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学习型社会对比研究

2021-05-12陈冬纯陈燕霞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社区

陈冬纯 陈燕霞

(广东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一、引言

信息革命的崛起改变了整个社会运转的逻辑,学习日益成为个体、社会的生存需求和动力,并且孕育出全新的学习形态,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紧扣时代脉搏的战略考量。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也是意义非凡的一年。疫情的全球化肆虐给全世界人民敲醒了警钟:如何通过持续有效的学习来应对未知世界的变化?同时2020年也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是人类在大变局时代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和使命任务。近二十年来,我国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学习型社会建设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特别是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就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发展目标、时代特征、价值底蕴等方面发表多次重要论述,以及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社会各界携手朝着这共同的愿景奋斗,充分夯实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土壤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目前关于学习型社会的研究综述在中国知网仅检索到4篇,包括孙立新、宋雨昕基于Nvivo的内容分析法考察了1989—2019年该领域文献的分类特征[1];曾文婕、漆晴等学者采取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探讨我国学习型社会的研究现状等[2]。但以上的研究成果均以定性研究为主,且尚未关注到国外的相关研究情况。因此本研究基于WOS和CNKI两大数据库,利用权威的计量工具CiteSpace对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习型社会研究的相关核心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重点围绕中外关于学习型社会的含义、研究焦点、研究领域和建设路径展开,旨在系统全面地总结与反思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献数据由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两大权威引文索引数据库提供。考虑到文献的准确度及完整性对后续可视化研究的影响,笔者在正式检索前进行了多次试验性检索,如外文检索式为#1TS=(“learning society”) or TS=(“learning city”) or TS=(“learning community”) or TS=(“learning school”) or TS=(“learning party”);#2 TS=“learning society”等,最终得出比较合理的检索方式,检索日期为2020年10月10日。在CNKI中以检索词“学习型社会”进行模糊匹配,来源类别选择“北大核心”和“CSSCI”,时间限定为2000—2020年,去除相关访谈、作者简介、通知等无效文章获得1687条有效文献,将其保存为refworks格式并以“download_”开头命名文本;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将检索式设定为:TS=(“learning society”) or TS=(“learning city”),文献类型为Article,语种为English,索引类型限定在SSCI,A&HCI,CPCI-SSH,在经过人工筛选和去重后得到有效文章999篇。将收集的国内外文本分别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与处理。首先进行参数具体设置包括时间片分(Time Slicing)、年份分层(Year Per Slice)、主题来源 (Term Source)、节点类型(Node Type)等,之后结合生成的知识图谱进行分析。

三、国内外学习型社会研究基本特征

(一)国内外发文量对比分析

利用excel绘制了近二十年国内外学习型社会研究的年度发文量折线图,旨在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不同时期研究成果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是以典型样本反映整体趋势。如图1所示,整体上从2000年至今,国外对于学习型社会的相关研究呈现稳步缓慢上升的趋势,个别年度间的发文量下降情况并不明显。反之,国内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变化好比过山车,骤然上升后回落,来回多次。但两者在2002年以及2015年两个时间节点的发文量都十分接近。进一步深入分析,“学习型社会”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赫钦斯(R.M.Hutchins)于1968年提出,之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开始在全球传播。因此,在2002年之前国外学习型社会的研究处于积极探索时期,而我国尚未真正关注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研究比较薄弱,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于国内。到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社会各界充分响应十六大精神,学术研究成果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爆发力强,在很长一段时期超越国外。之后在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中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化任务做出部署。仔细观察折线图可发现,党和政府的每一次倡议和政策都会刺激发文量的增加,但随后研究热度又下降,这表明我国关于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情况是受国家出台的政策驱动,并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而国外研究发端早,相对成熟,处在稳定发展的时期。作为全球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学习型社会体系建构是当下乃至未来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伟大目标,迫切的现实需求必将促使研究热度持续升高。

