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基于我国31个省市的数据*

2021-05-13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省市耦合区域

何 悦

(长江师范学院 财经学院,重庆 408100)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要素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方式的转型等多个方面,人力资本在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高等教育,教育的质量和数量对区域人才的培养和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刘湖,等,2020)[1]。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专业平台。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各省市之间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徐小洲,等,2017)[2],且存在两者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罗思,等,2019)[3]。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背景下,综合评价我国各省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情有更系统的认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

现有文献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朱迎春等(2010)通过测算认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东向中西部逐步递减[4]。蒋佳等(2019)认为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5]。另外,学者们认为高等教育会对区域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D Este & Patel,2007;何宜庆,等,2019;宋美喆,等,2019;张丽华,等,2019)[6~9]。二是关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姜华等(2016)通过对辽宁省数据分析认为其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两者协调性有待改善[10]。王永杰等(2016)运用灰色关联系统模型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认为我国西部地区协调值最高但协调质量最差,东部地区协调值居中但协调质量最高,中部地区协调值最低但协调质量居中[11]。现有文献主要关注高等教育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及影响路径的研究,但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子系统,有必要对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性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本文构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我国31个省市2017年的截面数据,对我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和耦合协调质量,以期更好掌握我国各区域发展状况,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分析

高等教育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徐小洲,等,2017)[2],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杨祖宪,等,2009)[12],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还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每年大量的毕业生会选择留在当地工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舒长江,等,2019)[13]。其次,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生消费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马车”。高校师生数量较大,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能较大拉动周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高校校园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其人文景观可以吸引外来旅游者,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另外,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对劳动力、资源材料等产生较大的需求,进而直接或间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刘春成,2016)[14]。再次,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何菊莲,等,2013)[15]。最后,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科技水平的进步。教育红利替代人口红利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及其衍生的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接近60%(王桂月,等,2017)[16]。高等院校中有大量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专利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另外,高等教育还可以通过知识溢出、人才培养等途径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宋美喆,等,2019)[8]。

(二)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首先,区域经济特点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地方高校更多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的,相比于全国性高校,更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高校开设的专业和发展的学科更偏向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其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校师资力量。不同区域高校教师的待遇存在较大的差距。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其生活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学校、医院、绿化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是人们选择就业重点考虑的因素。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的待遇不高、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等因素会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甚至会导致人才的流失。长此以往,容易形成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最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科研水平。高校科研水平是评价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社会的资助。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政府税收和企业收益,进而影响到高校科研的发展。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一)指标选取

夏焰等(2016)[17]从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来衡量高等教育,徐莉等(2018)[18]从人才集聚、高教投入和高教产出三个方面考察高等教育,王叶军等(2019)[19]用辖区内在校生人数来衡量,可以看出已有文献对高等教育的评价指标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参考张南星等(2014)[20]研究,遵循选取指标的代表性、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从整体规模、师资力量和科技成果三个方面,共12个指标来评价高等教育。关于区域经济的衡量,姜华等(2016)[10]从地方财政支出、居民消费水平、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四个方面来考察,许长青(2013)[21]以GDP来表示区域经济,本文参考罗思等(2019)[3]的研究,分别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经济质量三个方面考察区域经济。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指标的检验

1.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本文所选取指标的计量单位和指向存在差异,不能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参考统计学中数据标准化的做法,使用min-max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标准化处理后,使各变量取值范围均结余0-1之间,取消了不同量纲为研究所带来的影响。具体标准化的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Pij表示i省份的第j个指标的取值。

2.指标的检验

本文利用SPSS24.0软件,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方法来对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因子分析进行适应性检验。通过分析发现,高等教育评价的12个指标的KMO值为0.734,区域经济发展评价的10个指标的KMO值为0.677,均大于0.05,处于适合因子分析的临界值内;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相关因子的球形Bartlett检验的P值均为0.000,说明单位矩阵和相关系数矩阵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以上检验,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3.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首先,高等教育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高等教育水平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根据表2可以看出,前两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9.574%,因此,把这两个因子作为反映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将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可以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即高等教育水平的综合得分公式为:

高等教育得分=(56.172%*X1+23.447*X2)/ 79.574%

同理,按照上述方法可以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见表3)。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前2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6.890%,是影响区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子,通过对这两个因子进行加权可以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区域经济发展得分=(59.587%*Y1+27.303%*Y2)/86.890%

表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三)耦合协调度的衡量

“耦合”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主要是指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种动态关联关系(彭建刚,等,2019)[22]。一般来说,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以分为耦合协调关系和耦合非协调关系(罗思,等,2019)[3]。耦合协调是指不同系统要素之间较为协调,可以促使不同系统的共同和谐发展,整体效应大于单一系统产生的效应。

本文借鉴罗思等(2019)[3]的研究,使用位次差(D)来衡量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的情况,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D=高等教育排名-区域经济发展排名

当D>0时,则该区域高等教育在全国的水平高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当D<0时,则该区域高等教育在全国的水平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另外,D的绝对值越小则说明该区域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较高,说明该区域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呈现良好互动、协调发展的态势;当D的绝对值越大则说明该区域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较低,需要适当调整以达到互促互进的状态。

