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策略

2021-05-10陈莹莹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陈太丘友人原谅

陈莹莹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是阅读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论述从文本矛盾关系中提炼的主问题,能有效牵动全文,实现课堂教学的文言合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到魏晋名士的言行轶事,广泛反映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表现在礼制方面,就是坚守当时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为了还原当时的社会风气,作者选择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彰显人物鲜明的个性,很好地实现了主题的表达。原文如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却一波三折,内涵丰富,意味深长。故事的起因,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可友人过了约定时间久久不来,太丘便丢下友人先行;故事的经过,友人赶到后,从元方口中得知太丘已去,便怒骂太丘,元方随即斥驳友人;故事的结果,友人惭愧致歉,元方拒绝求和。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组矛盾关系中,友人是矛盾的焦点,主问题的设置可以落脚在友人身上,即“友人的结局十分尴尬难堪,那么友人到底值不值得原谅”,立足于矛盾焦点设置的主问题,可以有效地牵动全文。笔者执教《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诵读与想象;研讨与思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诵读与想象

课文讲了一个很短小的故事,作者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呢?笔者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对话,想象人物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语气语调传达出人物的情绪。并标出重读字词,说明理由: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对话时的心理,通过把关键字词处理为重读,感受人物关系中激烈的矛盾冲突。此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还通过改变语序和句式,引导学生对比,深入体会原文语气语调: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非人哉!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

在第一组句子中,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非人哉!”在开头,便于暴怒情感的宣泄(情感表达更具爆发性),更能突出友人盛怒之下情绪激动、口不择言的情状,便于学生理解友人的性格急躁。在第二组句子中,“则”“就是”的意思,起强调作用,且短句读起来节奏更快,气势更强,都能表现元方反驳训斥时的气势逼人。那么元方说话时,为什么要加上“则”来强调友人的过错呢?这里其实暗含了元方对友人气愤不满的心理。

二、研讨与思辨

在诵读与想象环节,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人物关系中激烈的矛盾冲突。而矛盾冲突的焦点便聚焦在友人身上,教师随即抛出主问题“友人的结局十分尴尬难堪,那么友人到底值不值得原谅”,本课便正式进入第二部分的研讨与思辨环节。主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就有了相对集中且完整的时间去深入文本,探究思考,有效避免了课堂的零碎化。立足于矛盾焦点设置的主问题,可以有效牵动全文内容,且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学生既理解了“文”,又掌握了“言”,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文言合一。

学生围绕主问题关联课文的角角落落,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友人不值得原谅(陈太丘立场)。依据:“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待君久不至,已去”。由“乃”“久”可知,友人迟到很久,太丘也是等了很久后才失望气愤地离去的,所以友人不值得原谅。教师在此处便可追问学生,“乃”字是翻译成“于是,就”还是译为“才”?学生关联上下文语境即可明确此处译为“才”更合适。

友人不值得原谅(元方立场)。依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约定了时间却不早做准备导致迟到,还责怪太丘;友人有错在先,还推卸责任,可谓错上加错。“骂”有用粗野或带恶意的话侮辱人之意,友人当着元方的面,辱骂他的父亲,言语粗俗,侮辱了陈家尊严与名誉,所以友人不值得原谅。值得注意的是,“则”是“就是”的意思,加强了语气,元方在斥驳友人时强调了他的“无信”“无礼”,其中也暗含了元方对友人言行的不满与气愤,自然不会选择原谅友人。

友人值得原谅(友人立场)。依据:“友人惭,下车引之。”友人在听了元方的斥驳后,非但没有生气,还对自己之前的错误行为感到很惭愧,于是特地“下车引之”,“下车”这个动作在古代也是一种礼节,表达了对对方极大的尊重,“引之”说明友人上前拉元方的手以表歉意,想要握手言和,这里都能看出友人是真心悔改。友人知错能改,从这一点出发,也是值得我们原谅的。

友人值得原谅(陈太丘角度)。依据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先“期行”后“舍去”,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且碰头地点就在他家,自己不需要赶路赴约,只需在家静等,而友人很可能在赶来的路上发生突发情况导致迟到,太丘非但不关心友人,还选择丢下他自己先走,不合情理,算不得“真朋友”。依据二:“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可以感受到,在友人心中,太丘是抛弃了自己,所以友人情绪激动,破口大骂,口不择言,必然情有可原,值得原谅。

友人值得原谅(元方角度)。依据:“元方时年七岁”“元方入门不顾”。对于七岁小儿元方来说,父亲的朋友是长辈,而自己是晚辈,长辈都已经主动认错,想要握手言和,从礼节上来说,晚辈不便再让长辈如此难堪,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也可以选择原谅。

通过上面一番讨论思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三位人物的性格特点,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学生可以感受到陈太丘的耿直率性,注重信用,坚持原则;元方的聪明勇敢,知礼明义,懂得维护尊严;友人的性情急躁,粗鲁无礼,知错能改。最后,教师再提出一个拓展性问题:元方最后“入门不顾”的“方正”行为是否完全值得我们学习。这里是为了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古典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不必得理不饶人,斤斤计较,可灵活变通。

初中文言文课堂问题设计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文本矛盾关系中提炼的主问题,能有效地牵动全文,減少课堂上的碎问、浅问等问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文言合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猜你喜欢

陈太丘友人原谅
Taiqiu Going out with a Friend陈太丘与友期
Taiqiu Going out with a Friend陈太丘与友期
致友人(组诗)
忘炊窃听
原谅他人
真正的原谅
人不可“只会原谅自己”——不会自省就是“自残”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