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阳光学院为例

2021-05-13谢莉莉施玮王秉安吴春琼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院阳光课程

谢莉莉,施玮 ,王秉安,吴春琼,3

(1.阳光学院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15;2.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00;3.大数据商务智能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15)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校作为农业农村相关智力、技术、管理知识(如农业专业知识、一般知识等)的传承者和创新者,积极对接乡村,组织师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持。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转变,不仅要求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无疑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实践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必然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鉴于乡村振兴仍然是未来十年重要的国家战略政策,因此,有必要对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如何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展开探索。

一、相关概念内涵与关系

(一)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涵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R.G.Havelo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教学是其核心工作,是其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对教学进行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涉及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文化、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科学研究、考核评价等。

还需要注意的是,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件,提出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年,教育部指出,要坚持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从这些政策中不难看出,课程思政、文化育人、创业教育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内涵

《辞海》一书中认为实践即社会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乡村振兴实践即依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所开展的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的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本文基于高校社会服务的视域,结合阳光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情况,将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内涵界定为在学校团委的组织引导下,依靠党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双休日)深入农村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活动、公益活动、科技发明、项目设计等,以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优势,助力农村经济文化建设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三)社会实践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奥斯卡·汉德林(2010)认为社会实践在大学发展中和其他教学、科研等活动一起构成大学发展的完整内涵。王红梅(2017)肯定了社会实践对课程的反哺作用。陈珊珊(2018)探索了不同课程的社会实践模式。陈泓等(2018)研究了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创新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学特色、教学成果。乔晓雯(2018)研究了基于社会实践能力的高校教师课程管理问题。何佳玮(2019)探索将社会服务融入岗位实践课程的教学。

大多数学者对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上的重要作用予以肯定,认为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不仅如此,在实际生活中,很多高校设计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观点。

二、阳光学院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助推教学改革

阳光学院是一所年轻的民办高校,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多年来,阳光学院师生在校团委、党政办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前往多个乡村展开持续性的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

(一)具体实践过程

1.启动期。2016年,由阳光学院师生组成的调研团利用周末和暑假时间,以编制《屏南乡土文化绘图(culture mapping)》为目标,先后数次对屏南六个乡镇的特色乡土文化进行调研,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6年屏南特色乡土文化调研情况

其中,由校团委带领的漈头村调研小分队,先后三次入住当地耕读文化博物馆,策划并协助该馆前往阳光学院、福州大学、福建江夏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宁德师范学院等高校成功举办耕读乐巡回展。

这个阶段,师生对屏南乡土文化状况有了初步认识,对特定环境中的田野调查有了初步体验,为后续社会实践做了很好的铺垫。

2.成型期。2017年,由商学院与校团委组建的小分队,在寒假期间对代溪镇北墘村及周边的数个村子进行了系统调研,在乡镇党委指导下,运用小微区域战略管理原理展开策划构想,完成了《阳光学院助推北墘创建黄酒文化特色小镇总体设想》,初步形成阳光学院的“智力助农、文化扶贫,以文化+”的推动乡村发展模式。同年暑假,根据总体设想和北墘村情,开发了第一批助推项目。师生百人团集中北墘村,进行项目落地实施,包括黄酒文化漫画墙(原艺术系现设计学院小分队承担)、北墘村民导游员学习班(原管理系小分队承担)等十个助推项目。

2018年,师生利用寒假时间前往仕洋村调研,确定果蔬文化为该村特色乡土文化。由校团委组建的小分队在对村情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阳光学院助推仕洋乡村振兴策划报告》。报告提出以创建果蔬文化特色小镇为目标的仕洋乡村振兴五年设想,并确定第一批助推仕洋乡村振兴项目。同年暑假,师生百人团集中仕洋村,实施林下素拓(信息学院小分队承担)、果蔬文化漫画墙(艺术系小分队承担)、叶姐果蔬文化美食馆(外语系小分队承担)等八个助推项目。

这个阶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程序清晰的、可以落地的阳光学院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体系,实践活动找到准确的定位,助推效果显著。

3.优化期。2019年,助推屏南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再次启动。师生百人团分别在北墘村、白玉村和富竹村实施了村民导游员学习班等十八个助推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2019年阳光学院助推屏南乡村振兴项目

这个阶段,阳光学院师生同时在三个村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项目质量水平明显进步。其中两个项目直接对接高校大创项目,纳入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实践成果丰硕。

(二)助推教育教学改革

阳光学院作为一所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基本职能,其核心职能是人才培养。阳光学院在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过程中,同时也紧紧围绕着高校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结合实践具体情况对教育教学改革展开探索,具体做法和成效如下:

1.申请教改项目。阳光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处与学生处联手,先后出台了《阳光学院关于开展2017年校级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屏南北墘村文化创意专项)申报的通知》(院教质[2017]16号)和《阳光学院关于开展2019年校级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屏南乡村振兴专项)申报的通知》(校教质[2019]21号),最终28项助推乡村振兴实践项目被确定为教育教改项目。

