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家庭因素研究——基于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的考察
2021-05-10苏卫华
苏卫华
改革開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愈加显著,影响了国内需求的良好形成。本文借助我国2010-2018年微观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考察家庭层面的特征变量对其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成员外出工作、社交能力、户主受教育水平等都与家庭在社区或城乡中的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相关性。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严峻,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代表的不稳定事件此起彼伏。为重塑我国发展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格局、调整内部结构势在必行。其中,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长期阻碍城市化进程,个体贫富差距显著、城乡和地区收入分配不均衡等现象,既不利于我国应对外部冲击,更不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环境下,全力解决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已成为扩大内需,刺激增长动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始终在0.4-0.5之间徘徊,2017年我国居民基尼系数为0.467,仍处于收入差距较大的水平。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呈稳步上涨的趋势,而收入差距却始终难以降低,可见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从理论研究来看,亚当·斯密(1776)最早将工农二元经济之间的生产率差异作为解释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此后,政府的一系列城市偏向型政策也成为收入差距扩大的解释因素,包括初次分配向城市倾斜,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严格的户籍制度等(Kanbur et al.,2005;雷根强等,2012;陈斌开等,2013;万华炜等,2015)。
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中对影响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可谓不胜枚举,且研究大多从城乡收入差距着手,探究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其中主要包括人口流动、金融发展水平、政府行为等宏观经济因素。宋建等(2018)通过对我国262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户籍制度的放松,农村迁移人口向城镇人口的顺利转变都会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杨楠等(2014)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发现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关系。而交通、通讯类基础设施的供应也被认为对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促进作用(刘晓光等,2015)。
可以看出,现有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经济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上,而本文使用微观家庭数据对此宏观问题进行分析,一方面在于居民收入问题更多涉及具体家庭的经济行为,带有加总性质的宏观数据难以精准反映其中影响效果;另一方面,微观数据库广泛涉及到家庭各方面行为特征,且采用长期跟踪调查形式更具可靠性。此外,收入差距问题并非局限于城乡居民间,还包括社区、地区之间等,使用微观家庭数据能从更为丰富的视角对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进行剖析。因此,本文从微观家庭层面对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探究,这对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可能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为我国实现全面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计量模型、变量及数据选取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与方法
为了分析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家庭因素,本文将分别以家庭在社区中的收入差距(Gap1)和家庭在城乡中的收入差距(Gap2)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因果识别。基于 Hausman 检验的结果及模型设定,本文采用面板固定效应进行异方差稳健型估计,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Gapit=α0+α1Familiesit+μit+δit+εit (2.1)
其中,Gapit表示第i个家庭在第年的收入差距,具体含义为家庭年收入额与各群体收入均值的差值,Gap1即为i家庭与同社区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Gap2为与同城乡性质家庭间的收入差距。Faniliesit为影响收入差距的家庭因素,分为家庭特征变量及户主特征变量,其中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外出工作状况(Outwork)、家庭社交水平(Social)、家庭老年人占比(Oldrate)、家庭住房性质(Housetype),户主特征变量包括户主性别(Gender)、年龄(Age)、受教育年限(Edu)与工作状态(Work)。μit和δit分别表示家庭和年份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使用的家庭层面数据来自北大2010-2018年进行的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该数据库是一项全国性的综合社会跟踪调查项目,调查对象为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中满足项目访问条件的家户和样本家户中满足条件的家庭成员,详细调查了居民家庭经济金融状况和居民个体特征。为保证数据的连贯性,本文剔除了未能连续参加调查的家庭,并用几何回归法对部分缺失值与异常值进行了处理,最终得到了7438个家庭样本,37190条样本数据。表1主要列示了实际参与回归的家庭收入差距变量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家庭在社区中和城乡中的年收入差距50分位数分别为7311元和9616元,这也意味着参与调查的家庭中超半数家庭收入差距均大于此数额。此外,家庭在社区和城乡中的收入差距最大值与最小值差额分别为22.12万元和17.93万元,可见家庭贫富差距在现实微观家庭中的确存在且处于较高水平。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为检验家庭层面的相关因素是否对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在此本文使用所收集的2010-2018年7438户家庭调查数据对模型(2.1)进行回归,其相应回归结果及分析如下所示。具体来说:一方面,模型1、2中,就家庭层面的特征变量而言,Outwork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均为负,说明家庭中存在外出工作的成员会有助于家庭在社会中收入差距的减小;Social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家庭社交能力越强,越能够提高家庭收入的竞争力;此外,Oldrate的系数显著正,说明家庭人口结构也是影响其在社区或城乡中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家庭老年人占比越高,其收入竞争力越低,与同区域的家庭收入差距越大,这可能与家庭劳动能力与抚养负担等因素有关;最后,Housetype的系数均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家庭房屋所有权状况对于家庭收入差距并无实质性的影响,即家庭收入与自有住房还是租房无显著相关性。
另一方面,微观家庭的户主特征变量也会对家庭在社会中的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如下表所示,Gender的系数均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见户主为男性的家庭比户主为女性的家庭面临的社会收入差距会更小;而从Age的系数则可以发现,户主年龄越大,越容易增大家庭在社区或城乡中的收入差距;此外,Edu和Work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即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有稳定的工作,越有利于降低家庭的社会收入差距,提高收入竞争力。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规模与速度逐渐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不平衡性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伴随的问题,其中收入作为居民消费的源头,其分配的不均衡更会抑制国内消费需求,这使得研究居民之间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成为必要。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CFPS数据探究微观家庭层面的特征变量对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总的来说,家庭层面的相关因素对其在社区或城乡中的收入差距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成员外出工作、社交能力越强、户主的受教育水平越高都有利于缩小家庭在社区或城乡中的收入差距,而家庭老年人占比以及户主年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家庭收入差距,此外,住房性质对家庭收入竞争力影响并不显著。
因此,在依靠政府采取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微观家庭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收入分配措施。具体来说,为了进一步减小居民收入差距,应该鼓励有能力的家庭成员外出工作,逐渐放开户籍限制,既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提高家庭收入竞争力;其次,加强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家庭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与交际能力;此外,针对老龄化趋势,可以适当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继续参与工作,政府也要给与相应的政策保障与补贴,减轻家庭收入负担;最后,政府应当积极承担责任,完善均衡的民生保障制度,消除家庭后顾之忧,为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