图1 国内外学习型社会研究发文量对比

(二)发文机构分析

如表1所示,利用Citespace获取并整理出国内外主要发文机构统计。首先国内发文机构,除政府部门教育部之外,主要分为三类:师范类院校、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类团体组织。1951年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建立,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1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强调“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由于特殊的出身以及肩负的伟大教育使命,这两所师范院校长期以来积极投入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并取得了丰富成果。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国务院批转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关于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的报告》指出要开展广播电视教育,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于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各地广播电视大学相继成立,形成合力。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积极配合支持教育部下达的各类相关活动。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重要的引擎。

国外位居前列的发文机构是美国5所高校,包括“Univ Lllnois”(伊利诺伊大学)、“Univ N Carolina”(北卡罗来纳大学)、“Arizona State Univ”(亚利桑那州立大学)、“Columbia Univ”(哥伦比亚大学)、“Univ Georgia”(佐治亚大学)。可见我国和美国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总体分布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机构之间合作度较低,网络松散,不利于集群体智慧实现共同愿景。

表1 国内外学习型社会研究机构分布对比

四、国内外学习型社会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关键词能够高度概括和凝练文章主题,而高频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代表着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媒介能力[3]。一般来说,中心性>0.1或者共被引频次大于10的关键词均可看作热点词。运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国内和国外文献进行高频关键词统计、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能够直观地探究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一)国外学习型社会研究热点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外文文献共现分析形成了293个节点,1176个连接点,网络密度为0.0275,模块值(Modularity)为0.4653>0.3,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为0.5977>0.5,说明其网络密度不高,但是网络社团结构合理,聚类图谱绘制质量符合要求。如表2所示,整体上看,国外学习型社会研究的关键词中心度均比较低,但是共被引文献的频次比较高,因此都属于热点词。其中“learning community”(学习型社区)与主题词“learning society”(学习型社会)呈现高被引性,“education”(教育)这一关键词次之,这充分说明学习型社区的教育投入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列表中的其他关键词如“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专业发展)、“engagement”(参与)等也是与主题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度。

表2 国外关键词词频统计

下面笔者结合图2的国外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从两个方面对2000—2020年国外学习型社会的研究热点进行归纳分析:

1.学习型社会的内驱力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教育具有创造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为了实现专业发展,所有人都必须接受教育,并且是伴随一生的教育。具体到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形态和教学形态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转换传统的学习观念,自主自发地进行知识的创新生产、分配与消费过程。已有相关研究集中在讨论教育的内涵底蕴、载体以及个体如何自发地参与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如Setswe G从学习型组织过渡到讨论学习型社区的本质和特征,指出学习型社区的建立是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4];Tessa Blackstone展望了高等教育的未来并指出知识的应用对于社会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每个人都要主动参与教育和学习活动,相互协作,获取更多知识并内化形成自身的能力,并应用于实践,真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5]

2.学习型社会的外驱力

根据共现的关键词并结合对相关文献的大量阅读可知,国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路径研究比较成熟,分别是从政策法律、财政资助、技术支撑、模式构建等四方面着手。首先,发达国家较早意识到政策颁布与立法活动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引领、保障和规范作用,并努力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制度化、法治化。法国和美国分别在1972年和1976年通过了《终身教育法》,英国被称为“世界继续教育之乡”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完善的成人教育立法[6]。学术界也十分积极地总结各国政策立法经验,如Gorard S,Rees G M梳理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学习型社会”计划中的相关政策并提出有效实施终身学习政策的措施[7]。其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是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经验。在技术层面,西方国家借助发达的高新技术搭建了学校、教学点等学习基地和电子学习网络,公共学习场所的提供对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如Selwyn N, Gorard S等学者探讨了成

图2 国外关键词共现图谱

人在不同学习环境下与信息技术的互动方式,分析产生的利弊,并对学习型社会构建提出相应的建议[8]。在模式构建方面,学者们致力于探求建立合适的推广模式,促进研究成果的实用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从聚类和时间维度进一步探讨该学习型社会的热点演进情况。如图3所示,可将9个聚类标签分为三类,一是社会层面:“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专业化学习型社区)、“supported employment”(支持就业)、 “staff employment”(职业培训)、“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职前教师教育)、“reimbursement”(财政支持)等标签集中体现了国外关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比较重视提供完善专业的教育职业培训和补助机制保障,目标相对比较功利化。二是个体层面:“general public”(公众)、“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peace”(和平)、“knowledge sharing”(知识共享)这类标签体现了学习型社会的成员是所有人,旨在帮助人们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和谐美好。三是技术层面:web2.0是国外发达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最重要的引擎,网络功能的实质是连通性,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目标。

