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卷调查的空天智能飞行器交叉学科建设模式研究
2021-05-12杨述明吴建军程玉强
杨述明 吴建军 程玉强
[摘 要] 交叉学科是激发原始创新、突破重大项目、提升学术影响的重要形式之一,空天智能飞行器技术具有天然的学科交叉性。围绕空天智能飞行器交叉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建设机制、管理体制等问题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基于调查结论,提出了加快交叉学科建设的模式,即宏观中观的顶层设计、需求牵引的组织结构和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可为我国高等院校交叉学科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智能飞行器;交叉学科;问卷调查;建设模式
[作者简介] 杨述明(1982—),男,四川渠县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方法、交叉学科建设模式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1-0141-04 [收稿日期] 2020-09-07
一、空天智能飞行器交叉学科建设必要性
学科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能载体和工作单元[1]。交叉学科依存于母体学科间的逻辑体系,通过知识交叉、渗透和融合等方式而形成,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复杂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科技原始创新的活性源泉[2,3]。空天智能飞行器技术是最具技术影响力、辐射力和扩散力的综合性高技术群,荟萃了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的许多最新成果,是典型的新兴交叉学科方向[4,5]。
(一)空天智能飞行器交叉学科对国家空天安全具有战略性
从未来战场环境来看,空天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战场,空天安全将成为国家综合安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颠覆战争游戏规则,战争形态正在加速向智能化战争演变,智能科技将渗透到战争全要素全过程。可以说,空天优势是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赢得胜利的战略制高点,大力发展智能空天飞行器,提高“进入空间、利用空间、控制空间”的能力,将成为确保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最具重要意义的问题。
(二)空天智能飞行器交叉学科对关键技术攻关具有拉动性
空天智能飞行器技术是高科技群体中最具影响力、技术辐射力和扩散力的领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群,荟萃了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的许多最新成果,其核心技术涉及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飞行器设计、智能科学以及能源技术、信息科学、材料学等众多学科专业领域,是典型的新兴交叉学科方向。
(三)空天智能飞行器交叉学科对社会经济进步具有推动性
随着空间领域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提升,尤其是我国航空航天发展规划的实施,空天智能飞行器技术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积极拓展空天智能科学技术研究将在未来发展中产生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推动性。
二、问卷调查设计
以系统论为指导,围绕“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证”“如何设计组织模式”“如何实现柔性管理”等问题,将交叉学科建设与管理总系统分成三个子系统(顶层设计、组织模式、管理机制),具体细分成二十个组成要素(国家学科政策、学科目录单列、高校角色、高校政策;科研人员参与积极性、科研人员交流程度、人才团队情况、学院依赖型、独立建制型、学科项目驱动型;人才遴选机制、战略目标追求、人才流动机制、岗位聘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学术交流机制、成长晋升机制、薪酬绩效机制、科研评价机制、创新文化機制)。问卷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交叉学科认识调查、交叉学科影响因素调查、交叉学科建设举措调查。
调查对象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教学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调查人员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0份,有效问卷86份。
三、问卷调查结果
(一)交叉学科认识调查
在“交叉学科了解程度”方面,参与调查的专家学者对交叉学科的关注度达到95%。空天科学学科涉及的理论知识、技术体系、行业标准广泛,并且其理论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根本上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备开阔的视野、广域的思维,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空天学科领域学者普遍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当前交叉学科发展程度”方面,超过70%的学者认为发展“一般”,受学科认知、教育资源、管理体制、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制约,交叉学科在国内高校中的发展举步维艰,很多交叉学科建设流于形式,调查结果符合客观现实。对交叉学科的重要性进行了调查,超过90%的学者认为交叉学科在提升原始创新、提升重大科技攻关和提升学术影响等方面“很重要”和“重要”。空天科学学科交叉性强,国内高校相关科研人员均比较关注关联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期从中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
(二)交叉学科影响因素调查
首先,顶层设计。在“国家学科政策”方面,认为“重要”和“很重要”的比例在调查对象中接近90%;在“交叉学科目录单列”方面,认为“不重要”和“很不重要”的比例为0;在“高校角色”方面,认为“很重要”和“重要”的比例达100%;在“高校政策”方面,只有极少学者认为“不重要”,比例仅为1%。综合调查结果看,广泛认同顶层制度设计对交叉学科建设有很强的重要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交叉学科既没有在国家公布的学科目录中的法定地位,又未能纳入教育主管部门学科建设的评估范围,严重制约了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调查对象普遍认为,交叉学科在国家学科目录中的缺失使其发展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从国家层面到院校层面的政策倾斜。
其次,组织模式。在“科研人员参与积极性”方面,认为“好”和“很好”的比例在85%以上,反映出当代科研人员敢于突破、创新的意愿;在“科研人员交流程度”方面,从总体来看,5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在“人才团队情况”方面,认为“一般”及以下的比例达80%以上,凸显出当前交叉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对当前交叉学科组织形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在三种常见组织形式上,更倾向于独立建制型,认为“好”及“很好”的比例接近65%,认为“很不好”的比例为0,为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组织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
最后,管理体制。从十个方面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在这十个方面,认为“重要”和“很重要”的比例之和均在80%左右,每一项认为“很不重要”的比例均为0,这为交叉学科平台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交叉学科建设建议调查
