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及应对策略
2021-05-10李敏李暖心
李敏 李暖心
〔摘要〕 微信、微博、微视频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传播功能和广泛的受众群体,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和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历史虚无主义披着“重新认识历史、还原历史真相、支持言论自由”的虚假外衣,借助网络传播进行全方位渗透,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削弱民族自信心与政治归属感,危及网络生态安全,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为此,相关部门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加强网络空间舆情分析,强化网络空间监管力度,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态势,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新媒体;网络传播;危害;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2-0019-04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网民人数大幅增长,互联网在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其中,近年来相对活跃、影响力大、迷惑性强的历史虚无主义也由蛰伏跃向前台,利用网络便利在微信、微博、论坛、短视频等多种平台进行渗透,否定、歪曲、抹黑历史事实,企图迷惑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认知,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一、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特征分析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倾向和政治意图的社会思潮,从根本上来说它否认唯物史观,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试图通过否定国家、民族的重大历史事实、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以达到否定中国近代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目的,具有严重的政治危害性。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方式新型化,依托网络平台无孔不入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报纸、期刊、书籍等纸质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介进行传播,由于我国实行较为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其影响力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结构体系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受到一些迷惑性言论的蛊惑,这就给了历史虚无主义以可乘之机。一些人打着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进行所谓的“重新评价”的旗号,或者披着“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的外衣,在一些新闻网站、微信、微博、论坛中毫无根据地歪曲历史事实,散播错误历史观,误导群众的历史认知。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传统传播媒介,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传播进行全方位渗透,因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使得网络阵地成为目前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阵地。
(二)传播内容主观化,歪曲捏造不实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网络信息获取的碎片化、快餐化等特点,将一些历史碎片借用“标题党”手法去吸引大众眼球。他们往往给自己发布的文章贴上“揭秘”“还原”“真相”“爆料”等标签,并配以夸张性的表述与恶趣味的图片,满足网民的猎奇心理,歪曲纂改历史事实,甚至虚构史实散布谣言,以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他们一贯的手法是依托社会热点问题,制造所谓“爆点”引起网民的关注,并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蛊惑人们发表不当言论,尤其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形的青少年来说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实信息的心理暗示与负面影响,极具欺骗性。他们要么跳出具体的历史情境随意评判是非,要么编纂不实历史诋毁英雄人物,一些看似“重新评价、还原真相”的内容实际上只是迷惑大众认知的烟雾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考和判断,容易导致片面性认知,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严重干扰人们的价值追求。可见,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其目的就是要混淆是非、扰乱人心、虚无历史,最终达到其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企图。
(三)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源头难以把控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网络较低的准入门槛使得一些人利用自己的虚拟身份随意发表言论,在没有经过考证和思考的情况下大量转发评论跟帖,往往使得一个小话题最终演变成超级话题。在网络环境下,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体范围广泛而复杂,涵盖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既有社会新阶层人士、网络大V、大咖,也有教师、学生、工人等普通民众,他们经常在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实时互动,其散播的信息很难及时进行过滤筛选,不好把控。尤其是个别互联网“大V”,利用自己粉丝数量庞大的优势误导大众的认知,在网络上大肆发表抹黑英雄、否定历史的帖子或文章,歪曲、抹黑历史。
二、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严重危害
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 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 〔1 〕 。面对如此众多的网民,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极易扰乱人们的思想,对我国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危害极大。
(一)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当今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共存。在我国,持续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居主导地位的正确性,也证明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坚持唯物史观的必要性。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网络空间裹挟民意,干扰互联网舆论导向,严重威胁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权,不断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就态度鲜明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2 〕历史虚无主义者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特征,借助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反思历史为借口,通过编纂历史、炒作敏感话题等方式,传播反马克思主义言论,公开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故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错误评判,质疑和抹黑英雄人物,企图挑起人民与政府的对立情绪,消解人们对主流历史的集体认同。意识形态安全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关系国家安危、民族存亡和百姓福祉,对于保障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与历史虚无主義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维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寸土必争” 〔3 〕 。
(二)削弱民族自信心与政治归属感
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网络传播,在“历史”“文化”领域大量散布“虚无历史”的言论,过分放大历史碎片,混淆网民视听,制造负面的网络舆论导向,把虚无的历史隐蔽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使得部分网民的思想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冲击下产生混乱。其险恶用意主要表现为从否定正面历史人物到否定历史本身,否定中华上下五千年创造的文明与民族精神,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在互联网上散播错误历史观,直接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由于学识积累少、社会经验不足,青少年极易被一些不良言论与思想蒙蔽和影响,导致价值观发生质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信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持怀疑态度,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被削弱 〔4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平台推送内容根据背后的智能算法会为每一位用户提供自己经常性浏览和需求的信息,这也会导致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趋于单一化,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如果长期接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会致使一些人逐渐丧失对真实历史状况的客观认知,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历史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三)危及网络生态安全
