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体验 激活诗情

2021-05-10朱仁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信物男子爱情

朱仁标,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教师。

古诗教学中,常常充塞着细讲细析与强记硬背的简单化操作,缺乏形式多样、真正将学生思维引向多维立体的整体有效训练。针对重点与难点,合理设置平台,优化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增强感悟力、在品鉴探究中提升整合力、在读写融合中发展创造力,是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邶风·静女》是《诗经》中的名篇,全诗50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是高考必背篇目,教师在处理时一般在细讲、默写上下功夫,但效果却不理想,一些重点由于课堂上没有真正落实,即使强行记诵,终究难以牢固。如何提高课堂效益?我尝试通过巧妙设置台阶,适时将学生的思考引向多维立体,在形式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反复涵泳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视角比照,诗文转换,增强感悟力

诗人废名认为:“中国旧诗在文字上是诗的,在内容上却是散文的;新诗在文字上是散文,而内容上却是诗的。”这对古诗教学很有启发。《静女》以“我”的追忆口吻,回忆一对青年男女热烈的约会过程,读来清新动人。时隔既远,为什么这样一首诗还持续散发着恒久的独特魅力呢?带着这一疑问,我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别从“男子”视角和“静女”视角出发,依据文本,以文写诗,通过简述故事情节,合理还原场景,以此披文入情。通过对比性的诗文转换,学生便能更好理解、熟悉并体悟文本。

“男子”视角片断:

我与静女约好在城角相会。那天,我早早到了那,却好久也见不到她。太阳将要落山了,我挠着头,心里忐忑起来,紧张地徘徊不定。她还没来吗?是不是遇上了麻烦?会不会失约了?忽然,一抹靓亮的身影如惊鸿一瞥。哦,是她!我赶紧整理好发冠和衣襟,转身看见她手持美丽的彤管,微微敛首递给我,鲜红的颜色衬得她愈发娇艳,一如那枝头盛开的桃花,夭夭入我心房。她弯着眉眼小声说:“这是在郊外特意为你采的白茅。”这声音怎么比银铃还清脆。啊,这是她亲手为我而采?怪不得美得这样特别!彤红的阳光笼罩在她身上,我抿唇甜甜地笑了:我真想让全城的人知道,这白茅是美,不过真正美的可是她呀!

这样的表达其实就是整体梳理课文、把握行文思路、理清情感胳脉、细察人物内心活动的过程。学生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及心理活动,同时想象契合彼时特定环境。末句直抒情怀,不仅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种爱屋及乌式委婉的爱情表白异曲同工,而且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爱情宣言。

尽管如此,以“我”作为第一人称来追忆毕竟还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与局限性,而转换视角,从女主人公角度出发,模拟“静女”的口吻来叙述故事,以弥补“我”经验视角的不足,可以形成更加完整而丰富的人物形象。

“静女”视角片断:

我们约好在城角相会,这是初见,我有些紧张,于是偷偷藏起来,想看看他的反应。他来了,没见到我有些茫然,挠着头,心神不宁,像孩童般可爱,在原地转着圈等待。我不禁笑出声来。看到我探出脑袋,他的眸中平添几分光彩,憨憨地看着我,脸上有些红热。我向他走去,将藏于身后的彤管送给他,我看到他欣喜中含着一丝羞涩,他夸彤管,也夸我。我又将郊外采的白茅送给他,这可寄托着我满腔的情意啊!他欣喜地接过,视若珍宝。果然,他明白我的心意。暮色渐起,一阵微风吹过,我们的手慢慢地拢到了一起。

这段描写是在前文男子视角基础上的丰富与拓展,是诗歌内容的一次新还原。从学生的表达看,娓娓的叙述中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出来。两个视角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通過比照,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还自然地促使学生饶有兴致地与主人公一起沉浸在远古时代那种纯朴的情感氛围中,细加体味那份爱情的焦灼与忧虑、甜蜜与幸福。

这一熟悉文本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化的诗文对译,而是一次精心的“选点”品读与切身感悟的过程。具有对比性的双向视角如明暗两条线索,将整体的“面”串连编织起来,这样在踏踏实实用足课文、促使学生反复咀嚼文本的基础上,达到了学与用的有机结合与自然渗透。

二、点面结合,品析鉴赏,提升整合力

诗歌虽然更多的是灵性与顿悟的产物,而诗歌教学却是一个理性渐进的认知过程。为此,既要防止教学手段的僵化,也要避免教学内容的虚化与落空。在处理文本时,教师要有大局观念与宏观意识,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解决问题。即如本诗教学,在上面环节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全面而深入地就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与丰富内涵等方面,不失时机抓住相关联系,重归文本,以话题的形式,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阅读鉴赏,不断开掘思维空间,缩短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新的品味与探究活动中有效提升整合能力。为了避免泛泛而谈或碎问碎答的低效,我要求学生在开展人物评价与手法赏析活动时做到“突出一个点”“牵动一条线”“构建一个面”,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真切的体味,以期取得实效。

1.紧扣课文,理性品评人物形象。高质量的品评活动来自对精妙细节的准确把握与精当辨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及时反馈。如有的学生分析:“搔首踟蹰”表现了“我”的紧张与焦虑不安,也可见“我”的憨厚。在姑娘赠“我”信物后一下便高兴起来,从“我”视若珍宝的反复赞叹中可见其真诚,心始终追随着少女而跳动,并深深沉浸在幸福与满足之中。诗中鲜明地表现出男子感情真挚、热烈的特点。这里,学生对男子形象的评说由“点”出发,以引带议,夹叙夹议,叙评结合,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概括准确。“搔首踟蹰”这一极具特征的动作描写,细腻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它将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又如:静女是一个美丽、活泼、古怪精灵、热情、率真的姑娘。“美丽”可从“姝、娈、美”等词体现。“活泼、古怪精灵”表现在与“我”约会时故意躲起来捉弄“我”。“热情”体现在赠送“我”彤管与“荑”上,在这信物上蕴含着对“我”的绵绵情意。“率真”表现为不忸忸怩怩,不遮遮掩掩,直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这种评析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边引边议,条分缕析,精当自然。据此,一个调皮、聪敏、娇俏可爱的姑娘形象不由鲜活地呈现于眼前。

