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中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

2021-05-12南卡诺布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族群

【摘要】在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环境中,民族意识、认同与交融是存在于这个生活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每一个民族对于民族本身的认知都会有不同的情感,而民族意识的强弱在不同环境中也会有不同地改变和倾向,本文针对于一种自认比较特殊的群体,通过对其了解与访谈,希望得到其对于共同生活环境下民族交往和认同的观念及更好地民族团结问题。而这些特殊群体的良好发展我觉得会对民族之间的团结起不小的作用。

【关键词】族群;民族认同;民族意识;民族交融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054-03

【本文著录格式】南卡诺布.城市中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5):54-56.

因为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人类居住环境也一直在随之改变,人群的生活模式也都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生存环境影响地改变之下,就出现了这样一些人群,而出现的这一种特殊的人群,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一种族群,那就是生活于非本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少数民族。这也就是我自己从小生活的一种环境。我自己认为这一群人的生活处于一种边缘地带,对于当下生活地区下的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是移居而来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是不同与本地的原住民的。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本民族而言,他们似乎又已经成为了移居城市的另外一种民族。因此他们对于本身这一群体的族群认同和对于本民族的民族认同还有对于生活地区的其他民族的认同和交融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这是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

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通过与他民族的比较进而达到自我身份的确认过程,它是民族成员对民族身份在自己生活的角色中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兼有“求同”与“辨异”的行为与态度。因而,民族认同形成于民族之间多样性文化的互动,它是要以对他民族的看法为前提,其关涉到一个民族对本民族与他民族的价值、特征及生活方式的看法与态度。同时,“民族认同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交往、斗争、合作等刺激了民族认同的产生、发展、强化,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民族自我中心意识。可以说,一个民族的认同过程,是在和别的民族发生关系中而不断刺激体现出来的。”因此,民族认同与民族交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交往是民族认同产生的外部环境,民族认同大多构筑于族际交往与多元文化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交往民族之间的差别越明显界限越清晰,那么其在交往中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则越明确、越强烈。同时,民族交往关系的状况也影响民族认同感的强弱,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友好,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则处于低唤醒状态;但是,一旦民族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和敌对,就会刺激民族认同感地滋生。

民族意识不是先天性就存在的,是一种后天培养的意识,就像马戎老师在其文章中所说:假如一个小孩子出生在多民族城市的回族家庭里,需要其他人 (如父母 、邻居 、同学) 告诉他 , 他是“回族”, 与周围的汉族是不同的,告诉他不同的地方具体是些什么,他才能逐渐建立起“我是回族”的相应意识,这一意识也会在周围一些汉族、回族或者其他民族人的不断“提醒”中保持下来或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外界建立起的民族意识,他本身是不存在的。就像一个小孩子出生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家庭,周围没有其他民族的成员,那么他就没办法建立起一种民族意识,也许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才从书本上和其他人那里了解到还有“民族”这种区分和其他民族的存在,得知自己是蒙古族的一员,至于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究竟有什么不同,在他亲身接触外族人员之前,必然是模糊的。只有在外界存在和“提醒”下,他才会存在民族意识。存在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可以被人们察觉到的差别,可能很大很明显,也可能很模糊,这样小孩子的民族意识也会随着族群差别的明显程度有着深浅或强弱的差别。如果父母属于族际通婚的情况,小孩子关于民族意识的获得和自身族群认同问题会依据具体情况 (如父母之间的权威关系和生活社会的状况 )而更为复杂 。

笔者:“从小在城市生活中,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事情是什么?”

J同学:“记得那时我还在上初中,2008年,突然发生了那次事件,你也应该知道,我原来以为我和我们班的同学们关系都是称兄道弟应该是不错的,但是那一次让我真的心凉。我的生日是那件事情的后面一天,但是前几日我已经约好了我自认为哥们的一帮小伙伴帮我庆祝生日,我也省吃俭用了很久,希望那天能好好请他们几个玩一下,我也是很高兴的,但是突然那件事情发生了,发生的晚上我接到了两个电话,说他们明天家中有事情,不能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了,刚开始我也没有多想,就想人家可能真的有事情,但是当第二天起床到快到下午准备聚会的时候,一个接一个的电话都来说有事而不能参加我的聚会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了我是一个藏族这个身份。后来就那几天去学校的时候,总会有人对我指指点点,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可能就是一周就过了。但是那次事情对我的影响我觉得持续到了现在。”