图3 国外研究热点演进时间线图

(二)国内学习型社会研究热点分析

同样对国内进行关键词统计,如表3所示,呈现高中心性和高被引的前10个关键词分别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型城市”“终身教育体系”“成人教育”“学习型学校”“社区教育”以及“学习型社区”。不难看出,国内关于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更加偏重于对概念的多层次延伸以及具体的实践经验总结。

表3 国内关键词词频统计

结合图4国内学习型社会研究的共现图谱可以从四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归类:

1.多元学习型团体

学习型社会是一项人人参与的重大系统性工程,也是未来社会形态的终极目标。从理论层面看,通过“学习型社会”这一概念外延而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型组织团体,包括“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区”等。因此相关研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手探究各类学习型组织团体的内涵、特征、背景、功能定位、价值底蕴等理论研究。如马丽华、张雪燕基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念从价值空间、能力空间、路径空间构思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战略[9];黄建军从世界变革调整、全面深化改革、党自身建设等需求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0];汤伊心指出建设学习型学校有助于提供全纳、优质、公平教育资源[11]。二是辨析梳理学习型社会与其他各类学习型组织团体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这些衍生的“学习型**”均可视为学习型社会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习型政党担任统领和指挥的角色,学习型城市是学习社会建设的有力抓手,学习型学校、学习型企业是推进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12]

从实践层面看,落实学习型社会建设必须以各类学习型团体为依托和基础保障,主要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实践效果的考察与反思,包括全国实验区示范区实证研究、学习银行与资历框架建设、全民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二是学习国外可借鉴的立法经验和机制、实施路径等,如王永刚从建设理念、建设动力和建设过程三个方面探究发达国家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状况等。[13]

2.多维度教育形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据最新统计,2019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在校生2.82亿,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而关于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一是关于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视野下各类教育模式与学习模式的研究,如彭小建从政府、高校、市场、社会大众等四方面探究成人继续教育模式[14];荣国丞以吉林省为例考察社区教育模式[15]。二是不同教育形态之间的融合路径,史新广认为当前各类教育类型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从社区的服务功能看,社区教育包括成人教育,从受众的年龄层次看,成人教育包括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从传播媒介看,远程教育可属于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等[16]。因此,多维度划分产生各类教育形态不利于实现资源整合和效益最大化。200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途径,积极探索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贯通。学者们努力尝试打破教育形态间的壁垒,建立纵横交错、开放有序的终身学习网络。如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的融合。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知识图谱中未出现“老年教育”“学前教育”的字眼,但是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未来这两大教育类型也将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推动力。

3.多主体协同参与

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党的统一领导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精神和政策传达的坚强阵地,十分积极推进和落实各省、市、地区等工作措施,包括连续举办了15届的终身学习活动周,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等。而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在协助教育部工作任务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放大学是我国发展终身教育的一个创举,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校享有得天独厚的各类学习资源优势,且具有服务社会和文化辐射功能,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引擎[17]。而图书馆作为学习资源最为集中的机构之一,在推进全民阅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上述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参与主体外,普通群众、企业、社区人员等也逐渐自发参与到学习的浪潮中。因此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多主体协同参与,整体推进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合力,从而巩固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本土化的学习型社会。

