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用衔接微探

2021-05-10唐吉祥

关键词:初高中史料课程标准

唐吉祥

摘要:史料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史料教学也是中学历史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高中历史教学要求不同,所使用的史料也应有所差异,而且彼此应该是一种合理的衔接和平稳的過渡。

关键词:史料;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81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用衔接的基本原则

1.重课程标准原则。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中学教师教授历史课程的依据,也是衡量历史教学中史料选用衔接是否得当的重要标准。仅研究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对比或是凭借老师们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标准是“纲”,教材只是依照“纲”编写的学生学习的读本。俗话说“纲举目张”,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用的衔接必须以初中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托,找准切入点,适时适度展开。

2.循序渐进性原则。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入手,教材编排的内容通俗易懂,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高中历史则内容上更加复杂详细,意义深度有较大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对初高中知识系统对比后,能看出各自都有一套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相互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总体上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但是这些特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学习内容和认知能力的成长都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用的衔接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3.元认知能力培养原则。

元认知理论对于历史教学中史料选用的衔接问题研究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学生自身对学习过程本身的认知强弱就基本能显示出他们元认知能力的高低。教师应巧妙地培养学生掌握会学习的技巧,自己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的学习行为就能更加主动了。教师完全可以编排史料实证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史论,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改进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选用衔接的建议

1.史料选用:依据课标、量体裁衣。

我们应该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尽量简洁、典型的历史资料。教师应根据课程的重难点收集史料。简洁而典型的史料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和思考。

选择合适的史料对于一堂好的历史课是至关重要的。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帮助其集中上课的注意力,帮助其突破历史学习中思维上的困惑。

2.知识拓展:围绕主题、渐进有度。

在史料丰富的前提下,不可能有大量史料“满堂灌”似的用在一节历史课中。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迷茫的。为了能够有效地完成一定时空限制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任务,历史教师必须要对史料的筛选负责。

史料的选用是历史教学的一个环节,但从收集、选择和使用都考验着教师的经验和能力。所以教师想要选用好史料,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主题,研究清楚课标对于这堂课知识主干和重点的阐释,巧妙地引导学生展开探究,逐步深入,渐近有度。这就好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学生充满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结论往往是在教师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循循善诱而自己开花结出的硕果。

3.课堂实效:助力目标、恰到好处。

在历史教学中,若使用史料实证,教师必然会选择和呈现本课需要的相关史料,史论结合地关注历史,评说历史。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还要依据史料认真设计问题。历史教学本身并不是让学生机械记忆教材中已给出的认知和结论,而是通过课堂上合作探究和对直观史料的分析,从整理归纳中形成自己独立个性的判断,加深对历史认识和历史现象的理性理解。在史料教学中,史料整合与问题设计必须相互配合,恰到好处。教师针对史料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的关键是充分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结构,重视学习的不断发展完善过程。

我们应该注意史料的表达方式。历史人物可以通过多媒体、绘画和著作文献来描述,或者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述来呈现其活动过程,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具个性。枯燥而杂乱无章的数据史料可转换成图表或柱状图、折线图之类的统计图表。学生阅读信息就方便多了,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培养。重要历史场景可通过视听工具和影像资料呈现,让学生体验历史时空观。史料必须易于学习和解读,学生才能愿意学,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爱上历史,主动学习历史。

4.学生发展:关注需求、渐升素养。

课堂必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史料和素材。史料的挑选应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长度需适中,符合学生的能力和教学安排。必须尽量避免选抽象深奥,晦涩难懂的史料。

在运用史料时要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对症下药”。初中生活泼、好动、甚至单纯而又顽皮,认知发展中,懂事又不十分明白。他们时常会有片面性认识,教师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史料实证讲道理,转变他们胡搅蛮缠,无理无据的争论,敢做又不善于做的缺点,从而深化对历史教材的整体认识。

高中生的知觉和观察水平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目的性和系统性也相应地发展了。但由于观察的程序不当和不够精确,易于过早过快下结论,比较易于武断。他们面对各种学习情形,能够用某些对或者不对的理论作导向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对事物的变化规律理解和认识得更深刻、具体,抽象逻辑也更加成熟。高中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不完美。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引导过程论证必须尽量有力,史料必须尽量充分。而且要充分预设可能产生的各种易错易误问题,弄清原因,平等、和蔼、亲切地与他们讨论探究。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利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史料分析探讨和学习。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促进其历史学习思维的进一步成熟。

参考文献:

[1]赵燕.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2]陈志刚.基于课程标准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龙首高级中学,甘肃 金昌737100)

猜你喜欢

初高中史料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新高考模式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究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