井船、海洋工程作业船、特种船舶、科考船等高端海洋装备及其辅助装备的自主研发制造;推进沙角港区电厂海水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加快推进海水综合利用业;依托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东莞产业基地等科技研发平台,辐射相关海洋生物科技企业,培育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着力发展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加强海洋生物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环保修复技术的研发,形成一条融研发、养殖、加工、应用紧密连接的产业链;基于东莞市已有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实施嫁接延伸,推动海洋电子信息业与海洋经济发展。
同时,要大力支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海洋服务型公司的发展。一方面,要整合东莞港各港区的港口资源,对麻涌港区、沙田港区、沙角港区、长安港区实施功能错位发展,拓展港口经济功能,实现港口发展质量突破,最大限度发挥港口的整理效益,打造珠江口海上交通枢纽中心。另一方面,在区域内要拓宽滨水空间,建立宜居湾区,改善城市品质,提供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建立宜于民众居住的典范城区。
(三)积极培育海洋相关人才
要探索适合海洋科技创新、有利于海洋人才队伍稳定的体制机制。紧扣海洋强市的发展目标,加大基础教育力度,对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大力培养,力争培养一批善于统筹、团结一心,并且与时俱进、洞察全球海洋科技发展趋势的海洋领军人才。应通过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加高效、科学的开发海洋资源。同时要紧扣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改善产业结构,注重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涉海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建国家级实验室或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与国外知名高校、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培养海洋公益服务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应掌握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海洋渔业防灾减灾、海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另外要加强海洋公益服务领域人才的知识更新,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和国际合作交流。采用鼓励政策,支持海洋公益服务人才深入基层实践。将人才培育与引入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交叉以及边缘学科人才,使海洋信息化发展、监测预报需求得到满足,培养国际化的海洋管理人才队伍。
(四)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将海岸施工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最小化,对海上活动造成的污染进行有效管控。海运公司或作业人员需具备防止油污染和核放射事故的应急能力,并配备相应的设施。在海湾地区要设立收集船上废油、化学品废物和垃圾的设施,禁止在海上倾倒和焚烧危险物质。
第二,在沿海区域,严禁创建规模较大的污染工业,要对沿岸区域进行有效整治,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严格控制,严禁在超标的情况下排入海湾。要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尤其是河口区域,应大力开展环保工作,严禁污染物大面积、持续的排入海域。
第三,实施污染收费制度,针对一些超标排放行业,可收取高昂的费用,并对排污、使用海域的相关单位征收费用。
第四,构建海洋污染监督控制网络,加强海域监测体系的建设力度。建立环境数据支持系统,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参数数据系统。
四、结论
在东莞市海洋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应结合东莞市的发展实情,将海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核心,改善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提升技术研发实力,提升海洋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节省资源、进行集约使用,推进其生态文明建设,将当地的经济优势发挥出来。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东莞市要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坚定不移地加快建设具有东莞特色的海洋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