4.多样化内涵价值

目前关于学习型社会的内涵价值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本身的认识。“学习”作为一个时代话题,其蕴含的内涵、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受到广泛的关注。学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范畴,而是为了能自如应对变革创新性的学习。桑国元探讨了在变革的世界中人们如何学习,迎接挑战[18];贾绪计、王泉泉提出“学会学习”素养的内涵与评价[19]。二是梳理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关系以及转向研究。朱敏、高志敏指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三者在理念上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即均以人为本,实践上各有侧重,相辅相成[20];朱涛认为终身学习理念上牵终身教育,下启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石[21]。三是寻求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因此相关研究集中在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如胡为雄解读习近平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22]。同时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也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息息相关,只有以科学正确的共同价值观为导向,才能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在此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如图5所示,共产生12个聚类标签,可凝练成三类:一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即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学习强国以及服务型政府、服务型社会。二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包括政策的支持,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构筑终身教育体系。三是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载体,包括学习型学校、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城市等。因此,通过关键词共现和聚类清晰地展示出我国学习型社会的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变,帮助读者迅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图4 国内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5 国内关键词聚类图谱

五、国内外学习型社会研究的前沿分析

绘制CiteSpace的突显词图谱可以直观呈现各个时间段内的突现主题词(burst terms)及其生命周期和突显强度,以呈现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3]。如图6所示,国外研究前沿分析共检测出9个突变词。

图6 国外关键词突现图谱

首先是“education”(教育),强度为7.1733,并从2000年持续到2008年,这充分说明教育这一关于人类生存的永恒话题的热度居高不减。2001年被普遍认为是互联网泡沫破灭、蓄势待发的一年,互联网之后带动了各行各业的飞跃发展,包括国外教育发展。“internet”(互联网)的强度为3.4517,而“learning community”(学习型社区)的强度最高,为16.0431。自2001年起至今,国外学习型社会在每个阶段的研究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关注“e-learning”(电子学习)、“online learning”(线上学习),在2012到2015年重点关注“children”(儿童)这一学习对象,并之后侧重于通过学习习得“skill”(技能)以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图7 国内关键词突现图谱

如图7所示,利用Citespace检测出了国内研究的20个突变词,均呈现高强度突显的特征。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将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因此,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之后社会各界围绕着这一伟大目标持续地开展相关工作。首先,要提升个体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阅读,而图书馆是阅读推广的主要阵地。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型社区建设”,于是2005年后开始,社会各界关注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并以创新、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念作为指导旨在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两年后成人高等教育成为一大重点投入的教育类型,2009年开始关注到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必要性,到2010年上升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行动指南。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于是2011年工作重点转向了开放大学的改革与建设。自2013年起学习型城市建设、社区教育以及学分银行在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依旧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不难发现,国内关于学习型社会的研究与某一时期的政策导向紧密依存,党和政府在国家现代化治理进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当前学习环境、载体变化等发生深刻变革,要实现高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引导。比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可以预测未来时期着手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评估体系也会是一大研究前沿热点。

六、结论

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 和 CNKI 数据库来源期刊,利用 Citespace 对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习型社会研究进行了发文趋势、主要机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分析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发文量以及时间变化上可以发现,国外学习型社会研究开展得较早,当前已进入深化稳定发展的阶段,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而国内虽然起步晚,但在2002年起就开始赶超国外,发文量的变化体现了明显的政策依附性,一直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未来研究均会继续升温。

第二,在研究机构分析上,国外研究的主要机构以美国高校为主,国内研究的主力是师范院校、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类团体组织等,但整体均呈现网络分散,碎片化的特征,亟须加强交流与合作。

第三,在研究热点方面,国外学者很早就进行学习型社会内涵、理念等理论研究和推广,所以近二十年主要关注学习型社会的社区载体研究,教育研究以及路径研究(政策法律、财政资助、技术支撑、模式构建)。而国内的研究热点则比较丰富多样,包括学习型社会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比较研究。但这也间接体现出我国的研究成果相对分散、缺乏系统和深度研究,还处在众说纷纭的探索阶段。相比于国外研究成果,我国研究的显著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

第四,在研究前沿方面,国外研究侧重于考察信息技术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支撑作用,这也是接下来全球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国内研究微观研究多,偏重于社区教育、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党、学分银行等研究方向。未来,国内应积极深化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建构,并总结典型的模式进行推广,增强实效性。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习型社区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浙江开放大学:以开大特色探索学习型社会“浙江示范”
终身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回顾与展望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发布《学习型城市3X3X3X3青年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