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山处处埋忠骨》看阅读突破口的选择
2021-05-10王艳丽
王艳丽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这样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靈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就告诉我们阅读之于一个人的重要。
而且,对语文而言,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活动,借助阅读,我们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鉴赏作品的水平,而判断阅读能力高下的一个标志无疑就是对阅读“突破口”的选择,一旦选准了“突破口”, 我们就能迅速把握文章内容,一些看似复杂难以解决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那么,阅读的“突破口”该如何寻找?选在何处呢?下面就让我们借助《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题目不可忽视
题目就如同一篇文章的“窗口”和“眼睛”,可以借此窥探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旨,因而,对于题目我们千万不能有所忽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个题目,源自于清代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全文为:“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的是一种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后汉书·马援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马援抗击匈奴有功,被光武帝封为“伏波将军”,年过花甲之时,本该颐养天年,可因为前线需要,他义无反顾,请求出征,并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后病死战场,实现了他“男儿要当死于边野”的愿望。
在文中,这句诗显然是借用毛泽东主席在惊悉自己亲爱的儿子在前线牺牲的消息之后,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的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它既展示了毛泽东主席作为凡人的念子悲伤的情怀,也体现出不同于凡人的让人肃然起敬的豁达无私,一切为国家大局为重的阔大胸襟。
借助题目(诗句),我们自然就感知了人物的情感,把握了文章的内容、题目后是我们阅读本文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再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题目,同样也是我们感知文章内容的最佳焦点,正是这来自于母亲和父亲截然不同的两种矛盾的评价,让我对生活有了不同的感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二、“画龙点睛”的议论,“直接或间接”的抒情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句子,它虽然只是一句诗,却显示了主席的做法,尽管这做法是在一番痛苦的折磨之后作出的,但它也表明了主席的观点,自己的儿子既然已经牺牲,那就让他和千百万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一样,葬于朝鲜的青山绿水之间吧,这同时也满足了朝鲜人民的要求,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决定是痛苦的,有着一个无比艰辛的感情的折磨过程。你看:“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一番思考,几经磨折,却依然犹豫,是的,谁又能不这样几次三番的折腾呢?正是因了如此,文章才更显真实,主席才让人感到更伟大,这是一个父亲的抉择,这也是一个领袖的决断。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是的,决定了!青山处处,忠魂永存!
对于文章中的抒情和议论是值得我们认真体味,反复咀嚼的,借助于议论和抒情,我们会对文章有更确切的认识,更准确的把握。是我们阅读文章的一个极好的“突破口”。
三、值得注意的关键(中心)句——总领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是一个关键句,借助人物的表现显示人物的情感,这是主席接到电报后的反应,“整整”“只是”“还是”,这一系列的表现,显出主席的情感,是啊,爱子牺牲,任谁也是悲痛难抑,但主席又不可能像一般人那样呼天抢地,只能将巨大的痛苦压在心底,这句子,这表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主席的内心是何等的悲伤!
“秘书又凑近主席……”前面是彭老总“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的电报,秘书说出朝鲜金日成首相的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同时,“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面对两难的选择,毛泽东该如何处置?若是作为一般人,自然要运回国内安葬,毕竟落叶要归根,国人的观念中回归故土是一种不可更改的执念,但毛泽东决不是一般人,虽然他也有一般人的情感,但他的身份在那儿摆着,他想到,不仅仅只有自己的儿子在朝鲜牺牲啊,还有那么多的异国捐躯的志愿军战士,他们一个个也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啊!不能因为自己是主席就搞特殊,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就让自己亲爱的儿子陪伴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一起留在朝鲜的土地上吧,那儿也是一片热土。
但毕竟父子连心,“下意识地踌躇”“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最终,主席还是决定了:就让亲爱的儿子在异国的土地上安息吧!那“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也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为作为志愿军战士一员的岸英的悲壮,为作为共和国领袖的毛泽东的崇敬,我们怎能不悲痛?又如何不感动?
中心句和关键句并不矛盾,中心句一定是关键句,但有些关键句往往不是中心句,中心句可以从题目去找:如《手术台就是阵地》题目就是中心句;有的文章的总起句(开头),揭示了全文内容,就是中心句;结尾总结全文,往往点明中心;文中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用以强化某一个意思,或突出某一种情感,往往也是中心句,更不用说那些深刻隽永发人深省的句子或是透露文章中心的议论了。
阅读一篇文章,关键要把握“突破口”,“突破口”选准确了,就可以由此深入,如抽茧剥笋般快速把握文章内容,寻找到文章的主旨,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当然,要想准确迅速地找到“突破口”,必然要经历过一个由慢到快、由“老虎吃天”到“庖丁解牛”的过程,但只要你能够时时注意寻找突破,不断总结经验,就一定可以到达“生巧”的境界,“游刃有余”的时刻当然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让我们选好阅读的“突破口”读起来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