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级教师批作文

2021-05-11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晓晓苟且应试

2020年11月衢州、湖州、丽水三地市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晓晓考上了一流高校,却自嘲是“小镇做题家”,觉得自己“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对此,人们看法不一。

你如何看待晓晓的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得分: 48分

? “小镇做题家”晓晓的想法,正是无数小城镇学子的心声,他们没有好的資源,要想改变命运,只得埋头苦读。在我看来,当下的视野缺乏与资源不足,不应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绊脚石。我们眼下的苟且,正是为了心中的远方;现在的苦读,正是为了以后的视野与资源。

? 在城乡差距仍不小的中国,必然会出现像晓晓这样的“做题家”。社会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使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而偏远城镇的学子为了与大城市的同龄人比拼,要与他们在课堂上缩小差距,更要将青春挥洒在一张又一张雪白的试卷上,投入到深夜仍亮灯的书桌上,用尽一切办法与时间赛跑。而这恰恰锻炼了他们的毅力与精神,能为他们的发展铺下平滑轨道。

? 小城镇的学子们不必哀叹资源不足,因为我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将局势扭转。大城市的人或许能更轻松地获取知识,但他们不会体会到我们的坚强。视野与资源只是身外之物,通过努力获得的坚定意志却是比黄金更宝贵的精神。眼下的苟且,让我们拥有了追逐远方的资本,当我们凭努力跨出小镇,进入一流高校,迎接我们的会是曾渴望得到的视野与资源。

? 学习如此,生活亦是如此。当我们有了能力后,便不惧风雨,更易登高,获得广阔视野。一个人奋力拼搏,他得到的是更好的能力。就像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他出身山西农村,凭日夜不断的学习考上北京大学。他自述考上大学时,因为连普通话也不会说而被室友冷落嘲笑。但他不囿于以前的苦,凭借大学优越的资源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谁又能说这是一个缺乏视野的人呢?如今,他靠着从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将新东方做成了全国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成就自身,这便是到达了心中的远方。

? “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霜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信念不衰。”出身小城镇并不是自卑的理由,而是值得骄傲的事。我们能从此困境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终为参天大树,执苟且,梦远方。

? 愿我们都能以梦为马,不被身边条件限制,磨炼自身,奔赴心中的远方。

开篇针对题目材料提出的“小镇做题家”现象有感而发,没有把“应试”和“视野”“资源”对立起来,而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将两者的关系定位为“途径”与“目的”,由此提出观点:“眼下的苟且,正是为了心中的远方;现在的苦读,正是为了以后的视野与资源。”

第②段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小镇做题家”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城乡差距让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落后地区的学子来说,“应试”既是客观的不得已,也是对主观精神的锻造。剖析原因合乎国情,于弊端处洞见闪光点,可见作者思考角度的独特。

第③④段分别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阐述“应试”形成的精神品质能够帮助小镇学子去解决其他难题,应对不同的挑战。

其中,第③段阐述了起步与后续发展的关系,认为小镇学子有了一流高校的“敲门砖”,就能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广阔的视角,但表述上有些绝对化。

第④段列举俞敏洪的事例,让我们看到出身农村、资源视野都不佳的他,凭借学生时代养成的毅力与吃苦耐劳精神,最终成就了事业的辉煌。但这个例子的表述不够贴合这一段的分论点,把它调整一下,放到第③段用来论证通过“应试”形成的坚强品质能让人追逐更广的视野、获得更好的资源,更为合适。

第⑤⑥段重申观点,热情呼吁,收束全文。

文章优点

(1) 观点“眼下的苟且,正是为了心中的远方;现在的苦读,正是为了以后的视野与资源”,弊中取利,契合材料,理性辩证。

(2) 文章理性剖析了“小镇做题家”现象背后的原因,由客观差异的不可避免提出主观努力的积极应对,进而立足精神品质的养成对客观差异的有效弥补,最后展望未来,实现自我提升,消除差异。通过对原因的挖掘,使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3) 文章结构清晰,“提出观点—分析原因—分点论述—重申观点”的论证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

(1) 论证过程中说理不够充分。比如,第③段提到“大城市的人或许能更轻松地获取知识,但他们不会体会到我们的坚强”,这里的表述有些武断,拥有资源和视野并不意味着就能“轻松获取知识”,也不意味着没有坚强的意志。这一段最后的结论“当我们凭努力跨出小镇,进入一流高校,迎接我们的会是曾渴望得到的视野与资源”也有些绝对,并不是进入高校就拥有了资源和视野。通过“应试”进入大学后,首先需要面对的应该是如何弥补差异、调整心态的问题,这一段应该就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述。

(2) 事例与分论点不够契合。第④段开头表明要从生活的角度阐述“应试”形成的精神品质能够帮助小镇学子应对不同的挑战,但俞敏洪的事例是高校学子的例子,主要体现在学习领域,与分论点不够契合。

猜你喜欢

晓晓苟且应试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别让苟且 成为习惯
晓晓黑板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星语者
达· 芬奇画蛋
晓晓的大世界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功成名就的高晓松配谈 “苟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