2.开展科学研究。在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富有活力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先后跑遍闽台几十个社区,开展个案田野调查,对两岸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开展了系统研究。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成立,同时获批建设“福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闽台乡土文化社区研究中心’”。团队共完成了30多个省级社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省中特理论项目、省软科学项目和省教育厅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出版专著。

3.引入课堂教学。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素材和教学案例,多位老师将其开发成课程作业。如2017-2018学年的上学期,商学院教师蒋XX在为“2015 级电子商务一班”学生主讲“休闲产业营销”课程时,将她指导的助推屏仕洋村项目转化成课程作业,作业题目为“叶阿姨仕洋果蔬文化美食体验馆策划报告”,学生真题习作,效果良好。创业学院陈XX教师将“筹划仕洋果蔬文化博物馆”作为主讲课程的讨论题目。外语系林XX等教师也在“商务英语调研与讨论”课程中,将“家乡经济发展与支柱产业调研报告”作为该课程必须完成的配套作业,课程学习效果提升显著。

4.对接毕业论文。多位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积极引导参加实践的毕业班学生,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助推项目中,开发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选题,并最终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如表3所示)。

表3 学生毕业论文情况

5.参加学科活动。阳光学院老师在指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注重开发有价值的实践项目,并将其与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接。同时,老师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包括福建省中国 (福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福建省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几年来,成绩喜人(如表4所示):

三、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攻坚脱贫建设小康的乡村发展战略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提出的又一个加快我国乡村发展的国家战略。阳光学院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很好地响应了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乡村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不同于高校其他社会实践,其具有“广阔的乡村区域、渴望改变的农村民众和基层干部群体、深厚的村落民间文化积淀、倾斜的国家发展战略、丰富的社会发展议题”等环境特征,主要从以下四方面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一)创新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

臧玲玲(2018)对美国州立大学社会实践的新框架进行研究,认为课程与实践的衔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一方面,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发生的个案、出现的问题、实施的项目可以导入到各类专业课的案例教学、课程讨论、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去,转化成源于真实世界的教学材料。教师们在实践过程中采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对其展开严谨的研究和提炼,形成了宝贵的案例素材,准确、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通过带领高校学生前往乡村开展实地走访、问卷调研、面对面访谈、项目策划等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走出了高校教室,走到广大的乡村,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项目,在真实情境下了解实际项目在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种基于社会实践的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明显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抓主要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沟通能力。

表4 学科活动参与情况

(二)丰富毕业论文选题与研究视角

毕业环节是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学习环节,它既是学生大学学习的总考核,更是学生专业能力再提升的关键环节。帕梅拉•里尼•凯尔贝格(2015)认为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撰写论文,能逐渐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阳光学院设计学院视频设计学生詹志超在大学二年级就开始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大学三年级完成的仕洋村果蔬文化推荐视频得到屏南县相关领导的高度肯定,大学四年级时,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他以白玉村推荐视频创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仅如此,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还为学生毕业论文提供了多个研究视角,如商学院多位同学选择平和龙艺文化为研究对象,分别确定了龙艺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龙艺文化资源化开发、区域形象塑造、区域PR策划等多个议题,形成了毕业论文组合,丰富了毕业环节内容和形式。

(三)提供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和项目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①2019年,阳光学院在助推屏南乡村振兴过程中,举办了白玉村村民导游员学习班,师生在教授导游知识的同时,与村民头脑风暴,提出许多创业金点子,效果明显。学习班结束后,更是有两个金点子被当地村民学员转成真实项目进行培育。因此,阳光学院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的各种实战项目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市场、研究营商环境、研究创业规律性、研究新商业模式的有利机会,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内容。同时,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遇到的许多热点、痛点的农业项目,也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孵化来源。教师带领学生对项目展开讨论、构思和策划,并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和大赛,激发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提升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四)拓展课程思政的建设形式和途径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以《市场调研》课程为例,授课教师将乡村振兴领域的调研信息需求融入市场调研课程,以“乡村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调研”作为调研议题,贯穿课程。学生在接触和了解乡村文化的过程中,陶冶了自身“爱乡、爱国、敬业”的心智,提升了自身“道德、业务、心理”的素质,锤炼了自身“实务、团队、沟通”的能力。同时,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让师生走出课堂,来到广袤的农村天地,这不仅给农村带去满满的正能量,更是让置身其中的学生的“奉献社会”的公益心、“服务民众”的社会责任感、“爱农民、爱农村、爱农业”的大爱之心得到非常好的熏陶。在深入体验农村社会生活过程中,学生对农村的现状、当今社会农民的地位和国家的乡村振兴的深远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而对乡村历史与文化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读懂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意愿,最终建立起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学院阳光课程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走,出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海盗学院(12)
走在阳光路上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