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历史轨迹与新闻实践

2021-05-12夏康健徐杭燕

传媒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民性人民日报党性

夏康健 徐杭燕

摘要: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作为《人民日报》前身之一,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其创刊经历及新闻实践是党媒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通过史料回溯,发现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两年的办报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本色、始终坚持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新闻文风,为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样本。

关键词: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新聞实践 党性 人民性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是《人民日报》前身之一,创刊于1946年5月15日,是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该报于1948年6月14日停刊,在两年的办报实践中,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迅速发展壮大,1948年发行覆盖晋冀鲁豫解放区173个县,发行量达2.5万份,拥有5个分社和1500名通讯员,开设有地方广播,是党的重要宣传阵地。

一、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历史源起

晋冀鲁豫边区是极为重要的解放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于1945年8月20日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由邓小平出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刘伯承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领导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四个区党委和军区。

1.确立办报思想并搭建编辑队伍。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后,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四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并解放河北重镇邯郸。此时,晋冀鲁豫边区管辖县市超过200个,拥有人口3000多万,作战部队31万,是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解放区。邯郸解放后,创办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的需求日益迫切。在当时,要指导像晋冀鲁豫边区这样一个大解放区的全面工作,原有的各区分局党委的机关报,如《新华日报·太行版》,很难承担重任。在邯郸战役期间,跟随刘伯承、邓小平一起行动的安岗就常听到首长们讨论办报。安岗曾回忆:

“在紧张的战斗中,我经常听几位首长讲,打完了仗,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大片解放区,就要办报。要办报的思想,就是在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形成的。一次会议上,刘伯承同志曾讲:我们现在除了打仗还得打‘笔墨官司。”

1946年4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做出创办机关报的决定,调曾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工作过,有办报经验的张磐石担任报社社长和总编辑,安岗任副总编辑,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的人员调入新报社,同时还有少量太行先锋剧团的成员。根据张磐石的要求,《新华日报·太行版》一分为二,非山西籍的编辑记者几乎全部被抽调出来参与新报纸的创办。

2.拟定报纸名称与编辑方针。对于报纸的名字,不同人有不同想法。据参加创刊的李庄回忆,当时有人主张叫《滏阳日报》,因为滏阳河流经邯郸,自古有名。但考虑到滏阳一词地域性太强,另有人建议叫《晋冀鲁豫日报》,像《晋察冀日报》那样,按照中央局机关报的身份命名。大家又觉得6个字的报名太长,读起来拗口,不易记忆,便主张叫《人民日报》,因为毛泽东1944年提出的“为人民服务”越来越深入人心,“人民日报”最能体现这一宗旨。报社人员很快发电报到延安,让中央局领导请毛泽东题写报头。但由于创刊号首发在即,报社决定先用集字的方法,从毛泽东的手书中选出“人民日报”四个字。

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迎来了自己的创刊号。1946年5月14日的深夜,邯郸市区一座由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三层“小白楼”灯火通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工作人员正为创刊号忙碌着。当时的创刊号对开4版,套红印刷。为了承印即将出版的报纸,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将华北新华书店印刷厂和129师政治部印刷厂合并,成立永兴印刷局。创刊号头版的发刊词由张磐石亲自起草,邓小平拍板通过,其中写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本报的方针和宗旨。”创刊号2版上刊登着邓小平题词“为人民服务”。1946年5月15日上午,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如期出版,当日发行约1万份。

3.报道以通讯见长。在当时的创刊号上,有一篇关于“黄河归故”事件的3000余字深度报道备受关注。该报道名为《为七百万人民请命》,作者是李庄。“黄河归故”是一项黄河改道工程。1938年国民党军为阻挡侵华日军,在郑州以东花园口把黄河大堤扒开,使东流的黄河改道南流。抗战胜利后,这一区域的旧河床上形成大量新村庄,原来的河堤也多有损坏。国民党政府在没有安置百姓、修复河道河堤的情况下,决定重新封堵花园口,让黄河回到以前的河道。这严重威胁冀鲁豫解放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李庄深入采访,撰写了这篇报道。报道因叙事清晰、语言真切、数据翔实,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肯定。钱江认为这篇稿子“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当时《人民日报》通讯的风格”。现截取部分如下:

“不真去看看黄河故道,很难想象它的可怕。由于堤坝的破坏,许多段河身高出地面一丈二到两丈,这种俗语所说的‘悬河,全是过去统治者只治标、不治本,徒斤斤于‘九仞之城的结果。防险的石坝大多已经坍塌,在积沙的河身上,矗立着一座座骇人的淤滩……这样大的工程,短期内是绝对不能完成的。在冀鲁豫解放区内的河身共长一千四百二十六里,如果完全修好,至少须筑三千五百万土方,用人工二千三百三十万个——怕人的数字!”