这可能就算一种外界的“提醒”,不论这个“提醒”到底是以什么力度发生在你身上,但是结果就是你对于民族身份的认同有了不太一样的想法,就像前文中提到的那样,如果民族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就会更加深刻地滋生出民族意识。于是从小出生在非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儿童,从小就会在家庭中得知自己的身份,也会从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中得到不同的应答而让自己得到对于自己民族的身份认知。而不同的刺激下,就会产生出不同程度的民族意识。

在此说到族际通婚家庭在这方面就会让孩子更加地矛盾了,因为家庭就是民族意识灌输的第一线,而通婚家庭的家庭教育就会很深刻地影响一个孩子的想法,就像在这次甘南的田野工作中对族际通婚家庭采访所得,若果两个人和睦共处,那么在下一代来说,两个民族都是友好和善而且在以后可以交往的目标,但是如果因为民族问题会发生不好的事情的时候,那么父母一方的异民族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会比普通交往中民族的不和影响更加地深刻,因为在孩子的最初印象中,这个民族史对他伤害比较深的。

综上观点大致分为以下两方面:第一点,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对于自己的民族身份是十分认可的,因为从小的双重“提醒”,一方面是家人会一直告诉你,你是一个少数民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你们应该有什么不一样的生活习惯,不一样的信仰,有别于别人。而另外一方的“提醒”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是外部生活环境对你的,他们会因为自己家庭的教育而知道你与他的不同,你们中间存在的差别,他们也会给你“提醒”说明你们的不同。但是得到的这种“提醒”当然也会有差别,而这种差别就在于他们的父母和环境在告诉他们我们之间的差别和如何对待我们之间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而这种差别更可以追溯到上一代或者上上一代,就像不论在任何方面,家庭的教育总是占据着很大的一部分地位,家庭的教育总是在最开始而且深刻。在这方面也不例外。

第二点,就是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态度,主要的问题在于他们对于和本民族交往和与汉族交往,哪个会更倾向一点。两种态度就是,一种他认为会更加愿意去和少数民族交往,因为在他们的观念和认同中,他们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更加深刻一点,他们本身的民族意识是比较强烈的。虽然自己并不生活在民族家乡地区,但是如果能交往,他们更乐意去和自己的民族交往,因为在他们看来和本民族的交往更加容易,因为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是相同的。但是因为从小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也能很好地和其他民族的去交往,他们也承认,相对于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也更加有优势去和其他民族的朋友们去交往。毕竟不论别的方面,光是语言交流方面,他们都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而从小的文化熏陶和生活状态也给了他们更大的优势。而另外一种态度就是,他们更加乐意去和其他民族交往,他们对于自己民族有认可,但是并不是那么深刻,他们甚至会认为,从小生活在民族地区的本民族有的时候竟然无法理解,对于很多方面都产生这很大的歧义,很多方面都存在这样的矛盾,他们很多时候也无法互相理解,相比而言,同在一个城市生活条件下的其他民族,好像更能互相理解,互相懂得相互的意思,可以更加轻松地去交往。但是他们也并不是不乐意和本民族交往,而且也是肯定的是,他们和本民族的交往也更加有优势,因为在生活习俗上,语言上,信仰上面,还是有着很大的共同点。在前面说到的这两种倾向,却还是有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在交往中,他们共同的倾向就是和与他们相同的人交往,就是同样生活在城市的少数民族交往,因为他们觉得这种交往更加地轻松,更加地方便与能互相理解。就像前面说的两方存在的问题或者矛盾,在这种交往中就会很大情况减少。

王明珂先生在《羌在汉藏之间》这本书中也能提及一些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地形的原因,所以虽然都是羌族,但是他们会因为争夺资源而发生对抗,他们也会因为居住而分散认同。在老一代的羌族人心目中,他们会认为马尔康是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的政治核心所在,他代表一些强大的嘉绒土司的政治核心地带,他们会很少去这个地方,还会觉得他们是一种野蛮而趾高气扬的粗俗之人。但是,在成都这个更高层的政治权威中心,是汉人权力空间的象征,在这里他们自称是(州里的人);只要是州里的人,无论是藏族还是羌族,都感到彼此亲切些。在这些方面可以感受到,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包括民族交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能会因为时间,地点,或者各种客观因素而改变。