本文参考王永杰等(2016)[11]的研究,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实际情况,根据位次差D绝对值的大小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协调和不协调均划分为五个等级,划分的具体标准如下:

三、测度结果分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文中的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处理。

(一)基于省域层面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根据公式(1)和公式(2)分别计算各区域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得分,根据得分的大小将我国31个省市进行排序,然后计算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位次差D,计算的结果见表4。

表4 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续表4 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表4结果可以看出,D>0的省市共9个,分别为浙江、宁夏、新疆、上海、重庆、福建、海南、内蒙古和天津,说明这些省市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国的水平优于其高等教育在全国的水平;D<0的省市共21个,占全国的67.8%,这些省市高等教育在全国的水平要高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D=0的仅有西藏,由于西藏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其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均处于我国31个省市的末端。

从位次差D的绝对值来看,|D|≤2的省市共13个,包括西藏、北京、辽宁、江苏、江西、广东、青海、浙江、宁夏、山西、安徽、湖北和湖南,占全国的41.9%,说明我国超过40%的省市其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水平较为协调。其中,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位次一致的仅有西藏,浙江和宁夏两个省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高等教育水平,北京、辽宁、江苏、江西、广东、青海、山西、安徽、湖北和湖南这些省市高等教育水平略高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高并不代表该区域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位次差D绝对值较小也可能是由于二者水平均较低所造成的,比如西藏、青海、宁夏等省市。3≤|D|≤4包括河北、吉林、山东、广西、云南、新疆、四川、贵州和上海9个省市,这些区域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一般。其中,新疆和上海两个省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高等教育水平,河北、吉林、山东、广西、云南、四川和贵州这些省市高等教育水平略高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广西、云南、新疆和贵州四省市无论是高等教育水平还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排到20位之后。|D|=5仅有甘肃和重庆两个省市,说明这两省市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水平基本协调,但甘肃高等教育水平要高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重庆高等教育水平要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6≤|D|≤7的省市共河南、黑龙江和陕西3个,说明这些省市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较低,其三个省市高等教育水平要高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D|≥8包括福建、海南、内蒙古和天津四个省市,说明这四个省市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非常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高等教育水平。

(二)基于区域层面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根据我国统一的划分标准,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区,各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发展情况见表5。

表5 东、中、西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

根据表5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11个省市中,|D|≤2的省市有5个,3≤|D|≤4的省市有3个,|D|≥8的省市仅有3个,其中|D|≤5(即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水平处于基本协调以上)的省市共8个,占比72.72%,说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较高,而且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位居我国前列,属于高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中部地区8个省市中,|D|≤2的省市有5个,3≤|D|≤4的省市有1个,6≤|D|≤7的省市有2个,其中|D|≤5的省市共6个,占比75%,说明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也较高,但中部地区省市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12个省市中,|D|≤5的省市共10个,占比83.34%,但|D|≤2的省市有3个,3≤|D|≤4的省市有5个,|D|=5的省市有2个。总体来看,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尚可,但高度耦合协调占比仍较低,而且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我国较低水平,属于低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还不错,但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较高,质量较好,远远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排在最后的是西部地区;虽然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总体不错,但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较为落后,耦合协调发展质量较低。

从分析的结果看来也比较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各省市社会经济水平都取得较大的发展,经济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2017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总产值分别为87 048.97元、47 758.84元和45 576.6元,东部地区分别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82倍和1.91倍;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 048.97元、21 739.85元和19 795.26元,东部地区分别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64倍和1.80倍。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要远远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稍稍好于西部地区。20世纪末,为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其中“985”高校共39所,“211”高校116所,这些高校在我国分布极不均匀。“985”高校东部地区共24所,仅北京和上海就占了其中一半,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有8所和7所;“211”高校东部地区共67所,中、西部地区分别有24所和25所。可以看出,我国高水平高校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要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虽然从2019年我国教育部已将“985工程”和“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但从“双一流”建设的名单可以看出,入选的大多数仍然是“985”和“211”高校,东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优势仍较为明显。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对各省市高等教育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排名,计算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31个省市中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度达到基本协调共21个,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总体情况较好;(2)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最优,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后;(3)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位居我国前列,属于高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而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我国较低水平,属于低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中西部地区高校专业和研究方向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的特征,提高高校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程度,构建“供给-需求”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流动机制;进一步加强 “校企合作”的力度,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和实习,围绕市场需求和企业实情开展相关项目研究,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区域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有效推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二,新时代背景下,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创造更好条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西部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质量总体不高,东部产业转移倒逼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提升与发展,以经济转型为契机,加大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学习和创新中塑造区域的创新优势和特色,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需求的有效衔接。

第三,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省区之间、不同经济区之间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等因素,有计划地将中西部地区办学历史长、发展实力强、社会影响大、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地方高校纳入“部省合建”高校行列,补齐中西部高等教育短板,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以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来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省市耦合区域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分割区域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区域发展篇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