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征研究
——基于全国7582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

2021-05-13磊,韩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适应性价值观疫情

郭 磊,韩 嵩

(1.北京城市学院办公室,北京 100083;2.北京物资学院信息学院,北京 101149)

一、引言及研究述评

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是我国遭遇的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是青年中最具有学习能力的群体,在疫情防控面前,既是“守护者”,也是“修行者”。此次疫情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开展认知与行为特征的调研,有利于进一步指导并帮助大学生正确的面对疫情、抗击疫情,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提升。研究团队从风险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四个方面着手,开展问卷调研,从而系统的反映和分析大学生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的认知和行为特征,为学校下一步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目前,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重大突发事件,研究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如:康丽丽等(2017)、乔秀宏(2018)对大学生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特征的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差异性;于二曼等(2011)研究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及其关系;周学锋等(2005)探讨公共危机下如何教育和管理大学生。 第二,基于“非典”疫情,研究其对大学生行为与认知的影响。“非典”疫情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认同、压力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第三,基于大学生的具体行为,研究其特征及影响因素。此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包括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价值观、风险感知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上述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此次疫情从强度和广度上都属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且与“非典”所发生的时代不同,学生的状况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新冠疫情背景下,本文从大学生的特征着手,对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征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的风险认知能力、学习适应性、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旨在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为了解此次疫情下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特征,本次调查以全国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涉及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调查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对大学生采取各年级分层抽样,之后通过微信、网络发放调查问卷,每一份问卷都需要填写邀请码,保证收集的基础数据资料真实有效。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征调查问卷》。初期邀请大学生和高校教师代表参与设计与试调查,确保问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最终确定31道选择性题目、2道开放性问题和补充访谈。

(三)调查问卷数据处理说明

2020年3月-5月,共发放问卷 7582份,收回7330份,剔除无效问卷722份,有效问卷为6608份,有效率为87.18%。调研样本涉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902所高校。从表1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中可以看出,样本数据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的风险认知

风险认知是指人们对正在或可能影响他们的危险的判断和评估。黄杰等指出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之所以最终演化为严重的社会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主体的风险认知差异。因此,本文从大学生的风险认知水平、行为转化和不同个体特征的风险认知水平差异性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一)大学生的风险认知水平高

本文借鉴了Slovic的风险认知模型中关于熟悉性、防范性两个风险测量指标,考察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症状、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的认知程度,采用完全陌生、比较陌生、一般、比较熟悉和完全熟悉五级评价。风险认知水平的划分标准依据:比较熟悉和完全熟悉为水平高;一般为水平中等;完全陌生和比较陌生为水平低。从表2中可以看出80%左右的大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症状、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三方面的认知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中对防控措施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

表2 大学生风险认知程度

(二)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行为转化力

认知到行为的转变体现了大学生的认知转化力,调查发现,超过90%的学生都会在疫情期间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例如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减少外出购物等)、强化个人卫生(勤洗手、消毒、换衣等)、外出时配戴防护物品(如口罩、护目镜等);超过80%的学生做到避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超过67%的同学在疫情期间加强锻炼,作息规律,提高自身免疫力(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采取的防控措施

(三)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风险认知程度有显著差异

利用SPSS25.0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风险认知程度的差异性进行统计检验。由于非参数具有稳健性,且对变量的类型和分布无约束,因此,本文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不同的变量类型,非参数检验方法不同,风险认知水平为定序变量,专业类别为定类变量,故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该方法是用来检验多个独立样本所来自的多个总体分布是否有差别。原假设是多个总体分布位置相同。检验统计量值为35.399,显著性P值为0.00(<0.05),说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风险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如表4所示)。

表4 Kruskal-Walli H检验统计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风险认知程度进行两两比较,从表5专业类别的成对比较可以看出,理科与医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学生的风险认知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工科与医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学生的风险认知程度有显著性差异,社会学科与医科、人文学科的学生的风险认知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理科与工科的学生的风险认知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另外从风险认知的水平交叉表中可以看出,医科的学生的认知程度优于其他学科的学生,这和医科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比较高的关注度有关系。

表5 专业类别的成对比较

(四)不同教育程度的大学生认知水平有显著差异

为了解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的风险认知水平的差异,本文对不同学历程度学生的风险认知水平的差异性进行统计检验,由于教育程度是定序变量,因此采用Jonckheere-Terpstra检验。该方法是检验样本来自多个独立总体的分布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原假设是样本来自多个总体的分布无显著差异,检验统计量值为3.428,显著性P值为0.001(<0.05),说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不同教育程度大学生的风险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如表6所示)。 从表7教育程度与风险认知水平交叉表中可以看出,风险认知水平随着教育程度的提升逐渐增高。

表6 Jonckheere-Terpstra检验统计

表7 教育程度与风险认知水平交叉表

四、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疫情期间,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开展线上教学。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教师、学生、学校都是挑战,需要不断的调整来提高学习效率。

(一)大学生整体学习适应性一般

本次问卷调查根据已有的学习适应性量表,从学习方法、效率、动机和环境四个维度设计评价量表。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 1分代表完全符合,5分代表完全不符合。根据平均分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分为三种状态, 3-5分表示学习适应性良好;3分表示学习适应性一般;1-3分表示学习适应性不良。通过信度分析得出,量表Cronbach’s α信度系数为 0.854,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调查对象的整体学习适应性平均值为3.24,说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一般,其中学习效率适应性相对较弱。