2.赏析手法,多方感受审美特质。阅读经典古诗就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及享受美的过程,而诗中的美总是借助特定的表现手法来完成的,通过对手法的赏析理解诗歌之美,使审美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生:全诗按情感发展顺序展开,从相会、赠物到回味,层层深入,深刻体现了春秋时代青年男女之间纯真浪漫而无瑕的爱情。从第一章“爱而不见”的描写,可见静女的活泼调皮,为下文赠送信物纯真可爱张本。下面对信物外观的描写,反映出男子对信物的无比珍爱,从中体现了爱情的真挚。

这种着眼于对情感逐层深入刻画之妙的分析,中肯自然。本诗由人而物,借物咏情,一路婉曲道来,可见《诗经》中对爱情的描写手法已十分娴熟、妥帖。

生:以“荑”作为定情物很有特色,它象征着男子与静女间的爱情,它的普通性意味着两人之间的爱情不附带什么利害关系,从中可见当时民风的淳朴。静女送的信物虽然平常,但那颗真挚的心在男子眼里却是最美的,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抓住一“荑”字,细加分析其中蕴含的深意,以小见大。确实,通过赠白茅以示爱恋、愿结为婚姻的习俗,平常之中更显真情。荑草是静女郊野亲手所采,物微而意深。普通的草芽“洵美且异”,蕴含着男子对特定事物异乎寻常的真切体验,这是超越了外在美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内在美的爱情境界。初生的柔荑无疑还包含着期待爱情更好发展的愿望。这种表现手法平中见奇,颇含功力。

诚然,两个男女青年城隅约会、自由示爱,体现了当时民风的开放与淳朴;信物的质朴与表白甜美显示着相爱的纯真与美丽。情因清纯,方显可贵。这也启示人们什么才是爱情的真谛,同时蕴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某些有益的启示。

三、设身处地,以诗诠诗,发展创造力

用诗的语言转述文意,这是从研读到提取、到整合、再到创造性表达的协调与统一。古诗教学中,既要避免一般化浅层次的以文译诗,更要突破惯常的思维定势,代之以少分析多训练的形式,以此实现语言运用的及时转化。依据文本与特定的情境,以诗诠释诗,以再创造的形式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积极的对话与交流中,从整体上培养起学生学好古典诗歌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这里的“写”,不是盲目随意地引伸发挥,而是依凭课文,取材课文,紧贴课文,让学生自然而然又遵从一定的规则开展生动有趣的实效化活动,这样,既有利于课文的深入阅读,又有利于语言的灵活学用。透过《静女》这首言简意丰的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先民爱情的甜美,还能依稀窥见春秋时代中下阶层青年男女间的关系。为此,我依据教学流程,适时顺势引导学生开展片断写作,在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中提升学生的迁移技能。活动中,我不是一般性地强调“古为今用”或以今释古,而是让学生试着“代入”到特定的时代与情景中,采用古诗的形式来诠释此诗,通过“靠船下篙”,更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请看男子视角的学用迁移:

相约不见意踟蹰,忽见美人从旁出。巧笑倩兮,好似玉女下凡间。

贻吾彤管蕴真情,爱如珍宝供心中。非此彤管美,胜似美人颜。

但愿余生与君偕,白首相执忆今朝。

该诗从男子角度描摹约会情形,所用文字有的从课文撷取与自己的语言自然融合,有的从《诗经》其它篇目移用而来,巧加组合。全诗从内容到形式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既具典雅轻松之美,又不失鲜活灵动的色彩。

再看“静女”视角的活学活用:

今日早起忙梳妆,绿衫白裳。临水照模样,天生一副俏皮囊。长伸手,折白茅,怀揣俟东墙。

既已见士,两腮飞霞。笑语嫣然,隐匿断垣。矫首跂望,見士张皇。心中窃喜,懒出矮墙。

先送彤管,嘴角微扬。后赠白茅,欣喜若狂。牧荑苍苍,秋水汤汤。择彼佳期,同心未央。

此诗从女子视角出发细加描摹,加入对自身动作、形象、神态与心理的刻画,既源于文本,又适当拓展延伸,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原诗清新自然的格调吻合。因角度转换,在叙述顺序上稍作调整,合乎情理。“苍苍”“汤汤”等妙用叠词写景比兴,情景交融,更别有一番悠悠的韵味。

这样即时即兴的“创作”,利用课文针对性地开展的学生“动笔”训练,富含聚合力,能在直击课文核心内容的同时,使课堂呈现不断深入的美感。这种抵近文本的迁移与运用,实质是对课本资源的一次次再开发、再利用。

撷取重要字词进行含英咀华的赏读,在着眼大处的同时,扎扎实实从小处着手,以细节化的揣摩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在细致品析鉴赏过程中主动感悟,在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中享受审美乐趣,课堂在师生共融、师生共享中渐次进入一个新境界。同时,课堂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衔接,张弛有度,逐步提升,富有层次。这样的做法不仅对古诗教学,即对整个阅读教学而言,也不失为积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信物男子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乱世中的一瞥惊鸿
清风亭内悲歌响
年轻男子
满脸通红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
爱情的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