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2021-05-12陈网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未来特色小镇现状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愈加多元化的趋势潮流下,产业结构变革越发深入,农业特色小镇成为了驱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以独特的绿色生态、人文民俗为依托,重构新农村景观,打造定位特色、内涵厚重的特色小镇,是进一步盘活农村发展活力的关键举措,对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相关类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本文首先对农村景观的概念、特点及构成等进行了阐述,其次以特色小镇为背景,就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解读,最后对其前景未来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应有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借此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的高水平、高品质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新农村景观建设;现状;未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175-03

【本文著录格式】陈网.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5):175-177.

引言

特色小镇形态构建是对当地人们集体生活记忆的全面展现,通过独具当地风土人文特色建筑结构、整体规划的设计,可以呼唤起当地人们的集体共鸣,从而赋予小镇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使消费者能够在小镇所散发出的特色历史、人文情怀的吸引下,到小镇进行游览、消费,由此达到为特色小镇引流的目的。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在对农村外部景观、形态进行规划与构建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当地特色,从时间上对当地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不断梳理,以找准当地历史人文特色、明确核心内涵,并将这些内容全部纳入到特色小镇景观建设价值取向参考范围当中。以此来确保新农村建设能够真正的在景观、形态构建上展现出其獨具特色的一面,最终达到差异化市场发展的效果。

一、农村景观

最初的景观意指人们直观的地表景象,后来亚历山大将之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引入地理学研究中,指出景观主要是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组成的地域性综合体,作为人与自然共生的产物,增强了人在空间、场所中的感知。“农村景观”则将空间限定在农村这个特殊的范域内,是以自然、生产、聚居生活环境为特色的风景,包括了自然景观、生产景观、人文景观等。其中,自然景观是未有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生成的景象,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并基于人工改造,形成了有价值的生产资源,包括水库、梯田、果园等。除此之外,生产景观还包括建筑、道路、桥梁、沟渠等人工造景,承载着丰富且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风貌。人文景观则是指为迎合人类物质和精神方面需求,基于文化叠加在自然景观上构成的景观,如民居、古迹、传说等,是地域特色的集中展现。作为传统农业生产大国,我国经历了悠久的农耕时代,农村覆盖面积大而分散,在人们辛勤劳作与智慧创造中,积淀下了厚重的文化根基,并由此凝聚成了具有自身特质的景观物象,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性特点显著。新农村景观的“新”就在于其所强调的农村指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根据对相关战略部署要求的解读,可理解为具有新兴面貌、新时代特质的动态农村景观,包括地形、水系、山体等自然景观和聚落、广场、公园、文化民俗、生活方式等人文景观两大核心构成,其建设必须立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入,以唤起浓浓的乡情。

二、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

作为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高地,农村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中强调,“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特色小镇无疑是新历史时期、新发展阶段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尝试,开拓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新格局,相关工作建设取得了斐然成就,包括居住条件改善、村容村貌整洁、地域文化展现等。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构筑起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延续平台,力求农村地区在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维度层次的均衡发展。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特色小镇背景下,我国当前阶段的新农村景观建设仍旧伴随有不少问题出现,未来任重而道远,有着巨大的能动空间。简单来讲,特色小镇背景下,部分新农村景观建设过度强调“特色”表达,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即有景观处置,一些不当规划破坏了既已生成的生态平衡,使之原有的风貌遗失,更多作为人工影响的产物,最终反而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景观印象,对受众的持续吸引力不足。同时,伴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加速,一些遗存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农田、渔业等景观在人工作业的影响下,开始呈现出规则性、集中化的特点,造成了一定的自然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能并行发展。另外,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对人文景观的关照不足,片面强调形式物象的特色表达,而其更加深层次的内涵缺失,特色小镇没有了灵魂。

三、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原则

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呼唤浓浓的乡情回归,并由此迸发出无尽地发展活力,要保护其完整性和特色性,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价值,从而发挥良好的渲染效应,促进小镇游览和消费。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必须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导向,即整体性与局部性原则、保留提升与提炼重构原则以及民众参与原则。在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进程中,要深刻把握特色小镇的脉搏,善于从整体布局入手,结合其特色定位,依托自然地貌,有机地将交通道路、村域绿化、建筑功能等串联在一起,沿着历史的进程,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努力做到一村一品,以此来完成对乡村特色的表达,并按照局部性原则,对新农村人文景观、景观小品等进行更加别致的设计,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体验。乡土风情是新农村景观建设的重要根基,也是最具特色的元素,要尊重历史的传承,找准人文特色、明确核心内涵,并将之寓于新时代语境下,围绕“特色小镇的主题,进行提炼重构,突出生态型特色,提升景观负载的精神意蕴。除此之外,要了然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为人服务的本质追求,将之视作最具特色的元素,引导他们有机参与到该项工程中去,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各方面需求,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一环。

