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05-13赵艳艳陈俭慰叶向红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造影术脑血管血肿

赵艳艳 陈俭慰 叶向红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一种含碘造影剂影像确诊成像技术,是脑血管疾病检查的金标准[1]。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全脑血管造影术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作为一项有创性、侵袭性检查,亦有一定的风险性[2-3]。穿刺口血肿若护理不及时或者不当,血肿压迫术侧动脉,引起远端肢体血液回流受阻,严重者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4]。因此加强围术期的护理,预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应对策略 。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我国规定的脑血管类疾病诊断标准,且均有影像学及临床表现[5];年龄≥18岁;一般资料完整者。排除条件:心、肝、肾功能不全;对造影剂过敏者;合并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最终进行观察研究的有668例,其中脑梗死1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75例,颅内动脉瘤50例,其他29例。将发生穿刺口血肿的48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穿刺口血肿的6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1.2 资料收集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基础性疾病、穿刺口部位、有无局部渗血及皮下血肿、足背动脉搏动及穿刺侧下肢水肿、皮肤温度、颜色等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 单因素分析中计数资料组间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功能、穿刺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因素与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见表1。

表1 影响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术后是否发生穿刺口血肿为因变量,以年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功能、穿刺次数及手术时间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有肥胖、有糖尿病、有动脉粥样硬化为导致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相关临床研究表明,DSA作为一种新型诊疗技术,总体上是比较安全的,其并发症发生率为0.9%~17.0%[6]。诸多学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穿刺口血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7-10]。本次研究纳入的668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共有48例发生穿刺口血肿,其发生率为7.19%。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功能、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因素与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有肥胖、有糖尿病、有动脉粥样硬化为导致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如下:肥胖患者因其脂肪堆积,在穿刺时寻找血管可能出现一定偏差,导致穿刺失败,且因肥胖患者血流动力通常较为缓慢,穿刺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在术后易发生血肿。糖尿病患者自身内环境紊乱,若血糖在穿刺过程中存在波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发生改变,导致术后血肿的发生[11-12]。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因其血液内存在脂质、复合糖类物质的积聚,进而引起纤维组织增生与钙质的沉积,在穿刺后可导致穿刺组织发生缺氧,从而引起血肿或坏死[13]。针对以上因素,提出以下护理策略:

(1)术前护理:对于行DSA的患者,完善术前相关检查,积极处理其基础疾病,尤其是老年群体、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密切关注生命体征。主管护士做好术前宣教,并派发术前宣教单,保证患者能正确有效知晓并执行,同时适当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列举既往成功案例,强调DSA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重要性。

(2)术中护理:保持手术内环境温度、湿度处于合理范围内;指导患者放松心态,若术中有不适,及时反馈;手术进行时护理人员应高度配合术者操作全过程,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及面部表情。通过医、护、患协同配合,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操作次数。

(3)术后护理:术后应准确定位压迫点,保证压迫力度,适当延长穿刺口按压时间,压迫后运用弹力绷带包扎,并用1.5 kg盐袋持续压迫6 h[14];术后每15~30 min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皮下血肿和瘀斑,如无出血,4 h后改为1 h观察1次至24 h。若出现立即用手指压迫穿刺点,同时通知医师,延长盐袋压迫时间。嘱患者卧床休息,严格制动24 h,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卧床期间抬高患肢,助其静脉回流,并在此期间密切观察穿刺口是否有渗血、渗液及血肿的发生,局部皮肤是否有肿胀、发绀、苍白等情况以及足背动脉搏动、穿刺侧下肢水肿、皮肤温度、颜色等情况[15]。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和治疗假性动脉瘤、下肢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最大限度改善预后[16]。

(4)穿刺口血肿处理:穿刺口血肿大多预后良好,但对于血肿直径>4 cm或局部皮肤张力增加者需重新包扎压迫,适当延长卧床时间,严格肢体制动,可进行局部热敷、红外线照射等理疗,必要时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密切监测血肿范围的变化,患者下肢周径,若血肿处范围缩小、皮肤张力减轻、局部症状缓解,提示预后较好。如血肿进一步引发破溃、感染,需进一步治疗,必要时行外科手术。

综上所述,有肥胖、有糖尿病、有动脉粥样硬化为导致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口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述危险因素为参考,提出将针对性的护理贯穿于手术前、中、后全过程,并及时有效干预穿刺口血肿的发生 。

猜你喜欢

造影术脑血管血肿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