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05-13夏森林胡超民姚运豪
王 伟,许 岚,夏森林,胡超民,姚运豪
(湖州市中心医院 急诊科,浙江 湖州 313000)
随着院前急救与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不断改进和推广,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成功率明显增加,但院内病死率仍高达60%~70%,且超过50%的存活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1-2]。因此,早期神经功能损害监测评估对于预测CPR患者的存活率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也一直是复苏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CPR后患者脑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旨在探寻CPR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的监测评估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出现心脏骤停并行CPR的62例患者。入组标准:①均符合《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心脏骤停的诊断标准[4],行CPR后恢复自主循环(脉搏可触及或血压出现并维持30 s以上,伴叹息样呼吸),但仍处于昏迷状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8分;②年龄>18岁,家属积极配合治疗;③排除脑血管意外等原因所致昏迷者、心脏骤停前存在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器官功能不全患者、恶性肿瘤患者、颅脑损伤者。所选患者男34例,女28例;年龄33~74岁,平均(54.7±4.9)岁;心脏骤停病因:心律失常20例,心力衰竭17例,休克14例,呼吸衰竭11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即刻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包括(1)机械通气、维持酸碱平衡;(2)维持良好血液循环,保证血流灌注;(3)给予充足营养,维持血糖及代谢需要的能量;(4)改善细胞代谢,治疗脑水肿、高颅内压、惊厥等并发症,静脉输注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等药物。按照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发布的《减轻成人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实践指南》[5]进行目标低温管理,快速输注4℃生理盐水30 mL/kg,采用电脑降温毯进行全身降温,维持肛温32.0~34.0℃ 24 h后逐渐恢复至肛温37.0~37.5℃。
1.3 分组 自主循环恢复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Glasgow-brain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of Pittsburgh,CPC)[6]评估患者的脑神经功能。CPC分为5级,1级为脑功能完好,2级为中度脑功能残疾,3级为严重脑功能残疾,4级为昏迷及植物状态,5级为死亡,其中1/2级为预后良好,3—5级为预后不良。
1.4 观察指标 (1)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心脏骤停病因、CPR时间等基本资料。(2)采集静脉血3 mL,采用美国GEM4000型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测定血乳酸、pH值、动脉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3)采用GCS评估患者昏迷程度,最高分为15分,表示意识清楚;12~14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及以下为昏迷;分数越低表示意识障碍越重。(4)采集颈静脉和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监测脑氧代谢率(cerebral metabolic rate for oxygen, CMRO2),CMRO2=CBF×(CaO2-CvO2)(相对单位)。其中CBF为脑血流量,CaO2为动脉血氧含量,CvO2为颈内静脉血氧含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CPR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wo groups
2.2 CMRO2比较 治疗后12 h,两组患者CMRO2均升高,治疗后24 h开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治疗后24~72 h后维持在相对稳定低水平,预后不良组不同时间点CMRO2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CMRO2比较 Table 2 CMRO2 at different time in two groups
2.3 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乳酸、GCS评分及各项血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 h,预后良好组上述各指标均改善,且均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比较Table 3 Clinical related indexes of two groups
2.4 影响CPR后脑功能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以脑功能预后为因变量,将CPR时间、不同时间点CMRO2、GCS评分、动脉血乳酸值、治疗后72 h各血气指标(pH、PaO2、PaCO2)指标纳入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R时间是影响CPR后患者脑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OR=1.26,P<0.05),GCS评分(OR=0.39)、12 h CMRO2(OR=0.27)是其保护因素(P<0.05)。见表4。
表4 影响CPR后脑功能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4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prognosis of brain function after CPR
3 讨论
研究[7-8]认为,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血脑屏障破坏、钙离子失衡、炎性因子释放及自由基堆积等是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主要机制,患者CPR恢复自主循环后多处于血流动力学不平稳状态,早期易出现缺血性缺氧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脑对氧的变化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心脏骤停早期(5 min内)脑利用氧的能力尚未受到明显损害,随着CPR时间的延长和脑缺氧的持续,患者脑损伤不断加重,预后往往较差。宋克义等[9]研究指出,CPR时间的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率。
研究[10]表明,CPR后72 h内进行脑功能监测非常重要,其中脑组织氧代谢是监测的重点。脑组织能量储备有限,脑组织一旦发生缺氧,磷酸肌酸、三磷酸腺苷将在数分钟内耗竭,脑细胞转换为无氧代谢,脑细胞乳酸生成增加。CMRO2是脑组织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可反映脑组织对氧的利用与供给。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2 h,CPR后患者CMRO2水平快速增加。研究[11]表明,CMRO2在大于0.59时,评估神经功能预后的AUC为0.81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4%和80.4%。Niemeijer等[12]研究发现,CMRO2包含了CBF对颈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因素,能更准确反映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脑组织氧代谢情况。杨晓梅等[13]研究显示,CPR后患者CMRO2、CBF、动静脉氧含量差、颈静脉血氧饱和度均与神经功能预后相关,而CMRO2对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准确性最高。
综上所述,CPR时间、GCS评分、12 h CMRO2是CPR后患者脑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监测相关指标的变化可更好地评估脑功能损伤程度,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