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 小学信息技术“活力课堂”探索
2021-05-10徐建芳
徐建芳
如今,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笔者所在区域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主张通过“活泼生长、引人入胜”的“活力课堂”探寻“活教活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此来培植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把握未来的关键能力。“活力课堂”理念为“设境、解问、活思、灵创”,倡导通过“境—问—思—创”的模式开展课堂教学。
● 设境,营造活力气氛
设境,即创设情境,传统意义上的创设情境只是作为新课的导入,但作为生成和显现知识的情境,应贯穿于一节课或整个章节乃至更长的学习周期。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与小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结合起来,秉承“从生活中来,以生活为原型,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创设生动、趣味的项目式主题情境。在项目式主题情境中,学生面对并研究一个真实、有趣的问题或挑战,参与、体验知识的产生或运用过程,进而快乐地理解知识、发现问题乃至创造知识。这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兴趣点,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活力课堂”中的创设项目式主题情境,是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营造活力气氛。创设的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新生事物、生活热点,也可以是观念情怀、模拟活动。结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三年级可创设微项目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主题,如创作一幅画,输入一篇作文等;四年级可围绕一个章节内容来创设项目,如利用WPS文字制作海报、贺卡、小报等,利用WPS演示制作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自己家乡的演示文稿,也可整合部分内容形成微项目,如写请假条等;五年级可尝试一节课完成一个程序作品。
● 解问,激发活力思考
设境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问则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主题项目中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分解问题形成子问题系列,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传授现成的、系统化的知识,学生则是不假思索地记住这些知识,缺少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这样处于浅表层面的学习,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层次:实际发展层次与潜在发展层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借鉴“最近发展区”理论,“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项目问题分解成三个层面:基础问题、提高问题和拓展问题。基础问题是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可以解决,提高问题是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可以解决,拓展问题是通过新知识的迁移运用可以解决。
例如,四年级教材的1~4课教学内容可创设“写请假条”的主题项目,结合学生学情,该项目可以梳理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WPS文字来写请假条。基础问题是你手写的请假条内容有哪些?各部分的位置是如何分布的?提高问题是请假条内容各部分如何利用WPS文字来实现?拓展问题是如何书写申请书或证明?这样的分析解问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以原有的认知图式作为认识新事物的工具。
● 活思,彰显活力思维
活思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巧思活学。在“活力课堂中”,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来回顾旧知,通过同伴交流与合作,探究新知的实际应用,从而解决项目问题。
1.新旧联接
信息技术学科中许多知识间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有利于挖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例如,在四年级“写请假条”微项目中,学生虽然第一次接触WPS文字软件,但在三年级接触过“画图”程序,通过回忆“画图”旧知来引出“WPS文字”新知,在探究中通过横向对比、推理、批判、求证等思维的运用,会加深对不同软件或同一技术新旧知识联系的理解、融会与贯通,在今后类似的技术处理中也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迁移运用。
2.活动串联
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形式上分为外在活动和内在活动,外在活动看学生实际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内在活动是看学生想了什么,在学生思考、回答、观察、观看、探究、交流、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则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将想法、疑问描述出来,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例如,在“写请假条”微项目中,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学科书本的大小,以及页面上文字与纸张边界的距离来了解页面纸张及页边距的概念,并通过寻找相关工具按钮来探究如何进行页面布局;通过观看教师演示来了解文字输入与编辑的方法;通过同伴互助交流来实践请假条内容的输入、文字的设置与对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挫折和挑战,但只有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会在“做”中不断检验自己的想法,并发现是否有效。
● 灵创,实现活力运用
“活力课堂”中的“灵创”需要学生在跨学科知识迁移运用过程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项目问题后,通过回顾与重构来掌握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实现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的活力運用。
1.回顾重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归纳所学内容,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自身知识体系进行建构与完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并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将其迁移和运用到相应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例如,在“写请假条”微项目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展示以下知识点:软件打开的一般方法、“先选中后操作”的操作原则、页面布局中纸张选择和页边距设置、各类工具按钮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回顾文档的编辑过程,重构文档编辑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是指学习者把在一种情境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新情境中的创新实践,也是解决项目分解中的第三层次问题——拓展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训练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最终达到培养高阶思维的目的。例如,在“写请假条”微项目中,学生回顾文档编辑的一般方法后,可尝试写相关申请书、证明,编辑与自身相关的文档,如作文、日记等,切身感受WPS文字编辑在生活中的真实运用。
3.评价交流
在传统的课堂中,总结性评价出现较多,而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相对较少。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诊断、反馈与矫正功能,以此全面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在活力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项目问题解决的过程,如学生对想法与疑问的描述、解决突发问题的方法、同伴的交流互助等。
● 结语
“活力”通常是指旺盛的生命力,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在小学信息技术“活力课堂”中,我们倡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创造实践,通过知识、情境、问题、能力、素养等要素的重叠,构建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