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研究

2021-05-12郭靖华周娜孔德阳张新颜

中小学德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性知识道德品质本体

郭靖华 周娜 孔德阳 张新颜

摘    要 立足课程的主要素材——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以“健康安全”“道德品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法律法规”“科学技术”七大领域,建构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基本框架,进而展开内容分析,厘清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基本领域、内涵及其在教材中的价值体现,为教师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与内容提供一种思路与探索路径。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质;学科本体性知识;课程内容素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4-00-05

2017年9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在全国普及应用。在教材使用和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尤其需要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基本领域、内涵以及在教材中的价值体现,以达到用好统编教材,实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借助文本分析法,对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和《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行文本对照和分析,以教材正文的段落为基本单位,段意为基本要素,尝试归纳、提炼教材所呈现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基本领域;同时对应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的相关条目,以条目意涵为基本要素,结合教材文本呈现的核心知识,归纳、提炼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性知识框架的七大领域:健康安全、道德品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法律法规、科学技术。

本文将以上述七个领域为基本框架,深入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具体内容,希望能帮助教师把握课程与教材所指向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基本范畴、内容及价值要义。

一、基于课程素材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知识的领域归纳

本文研究的课程素材主要是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和《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针对教材的研究中,我们重点针对单元主题、课题、主题栏目,以及教材文本进行研读和归纳,从而概括出教材所呈现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性知识的主要维度。

在对课程标准进行文本分析时,重点围绕课程的三条主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课程所对应的儿童生活领域(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及其包括的主要因素(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对应教材研究所得学科本体性知识维度进行补充完善。

由表1可知,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道德品质领域的知识点数量涉及最多,占教材知识点总数的37.90%;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点数量最少,占教材知识点总数的3.20%;七个领域知识点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道德品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法律法规、健康安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涵盖的道德品质领域的知识点数量最多,占比为42.73%;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点数量最少,占比为1.82%;在课程标准中,七个领域知识点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道德品质、地理环境、健康安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学科本体知识领域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科和教学的凸显价值。由上述统计可知,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发展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根本目标。

二、基于七大领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知识分析

为协助学科教师梳理和提升学科本体性知识意识,全面把握、深度理解学科本体知识的内涵与价值,我们尝试基于上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性知识框架,结合对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内容的对应,阐释七大领域知识体系的价值诉求,探索领域知识的目标侧重,细化各领域知识的具体内容。同时,对学科教师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储备提供建议。

(一)道德品质领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目标即引导儿童的品德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基于课程这一核心价值旨归,道德品质领域的知识必然成为学科本体性知识的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标准中,涵盖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道德情感,自信向上、诚实勇敢、自尊自律、有责任心等意志品质,友好交往、合作等知识与方法,遵守公德、奉献公益等社会道德规范。同时,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涉及儿童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品质领域的相关知识关联整体、贯穿始终。比如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中的四个活动主题,围绕同伴群体生活中的乐群、互助、分享、合作四个方面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养成与同伴共在的观念与习惯;再如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会努力的”,则集中针对自信心、学习的意志品质等进行教育引导。同样,在三到六年级,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同伴交往、家庭关爱、班级民主、公共生活等领域,围绕尊重、诚信、乐观、向上,公德素养、公益精神等道德品质,完整构建目标框架和知识体系。

道德品质领域的知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性知识的重中之重,是学科教师须不断积累与丰厚的知识范畴。结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笔者认为,在道德品质领域,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须努力达到:牢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道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以及当代中国倡导的美德;明晰良好品质的基本维度和具体内容;清楚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基于如上知识体系,教师应关联学习相关的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背景理论和知识,结合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将知识予以转化,帮助学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道德认知,培育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促进道德行为。

正如课程标准所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本体性知识核心的道德品质领域,其内容分布与价值体现应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与其他领域知识的交融渗透中,不断深化其意义,强化其价值。对此,无论是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体现还是统编教材中主题内容的建构,都遵循和彰显了这一基本原则。比如课程标准在“健康安全”领域的内容中,将自律、有责任心等意志品质,遵守规则等道德准则作为基本方法支撑;在“地理环境”维度渗透公德意识和公益精神的基本要求;以及科技创新领域的科技伦理的必要纳入等。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题目标和内容规划同样依循了课程标准内容的组织思路,如将自尊自爱渗透于“爱整洁”“有精神”的健康教育主题中;寓责任意识培养于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以社会道德准则作为维护生命安全的根本等。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给学科教师的启迪是,在对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须严格依据学科特性和核心价值旨归,遵循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基本原理,避免将道德品质领域与其他领域知识割裂呈现的做法,从而完整体现学科本体性知识的价值。