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有序,保障人们正常行使表达利益诉求的权利。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兴起在解构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同时,也推动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和空间。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从传播主体上看,由知名人物向普通网民转变;从内容呈现上看,由显性方式向隐性方式转变;从传播受众上看,由局部小众向整体大众转变;从传播效果上看,从单向传播向放大化传播转变。同时,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与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交织在一起,导致网络空间声音纷繁嘈杂、谣言四起,各种低俗信息、激进言论、不实内容迅速蔓延,助長了网民关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对网络生态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三、精准发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
毋庸讳言,互联网现已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制造话语、传播思想、争夺权力的新场域,大力加强互联网管理,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态势,积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精准发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一)重视引导和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防范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与渗透,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是一场考验政治意志和政治定力的持久战,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5 〕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传播与渗透,必须大力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与传播形式创新,切实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亲和力,引导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传播,主动抢占意识形态战略斗争高地,使广大网民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形成践行的自觉,进而端正网民的道德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与渗透。
其次,可组织一批坚持唯物史观的历史学家、评论家及影响力较大的公众人物、微信公众号等,深入研究和辨析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错误,并形成有针对性的辨析文章,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本质及其严重危害,引导广大网民明辨历史真相,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动话语权 〔6 〕。
再次,要加强网民的法治观念教育。应通过宣传教育,使网民熟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恶意制造谣言并传播者终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网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对自己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负责,树立起言论自由的底线,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外,主流媒体还要及时了解民意,正面回应网民诉求,及时答疑解惑,形成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及时击破谣言,让历史虚无主义无所遁形。
(二)加强网络空间舆情分析,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范机制
微信、微博、论坛、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是我国网民在网络上发表个人意见的几大阵地,由于网民数量庞大,发表信息没有门槛,相关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其形成的舆论力量深刻影响着民众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在当前话语语境体系之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与渗透,需要顺应信息传播规律,增强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分析研判,建立健全网络风险防范机制,不断提升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把控能力,坚守好网络舆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7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8 〕。新形势下,应注重强化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监测和管理,加强网络空间舆情分析,及时掌握最新动态,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网络互动空间。一方面,要增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数字化等信息技术的认识,将论坛、微信、微博、新闻网站、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普及化程度较高的应用纳入密切关注范围,加强管控,以便及时发现网络舆情事件苗头,制定和采取针对性措施。另一方面,对一些不实的负面信息要及时拿出证据进行粉碎,加强正面宣传,精准开展舆论引导。同时,建立网络舆情风险紧急应对机制,有的放矢,从源头上掐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链,有效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三)强化网络空间监管力度,提高网络安全风险化解能力
防范化解网络空间安全风险是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依法依规管网治网,努力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
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按照国信办的“微信十条”“账号十条”和“约谈十条”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历史虚无主义信息比较集中的网络平台进行重点监管,并开展专项审查 〔6 〕。对于公然违反我国宪法法律,致力于推销西方意识形态、肆意兜售历史虚无主义的网上言论,必须依法处置,要求平台进行限期整改。对于蓄意危害网络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平台,应依法吊销其运营许可证,并由司法机关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惩。
其次,要规范网民行为。要对网络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对传播不实信息的网络用户及时追溯风险源头,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有的放矢化解难題,让以虚拟身份隐藏于大众之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无容身之地。
再次,要强化网络监管力度和相关问责机制,对新媒体平台严格把关,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渗透 〔9 〕。
〔参 考 文 献〕
〔1〕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0-04-28).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
35470378587.htm.
〔2〕习近平:历史不可虚无〔EB/OL〕.(2016-10-20).https://politics.gmw.cn/2016-10/20/content_22569771.htm.
〔3〕吴文君,方年根,孙金铭.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应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5):8-10.
〔4〕李 迎.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及治理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20(06):24-28.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6〕黄星清.警惕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趋势〔J〕.红旗文稿,2017(01):8-10.
〔7〕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 人民日报,2013-08-21(01).
〔8〕习近平论新闻舆论工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8-22(05).
〔9〕李子亮.网络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探析〔J〕.未来与发展,2020(05):53-57.
责任编辑 日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