主要围绕组织形态、人才遴选、薪酬绩效、科研评价、创新文化、信息共享、学术交流、人事管理、成长晋升、岗位聘用、战略目标和顶层政策开展调查,结果显示,绩效考评体制改革呼声很高,交叉学科具有论证立项难、论文发表难、成果鉴定难、成果孕育周期长等天然属性,需要摒弃单纯以科研立项、科研经费、论文发表、专著专利、奖项获取为导向的刚性量化短期考核指标。
(四)调查主要结论
第一,对交叉学科及组织的了解程度普遍很高,特别是在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原始创新、重大科技攻关、学术影响)认同上基本趋于一致。第二,广泛认同顶层制度设计对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第三,交叉学科平台倾向于独立建制型。第四,绩效考评体制改革呼声很高。
四、空天智能飞行器交叉学科建设机制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交叉学科是未来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加大交叉学科顶层规划、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合作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深度和力度,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对于实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战略意义。
(一)宏观中观的顶层设计
在国家层面,应完善高校学科分类体制,赋予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同等地位,在学科专业目录的设定和学位授予方面,给予交叉学科充分的发展空间。为此,2020年8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交叉学科将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在院校层面,获得更多的交叉学科自主权,并本着“扶强、扶特、扶需”原则,重点围绕现有的基础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来开展交叉学科设置与建设,尽快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特色,逐步培育交叉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二)需求牵引的组织模式
目前交叉学科组织大都挂靠或依附于某一学院,拼凑组建的痕迹较为明显,导致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缺乏归属感,内生动力严重不足[6]。为此,提出研究中心理事会领导下的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的组织模式,并成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监事会、技术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分别作为研究中心的决策机构、咨询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如图1所示。
(三)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交叉学科要想真正取得学科融合的结果,实现原始创新和重大突破,必须紧紧扭住人才这个核心元素,创新管理模式,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管理体制[7]。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四位一体管理体制,如图2所示,包括人才引进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保留机制和人才成长机制,最终把交叉学科打造成一个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和培养人的高水平学术平台。
人才引进机制主要包括:多层次宽路径的遴选机制、贴需求瞄前沿的战略追求、有柔性多模式的流动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主要包括:注重学术交流的系统性、注重学术评价的科学性。人才保留机制主要包括:设计多样激励机制、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发挥领袖魅力作用。人才成长机制主要统筹处理好培养和引进、当前和长远之间的关系,为高水平交叉学科团队建设提供足够的梯队储备,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结语
交叉学科是实现科学知识系统整合的重要基础,又是孕育重大科技创新、解决复杂综合问题、提升大学学术地位的有力途径。应加大学科交叉的力度和广度,在宏观层面,国家应加强交叉学科的顶层规划和制度设计,从体制上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在中观层面,高校应结合优势学科和专业人才,围绕几个关键方向组建并发展交叉学科,并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倾斜;在微观层面,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应打破院系壁垒,构建开发共享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实现引得进人才、用得好人才、留得住人才和育得出人才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郑文涛.“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60-166.
[2]李鹏虎.“双一流”建设中的跨学科元素:组织及制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9(4):49-53.
[3]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3):141-147.
[4]黄伟,夏智勋.美国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國防科技,2011(3):17-20.
[5]李宝锋,许彩霞,王建波,等.美国智能化集群飞行器技术项目发展分析[J].飞航导弹,2019(2):6-9.
[6]孙萍.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现状与运行机制的构建工作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5):34-35.
[7]袁广林.综合交叉学科发展的组织建构和制度设计——基于我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7):1-8.
Research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Model of Aerospace Intelligent Spacecraft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YANG Shu-ming, WU Jian-jun, CHENG Yu-qiang
(College of Aerospac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3, China)
Abstrac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to inspire original innovation, break through major projects and enhance academic influence. Aerospace intelligent spacecraft technology naturally has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intelligent spacecraf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conclus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odel of speeding up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this discipline. The model consists of the top-level macro design, the requirements-oriente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 four-in-one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intelligent spacecraft;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struction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