表8 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二)在线课堂效果与学习适应性密切相关

本次调查的对象中,参加在线上课的学生达到82%,未参加线上课程的学生多为毕业班的学生。在线课堂的授课效果如表9所示。

表9 在线课堂效果

在线课堂是疫情期间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本文采用对应分析法分析在线课堂效果与学习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对应分析是二维处理变量的方法,通过图形观察出不同变量类型间的相似性。

在线课堂效果与学习适应性的对应分析卡方值为747.109,显著性P值为0.00(<0.05),这说明在线课堂效果与学习适应性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如图1显示,在线课堂效果与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密切相关,学习适应性良好的学生在线课堂效果好,学习适应性差的学生在线课堂效果差,因此,提高在线课堂学习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是相辅相成的。

图1 在线课堂效果与学习适应性对应分析

(三)周边风险环境不同的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显著差异

此次调查的周边风险环境是指大学生的周边是否有疑似或确诊病例。本文利用SPSS25.0对处于不同周边风险环境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性进行统计检验,由于周边风险环境是二分类变量,因此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检验统计量值为-2.808,显著性P值为0.005(<0.05),如表7所示,说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处于不同周边风险环境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如表10所示)。

表10 Mann-Whitney U检验

从表11周边风险环境与学习适应性交叉表中可以看出,周边无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明显比有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

表11 周边风险环境与学习适应性交叉表

五、疫情之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品质与基本素养,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本次调查从社会责任意愿和社会责任践履力两个维度开展,通过调查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意愿、隔离需求的配合度和向周边人群宣传正确防控措施的程度来分析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70.86%的大学生愿意或非常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22.4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6.73%的大学生不愿意参加。如果面临需要隔离的情况时,93.22%的大学生愿意或非常愿意配合隔离,6.17%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0.61%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配合。

图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愿分布图

(二)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践履力

从前文中的分析可知,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风险认知能力和防控措施的实施力。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大学生有着较强的疫情信息获取、知识加工学习能力和疫情防控宣传的意愿。因此,大学生对周边的亲朋好友的正面影响是大学生在此次疫情中的社会责任践履力的重要体现,也对疫情防控起到重大的积极作用。调查研究表明,超过70%的大学生经常劝说周边人要重视防控措施,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消毒、不信谣不传谣,体现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在抗击疫情,履行社会责任。

表12 大学生对防控措施的宣传频率

在不信谣,不传谣方面,83%的大学生看到疫情信息时会主动通过其他媒介了解核实,70%的大学会独立思考做出判断,45%的大学生还会选择和他人进行讨论辨别,仅有3%的大学生会立即转发出去。从数据分析中显示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疫情的相关信息持客观理性的态度。

六、疫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或重大事件产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也必将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

(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为健康型和政治型

北京师范大学孟庆茂教授编制的《价值观类型量表》中包括六种价值观类型:社会型、科学型、实用型、信仰型、审美型和政治型。以此为理论指导,本次调查结合疫情和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五种反映不同类型价值观,即健康型、政治型、科学型、实用型和社会型,要求被调查者最多选择其中两项最认可的观点。调查结果显示,85.49%的学生具有健康型的主导价值观,比较关注身体和心理的健康;44.64%的学生具有政治型的主导价值观,比较关注国家与民族发展,以振兴中华为已任;27.66%的学生具有科学型的主导价值观,比较关注知识和科学;21.50%的学生具有实用型的主导价值观,比较关注事物的功利性,讲究经济效益;10.09%的学生具有社会型价值观,比较注重友爱,讲求公平正义。

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疫情过后会更加注重保持良好心态、加强体育锻炼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75%左右的学生更加注重形成规律的作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与大学生的健康型主导价值观相应证。深入分析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的价值观,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的大学生健康型和政治型主导价值观更为突出,当近距离接近疾病和死亡时,大学生更加意识到健康的可贵和祖国的强大。

(二)疫情增强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根据此次调查中4402名大学生对疫情感受的描述文本,进行分词处理,过滤停用词,制作词云图(如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国家”“疫情”“强大”“众志成城”“医护人员”等词汇频繁出现。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的增强。中国人民下一心、英勇奋战,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以及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进一步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图3 大学生有关疫情的感受词频图

七、研究结论与讨论

根据对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呈现的认知和行为特征调查分析,提高大学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一)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外驱力

学习动机、成材目标、价值认同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这些学生短期内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但是,越是在这种大灾大难面前,越是塑造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时机。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疫情和国内国际形势,大力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成长成材的目标,凝心聚力,多措并举,教育学生向在疫情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学习,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和宣传疫情防控,关注国家大事和民族发展,并通过改变学生的思想认知、家国情怀、人生观来提升内驱力。

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支持是学生学习的外驱力。推进在线课堂建设,需要政府、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高效稳定的教学环境来保障教学。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策略以适应在线学习的特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取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缓解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产生的焦虑。大学生具有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家长可以配合学校和教师辅助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将社会服务融入专业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从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愿和践履力,约有20%左右的学生对参加志愿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仅6%的学生表达拒绝参加志愿者活动。其原因之一是很多高校的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分离,使得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直接认知。因此,学校一方面应该多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将社会服务融入到专业教学中,组织引导大学生深入农村、街道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调查调研、引智帮扶、实训实验、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加深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是加强榜样引领作用,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崇拜的人是医务工作者、警察、志愿者等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学校可以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创新表达形式,强化榜样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适应性价值观疫情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我的价值观
战疫情
44个矮牵牛品种在北京不同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舵叶选型及适应性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