他在文中说明的是一种地形问题,但是在这我觉得可以描述为一种地域生活问题,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就会一直影响着自己本身对于外界生存的不同观念。首先,他们认同的是同样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本民族,因为从生活环境,包括下意识中,他们会认为,我们是相同得人,因为生存环境的相同,而在拥有两种态度的方面,也许就是经历了不同的事情,从小被生活的圈子所包容,所接受,所理解,可能更加喜欢直接与相同的条件去交往,而如果会产生不同情况下的因为民族问题的排挤和针对,那么更加倾向的目标当然是本民族的交往。所以说这些问题根本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地域性影响着一个人往后地发展。生活环境的影响起着很重大的作用。

而除了王明珂先生提及的这个环境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就是在于民族的融合情况上,因为可能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是不相同的,所以处于不同的民族交往状态,如果生活的地方民族交融不洽,那么也许开始你只会接触同民族的朋友,因为不论在家庭还是外界,都会给你一定性的指向,他们会在生活中一直提醒你的民族身份和交往圈子。而如果生活在一个民族交融很好的地方,那么从小开始,你自己的民族身份就不会很突出,外界对于你地接受和包容程度也要高很多,对于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就不会很明显。因此不论是家庭还是外界对于你交往的指向性就不会那么的明显,大部分是按照自己内心意愿而去选择交往的圈子,整个的交往的重心在民族身份上的影响就会很小。

我自认为,城市中少数民族的良好发展,对于民族的团结、交流、交往、交融有着很大的好处。吉恩·费尼提出过一个种族身份形成的三阶段模型,第一个阶段是未经检查的种族身份阶段,虽然这个时候属于检查状态,但是在这个阶段的人可能受到了其他的正性种族态度的影响,只是没有融入自我概念中。而第二个阶段就是种族身份寻求,在这个阶段一些个体可能也会发展出一种反抗身份,他们抗拒主流文化价值并且贬低主流群体成员。第三阶段是其所称的获得性种族身份。在新发现的种族身份下形成的自信和安全感使得人们对于种族骄傲有了更深的感受,对主流的文化有了更新的理解,在这个状态下,他们能够认同并且同化那些主流文化中可以被接受的方面,并且反对那些不能接受的或者是原本不好的方面。因此,在这种方式之下,这种正性的种族身份不仅保护弱势群体不受到偏见,而且也能运用这个正性的社会身份追求主流目标并且参与到主流生活中去。

似乎这就是城市少数民族的一种写真,他们从小在城市中接受着主流的文化侵袭,他们主动和被动地接受着主流文化。就像上述说的,刚在城市中的时候,很多人根本无法对于民族身份有所认同,少数民族觉得你是汉族,汉族认为你是少数民族,自己有的时候甚至都无法认定自己。在接受文化洗礼的这几十年,一直处于第二种阶段,对于身份的模糊,有的时候甚至会有很大的抵触和反抗。最终在第三阶段找到自己的民族认同,找到自己民族更好地发展方向,了解、学习、融入主流文化,保存本民族好的,融入主流文化中好的,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保护还在第一或者第二阶段中进行的弱势民族群体,主动追求更高更好地社会目标。使我们的国家民族更加团结,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从以上这些问题中可以表明,民族意识、民族认同和交融是一個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对于人本身来说,影响其因素有很多,生活环境、教育环境、都会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改变这些不好的影响时,应该从源头入手。在教育方面,长辈们应该更加包容和友善地去给自己的后辈描述其他民族的人,让自己的后辈从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中就是用一种友善的态度来面对其他民族的交际。在生活环境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去改善少数民族生活环境恶劣的问题,因为只有在相差不大的同等条件下的交往才会是平等的交往。只有平等的交往才会是比较长久的交往。

在我们的祖国提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方针之下,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现在比较重要的问题。而我觉得城市少数民族在对于民族交往中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就像前面我所提及的,这样的边缘民族在双方的交际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因为自己的生存经历会让自己在面对两种不同民族的交往中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当然在自己本民族中,他们懂得民族的语言,了解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在其他民族中,他们因为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从小学习主流文化,所以可以更好地接受外界的文化。因此不论在本民族方面还是异民族方面,他们都能够比较容易融入,因而可以让两个民族更好地交流、交往、交融。[1-6]

参考文献:

[1]曹畅.城市少数民族族群边界与族群融合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

[2]戴宁宁.民族交往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2.

[3]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5-16.

[4]马戎.论民族意识的产生 [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4-18.

[5]汤夺先.论城市民族通婚与城市民族关系——以兰州市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6]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关系——以兰州市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8-32.

作者简介:南卡诺布(1993-),男,藏族,青海贵德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族群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论当前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日益强烈对我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影响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