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武安的新闻实践

解放战争期间,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辗转多地,曾在现邯郸市邯山区、武安市出版发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办报期间共出版746期,其中702期在武安山区完成,在这期间,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因地制宜架设出版发行网络,并增设新栏目丰富版面语言。

1.确立办报流程与发行方式。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撕毁停战协议,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奉命撤离邯郸,向西转移至太行山东麓,7月转至武安河西村,报社在该地驻扎下来,直到1948年6月离开。与创刊地邯郸相比,太行山区交通不便、设备不足、人员短缺,办报条件艰苦。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当地百姓的有力支持下,报社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报流程和方式。

报纸发行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依靠自己的发行科向报社周边发行;二是依靠边区邮政系统覆盖距报社较远的区县。历史照片显示,由于交通不便,当时的报纸大多依靠马匹等牲口运送。发行人员牵着牲口将报纸从印厂运出,在十里店附近将报纸送上火车发往武安,最后分发至边区各区县。报纸的印刷仍旧由永兴印刷局负责。从邯郸撤离后,永兴印刷局在武安地区的石洞村和青烟寺落足,先后成立5家印刷厂,其中位于田二庄的一厂专门承印晋冀鲁豫《人民日報》。

2.增设栏目、丰富版面语言。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版面也出现新变化。版面分工更加清晰,内容逐渐增多,推出了一些新版面、新栏目。如《大众黑板》栏目,为村里的黑板报、屋顶广播、读报组、工作人员提供内容素材。《大众黑板》栏目的诞生和当时乡村黑板报的流行密不可分。有资料记载,“据潞城、临城、和顺、长治、榆社、黎城、高邑、陵川、赞皇、元氏、邢台、邢台市等十二个县(市)的统计:共行政村(街)三千七百二十九个……有三千八百五十块大众黑板”。平均下来,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块黑板报。多数村庄对办黑板报有着很高的热情,如“涉县后池全村有三个大众黑板……隔日或每天换一次”。《大众黑板》多涉及战场形势、土改、生产等内容,如在1948年1月的24条消息中,涉及战场形势有14条、土改动态9条,在1948年4月的10条信息中,生产活动就占了4条。报纸设立通讯联络科,与根据地通讯员重新建立联络。开设《通讯往来》栏目,指出报道重点,纠正问题,加强报社和通讯员之间的联系。

3.报社编辑参与解放区实际工作。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进一步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全面展开。1948年初,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组织多支工作队下村开展土改复查工作。当时报社三分之一的人员坚持日常工作,其余人员轮流参加土改工作团。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成立的土改工作团由张磐石任团长,安岗任副团长,团部设在编辑部所在的武安河西村,负责武安九区的土改复查工作。工作团下辖多支工作队,其中一支就进驻了十里店村。在十里店村,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遇到了当时为《时代周刊》和路透社写稿的英国共产党人大卫·柯鲁克和妻子伊莎白·柯鲁克。

“坐着骡车,通过别致的南城门,我们进入了十里店。在另一堵墙上有一块黑板报,用粉笔抄出当天的新闻。这些新闻是从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上抄下来的”。这句话摘自柯鲁克夫妇的作品《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文中所提到的《人民日报》是当时在武安山区发行出版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根据柯鲁克夫妇的记载,这支进驻十里店村的工作队曾就工作作风问题展开严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如:“在三月中旬的一个总结报告中,张磐石写道,十里店工作队的主要缺点是‘知识分子的工作作风。他指出,在一些情况下,工作队成员像‘老学究那样开展了理论讨论,这些讨论对于解决村里农民的问题来说,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有时,他们又像‘幼儿园的老师,把一件事情解说了一遍又一遍,唯恐群众不明所以。”

三、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新闻实践的启示

1948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两周年,报纸头版刊登了安岗撰写的长文《一年来从事党的新闻工作的几点体会》,指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已初具规模,报纸发行涵盖全区173个县,发行量达2.5万份,拥有5个分社和1500名通讯员,开设有地方广播,构成了晋冀鲁豫解放区新闻事业的有机整体。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办报时间虽短,却处于我们党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的重要历史时期。两年的新闻实践不仅为后来党中央机关报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也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性。

1.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报刊的制胜法宝。创报办刊并非易事,需要集中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要在短时间内集聚充足资源,就必须牢牢依靠党的领导。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创刊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命题。报纸创刊时的办公地是邯郸市区的一座三层白楼,报社人员之所以能在此地办公,离不开当时邯郸市长王悦尘的帮助。印刷是办报办刊的一项重要环节,印刷效率、纸张质量直接影响报纸的影响力。为了印刷报纸,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将当时的华北新华印刷厂和129师政治部印刷厂合并,成立永兴印刷局,承印报纸印刷。

由于新闻舆论工作往往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容易成为各方势力争夺、斗争的中心。在19世纪早期,欧洲的贵族往往借助行政等手段压制革命报纸的出版发行,臭名昭著的“书报检查令”就是其中的代表。工人运动兴起后,贵族和资产阶级通过瓦解工人组织,断绝无产阶级报纸的资金、人才来源,使之影响力日趋萎缩。在列宁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日趋成熟后,从党和党报党刊的内部瓦解力量,最终没收资产、关闭报刊是其他阶级消灭无产阶级报刊的手段,《真理报》就是前车之鉴。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决不能被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所蒙骗。

2.党报凸显“人民本色”。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一论述是对党的百年新闻舆论工作成功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新闻实践证明,只有凸显“人民本色”,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比如,创刊号上刊登的“黄河归故”系列报道,就是因为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揭露国民党政府改道黄河的险恶用意,才广为传颂。

人民群众是支持党报党刊发展壮大的根本力量,在进入武安山区后,报纸出版发行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当地百姓不仅把最好的屋舍腾给报社办公、住宿,还自发组织运送报纸。正是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新闻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正如郭渭所言,“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太行山的老乡用自己的小米和土屋哺育了自己的新闻队伍”。在全媒体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紧紧抓住“人心”这个关键,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8·21”讲话中提到的“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的士气鼓舞起来、振奋起来。

猜你喜欢

人民性人民日报党性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如何探索解决党性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
基层党校做好党性教育的思考
深刻洞察“党性”的精彩读本
“党性体检”让党员更“健康”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