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法制校本课程实施的探索

2021-05-10李瑞平

关键词:评价体系

李瑞平

摘要: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课程设置不合理,法制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内容流于形式,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力度不够。法制教育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开发研究法制校本课程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法制校本课程;本土性;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3-04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多,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作为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大多数学生是农民子弟,家庭教育氛围缺失,家长素质不高,因而生源素质普遍较低,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容易上当受骗。

因而从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农村初中的法制教育课程化工作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旨在形成适合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制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促使学生健康完整人格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一、处处花开 处处香——农村初中法制校本课程内容初见雏形

我们的校本课程每年暑假的时候就开始谋划,从教学内容的安排,重、难点的确定,教师的任务分配事无巨细。社团按每周1课时开发,国安教育按每月2次的课时开发;公民法制教育利用地方课时按15课时计算,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公民法制教育的特殊性(需采访、调查、走访等),不可能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时进行,有时还需利用节假日的时间。

我们着重在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初一开展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初二设立法苑社团;初三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赛课活动;由政治组倡导,德育处协调三个年级同时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小报评比等有关法律方面的活动,使得法制教育深入人心。如初二的法苑社团的教学活动侧重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主要以《今日说法》《法制档案》《经济与法》《直击现场》《一线》等王牌法制节目为依托结合所学的法律知识谈感想,说看法,写反思。所选的经典案例涵盖初二所学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合法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受教育权,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赡养扶助义务,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等都一一涵盖。

在课题研究过中课程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又采用以下措施:如:相对而言初二学生能力较初一强,且经过一年的专业培训,所以今年的公民法制教育实践课程准备在初二年级开展;而国安教育三个年级均需开展,只是侧重点不同,具体安排也在研讨筹划之中;社团不再局限在初二年级,法苑社团在初一、初二均设立,只是初二更加侧重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学习,和国内、国际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注重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学生;关于社会资源的利用不仅仅依靠学校,也要发动学生依靠家长这一广阔的社会资源……

让学生在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了自己要做一名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好公民。对后期所学书本知识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密切了学生、老师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以初三的国安教育为例,我们的初三法制教育有时也不得不让位于中考,我们在法治教育和中考考试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我们初三的法制教育主要以《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编写组编写的《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读本》为载体,辅之以中考考点中的相关内容,这样既不违背《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要求规定,又能满足中考考试的要求。

这样初三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后,我们和他们一起走进国家安全,去解开那一幕幕隐蔽战线神秘面纱,感知国家安全攸关人民安危和民族兴衰的历史和现实,领悟人民幸福需要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更依赖人民共同维护的深刻道理!带着一种神圣感,一起直面现实生活,共同规划美好的人生未来!教学中通过“关注国家安全”“审视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安全”三个环节的学习与探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事政治,尽可能多地运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思考、交流,带领学生去驻地部队(防化团)参观或请驻地官兵来校做讲座,再通过教师点拨,明确观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将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付诸行动,提升自己的爱国情操。

据街道派出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校学生涉案率为零,我校政治中考连续五年超市均,三个年级全区学科排名均为前列。

三、合纵连横 云集智慧——注重法制课程开发的本土性

我们的法制教育校本课程要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增强效果。要根据青少年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等特点,进一步探索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效形式,彻底转变靠书本灌输、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青少年学法用法的兴趣,增强青少年的法律素质。要总结现有成功的教育方法,大力开展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模拟法庭、法律文艺小节目、法制手抄报等活动,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活动內容;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初一,初二,初三)的特点,编写适合其生理心理特点的法制课教材,提高针对性;树立转变一个“法盲”比培养一个尖子生更光荣的教育观念。当然仅仅靠学校老师的根本无法胜任这一工作。街道派出所、司法所、法治校长,法庭庭长,律师事务所,区法院关工委,区少年法庭庭长,这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就成了我们寻求帮助的对象。

以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为例。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与各社区生活密切相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问题,组织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等方法,提出并制定解决这些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密切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联系,将文化向社区辐射,努力打造社区文化教育的高地。这极好地体现了我校“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孩子心灵”的办学理念,使我校“班家互动”的办学特色有了新的广度、宽度、深度和效度。也使我校成为乡镇中学的排头兵,领头羊。我们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与我校“互动”的办学特色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渠道,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出本校的公民教育体系。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通过让学生在法制教育活动中体会、感悟,在学法、懂法、守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能用法和护法,以及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教育,从而达到预防犯罪,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因而,在这一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懂法、守法、用法,對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危险期”,并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四、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初步形成法制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延续,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它与必修课程有着显著的区别。校本课程的评价必须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参与性和全面性原则。让评价为学生发展服务,注重多元化,多样化以及综合化,从学习态度到实践能力,从定性到定量,从表层到深层。有量化和非量化之分,以学生的评价为例,包括:出勤率,成绩测试,笔记,体会,探究与合作过程中的质与量这些称之为量化评价;当然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投入,态度转变,动手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则为非量化因素。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类,评价对象学生——教师——学校——家长。

非量化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发放对象教师,学生,家长,包括自评和他评。每学期都将采取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对教师校本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学生通过信息反馈对所学基本的法律常识进行问答。这两者为内部非量化评价。外部评价主要是校本课程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主要调查对象是学生家长和周边居民。具体表现为每学期一次的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和每年一次的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评比……

总之,法制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出发点应建立在分析、诊断、全面考查基础上,以实现校法制本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法制校本课程的评价除关注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形成;还应促进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策略,改进课程实施计划,同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更应该凸显本校办学特色,比如我校的班家互动特色和依法治校示范校的特色和“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孩子心灵”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实施,2016.

[2]《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2016.

[3]李臣之.中学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余少祥.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210000)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课证岗赛”相融合下的教学方式探析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