四、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的未来

(一)维护自然景观

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必须依赖其既有的丰厚人文沉淀,并以此为中轴铺开相关设计工作,用发展辩证的眼光,进一步绽放传统文化的内涵光彩,继而伴随着时代进步而演进,力求激起参与者的集体情感共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现代工业发展的冲击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并由此带来了严峻的生存危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的未来,必须把生态化作为纲常,搭建好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桥梁,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筑基。村落自然景观作为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远离城市的喧嚣,打造成为了一片精神的“净土”。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要注重顺应自然生态,关注自然景观保护,将之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有机地融入到规划利用中,尽量做到保护现状、恢复原貌,减少人工活动的干预,以此来增强乡村自身的适应力,有效稳定农村既已生成的生态系统,这才是我们理想中的家园。事实上,作为乡村文化的发生基础和传承载体,透过农村自然景观,可窥探历史的步伐,找寻精神的寄托、心灵的净土,其本就因地理、气候、水文等条件差异造就了不同,绝非人工造景所能替代的,是特色小镇建造的最佳素材之一。因此,维护自然景观,深厚其中的精神魅力承载,是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的重要考量 。

(二)延续本土文化

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与积淀中,农村地域文化具有唯一性,并冲刷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面貌,如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等,无论是建筑文化、水文化还是民俗风情,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延续了他们的精神脉络。在退却了地域特色之后,犹如张掖没有了丹霞、九寨沟没有了瀑布,是毫无特色可言的。基于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开发,引导着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有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作为一张“明信片”,是特色小镇对外旅游宣传的窗口,能够产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厚实新农村景观建设的人文内涵,能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让更多受众为其所散发出的人文情怀所吸引,进而增长了他们的游览消费热情,是成功打造特色小镇的关键一环。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要遵循保留提升与提炼重构的原则导向,沿着新农村发展的脉络,整合现存的优秀人文景观资源,在保护与传承其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寓于新时代语境下进行开发再造,达成历史与现代的统一,带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官享受。同时,针对项目新农村人文景观特色,包括古建筑、公共设施等,制定科学地保护性开发方案,尊重本土的特征面貌,减少对原始村落生态文化的干预或破坏,实现文化的悠久传承,并可由此减少成本投入。

(三)整合特色资源

作为地域特色的核心构成,文化是一个乡村的精髓体现,包括传统民俗、乡土风情等,是在人们经久的劳作与智慧的创新中淤积而成的,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基于特色小镇视角的新农村景观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关注民生需求,把握好群众参与原则,尊重原住居民的生活习惯,强调由此带来地改变,确保他们的生产生活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更多美好的体验,实现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此才能使得特色小镇开发经久不衰,产生持续的吸引力。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体制结构下,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受多元文化生态的冲击影响,导致乡村特色文化开始消退,不禁令人扼腕。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要作为乡村特色文化回归的重要发力点,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处理好居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重塑新的生态文明。例如,在沿街道路、广场小品等景观元素的设计上,考虑居民意见,有机地将人文性与实用性统一起来,兼顾居民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重需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发生基点。

(四)优化空间布局

某种维度意义上讲,乡村景观绝非一个简单的自然空间,更多是人类从农耕文明开始到工业社会乃至现代化对自然地不断认识,并由此对自然改造形成的独特生产生活空间。比之于城市的喧嚣繁华,农村即既的空间结构,决定了其生产生活多来自自然资源,生成了人与自然和谐交互的动态空间,“美”的表达自然且质朴。以苏南地区的农村为例,水作为生命之源,是文明创造的根基,并构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格调,临水而建的民居随处可见,打造成了独特的江南建筑风格。即使随着新农村建设,相当部分的民居建筑布局及风格仍旧延续着这种传统风貌,小镇的特色由此凸显出来。因此,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空间布局设计,应在传承文化特色和保留聚落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结合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强调功能形式上的创新,使之与时代接轨,并行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部署道路上来。在延续当地特色的基础上,将新农村景观建设寓于时代的关照下,对其外部景观形态进行规划重构,使之快速适应社会发展节奏而又不失个性美丽,势必能够给新农村带来不可复制的景观特性。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空间局部优化,应当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既有的生态结构下加以创新,植入富有创新性、时代性的元素,突出特色的同时,推动农村现代化,让人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替穿梭中,感受到更加深刻浓郁的乡土文化,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并为之不懈努力和奋进,这也是新农村景观建设深层次的意味。

五、结语

总而言之,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有着广阔的前景,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有效举措,对驱动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村生活品质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乡村特色人文为中轴,找准其特色定位,把握核心内涵,通过维护自然景观、延续本土文化、整合特色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等举措,实现“特色”的有效表达。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紧密跟随党的战略方针指引,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维度视角切入,提出更多有效地新农村景观建设方略,为助力新农村建设做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华.新农村建设村镇景观规划及配套设施合理性的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5):13-17.

[2]沟睿.《特色小镇背景下新农村景观建设研究》评特色小镇景观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建筑学报,2020(1):124.

[3]何理.探究永续观点在新农村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34):108.

[4]廖莎.新農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究[J].艺术科技,2019,32(7):219.

[5]史健.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J].河南农业,2018(23):57.

[6]李昶.用创新型农村景观打造新农村[J].现代园艺,2015(23):98-99.

作者简介:陈网,男(1983-),汉族,江苏省无锡市,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室内外环境设计、美丽乡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未来特色小镇现状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托夫勒引发的“未来”探讨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