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1-05-10汤宽红
汤宽红
摘要:面对新课标,实施新课程,迎接新高考,就要将情境的理念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本章节是在学习了数列的基本概念、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的基础上展开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情境问题引领下,主动探究,自我感悟。
关键词:情境渗透;探究感悟;总结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121
本节内容是江苏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2章第3节。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数列的基本概念、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的基础上展开的,从教材体系来看,它为后继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就知识特点而言,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的典型模型,在现实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就能力培养来看,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良好载体。
一、目标与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
(2)通过对历史有名的高斯求和的介绍,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规律,实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3)由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应用的实践操作。
2.目标分析
从目标来看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通过现实生活中求圆木的数目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本节课,找到学习的动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数学史的渗透,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需要,为了直观形象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动态演示展示等差数列前n项和背后的现实意义,探究“倒序相加”这一数学方法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 建筑工地上一堆圆木,最上面一层1根圆木,下面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多一根圆木,最下面一层有10根圆木,怎样计算这堆圆木的总数?若有100层,共有多少根圆木呢?
三个基本量,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基本量,并且将方程组思想渗透给学生。
学生自己编写题目,更是对本节课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即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同时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例3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第1项到第10项的和为310,第11项到第20项的和是910,求第21项到第30项的和。
追问:观察例3中这三个数:310、910、1510,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否证明你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例3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方程组思想的同时,通过追问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对问题进行研究,揭示sk,s2k-sk,s3k-s2k…(k∈N*)也呈等差数列,将数学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回顾总结,提炼思想
问题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哪些数学方法?
设计意图:
绿色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体验、兴趣等方面进行回顾。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小结是建构知识网络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往往学生的归纳小结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对于思想和方法的反思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提炼。
(五)作业
(1)书面作业:完成书后P44 1—6题;
(2)小组合作探究例3的探究问题,下节课请小组代表发言;
(3)选做:14、11、8,…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多少,有最大值吗?是多少?为什么?
设计意图:布置弹性作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作业1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这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巩固,作业2即探究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探索精神,这是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更高境界,作业3针对尖子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六、教学反思
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本节课通过伐木工人如何确定圆木数量这一实际问题来呈现背景,创设情境,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采取“问题引领,自主建构”的数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由学生自己“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数学是一门积累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很多公式、定理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如果我们不去追溯古今思想方法的演變,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真谛,学生也一样,了解一部分数学史,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这节课将数学史融入课堂,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究总结得到新的公式、结论,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信心,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或“中间地带”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并体会成功的乐趣。
通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特色:注重数学历史辅助教学,注重学生活动参与教学,注重情境设计贯穿教学,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教学。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还要积累一定量的与数学史相关的知识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因此,增加阅读量,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江苏 扬州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