(二)健康安全领域

健康与安全是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小学阶段儿童知识经验缺乏,安全意识薄弱的年龄特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体系中,健康安全领域的知识主要指向儿童基本生活能力和安全保障的获得,旨在引导和协助儿童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标准中,针对小学阶段儿童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健康安全知识主要包括:饮食和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知识,疾病预防与保健常识,心理健康知识,活动与交通、网络与通信安全,自然灾害常识、自护自救知识等。对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研究发现,教材文本中涉及健康安全领域的知识点数量位列七个领域知识点数量的第二位,相关单元和主题分布也较为广泛。自一年级到六年级,教材围绕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不同生活领域,适应不同年级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分别针对个体健康与卫生,家庭、学校与公共安全,游戏与活动安全,生命意识与保护,交通安全,灾害防护与自救,网络与通信安全,健康生活等内容主题展开教育,一方面照应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另一方面为小学阶段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与对应的指导。

教育并指导儿童关注自身的健康与安全,学会照顾自己、保护自己,是现代教育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它体现了对人的高度尊重,尤其是对儿童这一尚处在发展中的主体的高度尊重。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本应具备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的意识和责任。在健康安全知识领域,学科教师需要熟悉并了解身体和心理健康知识,生命安全和气候、环境、灾害等相关背景知识。在教学应用与落实过程中,应基于儿童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以相关意志品质的培养为基础,以树立健康与安全意识为重点,避免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与灌输。

(三)地理环境领域

地理和环境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必要的地理环境知识,掌握探索地理与环境知识的方法,是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基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体系中,爱家乡、爱祖国,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等价值目标的实现,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必要的地理环境知识支撑,以实现在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体验与感悟,培育情感与态度。小学生应该对本地乡土资源有所了解,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风物名胜、人文遗产、乡风民俗、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经验等特色资源,对乡间农业与本地区地理常识有所了解,关注天气与季节的变化,学会照顾自己,也应了解本地的自然灾害并学会应对灾害的方法。[1]

因此,课程标准沿着“人与自然”这条主线,以儿童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为基本思路,从社区与家乡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祖国的疆域、地形地貌、江河山岳,地域环境的状况与差异等,以及大洲、大洋、环境等世界地理常识建构课程在地理环境领域的知识内容。

从内容呈现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统编教材在地理环境知识方面的体现基本集中在中高年级,尤其以高年级居多。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中,全面呈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知识,涉及中国的基础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具体包括中国的疆域、省级行政区域的划分、地形地貌以及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分布等。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在地理环境知识领域,学科教师需要掌握三个维度的知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在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方面,教师需要知道基本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资源与环境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在自然领域,教师要掌握基础自然地理、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分布等相关知识;在人文领域,应该掌握区域发展、旅游地理、政治地理等相关知识;同时,作为学习地理的工具性知识,熟悉地图知识非常重要。此外,教师还应对本地的乡土资源有所了解,以开发与利用本地地理环境资源,保障学科知识与儿童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和贴近度。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地理环境领域的教育目标,知识更多地充当一个载体的角色。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习和了解这类知识,根本目的是培养对所生活、生长地方的亲近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拓展视野,建立开放的意识。教师在运用和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知识逻辑的痕迹,以准确把握课程的本质,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价值。

(四)政治经济领域

政治经济领域的知识是国情常识和世界常识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小学生必备的知识系统。作为小学生,在政治领域需要了解我国的重要制度、基本国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常识性知识;了解中国共产党、少先队的基本知识;了解国际社会的基本规则、国际组织等。在经济方面,熟悉家庭经济生活,初步了解国家和社会经济形态;了解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和相关常识,了解我国工业、农业的发展状况,知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政治经济领域的知识内容主要分布在高年级。教材围绕这一领域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贴近的单元和主题。如“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的民族政策内容,六年级“我们的国家机构”单元对国家机构基本知识的体现,以及“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主题对国际社会的规则、制度,国际交往与交流知识的引入等。同时,教材基于學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可以密切和广泛接触消费、工农业产品的实际,将消费经济和工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渗透在四年级下册“做聪明的消费者”和“美好生活哪里来”两个单元之中。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活动领域的局限,较少参与政治活动。这对其体会国家与社会经济生活,学习和理解政治经济领域的知识造成一些困难,尤其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因此就对学科教师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学科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要求。我们尝试依据政治知识的四个维度,即国家制度、政党和政治制度、民族制度、国际社会与外交,确定学科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和基本内容:

在国家制度方面,需要知道关于我国的国体、政治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公民与国家的相关知识;在政党和政治制度方面,需要了解政党与政权的相关概念,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民族制度方面,要明晰我国的民族政策;在国际交流方面,知道关于当前国际社会、我国的外交政策等的相关知识。在经济知识方面,须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常识;知道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策,发展和成就;能够阐释本地区人们的生活与经济的关系。

猜你喜欢

性知识道德品质本体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眼睛是“本体”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中学开展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好奇”的代价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学开展性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