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画图里的计算思维
2021-05-10张勤坚
张勤坚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tczqj@163.com
计算思维刚开始“流行”时,我一直保持着“沉默”。“沉默”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一直无法把握其真正的内涵,并在课堂上加以利用。因此各种场合的“请你来说说”时也就不怎么敢说,因为即便硬着头皮去表达,也只是贩卖概念,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任何想法。
直到有一天,我的同事跟我抱怨,说一段时间内,杂志文章的标题里,几乎都有“计算思维”这个关键词,好像离开了这四个字,就没有好文章了。他还以现行教材为例,说:“难道在画图板上画几笔,在WPS里打几个字,也需要计算思维?!”
我颇以为然:确实啊,以前在教学“画图”这个单元时,可从未思考如何渗透“计算思维”的问题。若是一定要把“画图”和“计算思维”硬扭在一起,会不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并思考至今。
从广义上说,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计算思维”的存在。没了“计算”,无论是逻辑还是效率,可能都会一团糟。因此,我坚信艺术创作中也一定会有计算思维,并努力在教学中使其相互关联。
数字绘画里的计算思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绘画基础一般的孩子能迅速体验到“数字绘画”非同一般的神奇魔力,也只有让那些在美术课上从未有过获得感的孩子体验到数字化艺术创作的成就感,才能充分彰显“数字绘画”的优越性。因此,我会在“画图”教学中尽量弱化美术基本功的唯一重要性,更多强调美术“小白”也能利用数字技术成为“艺术大师”的可能性,并在這种利用技术来完美艺术的同时,渗透计算思维和编程意识。
那么,到底怎样的设计,可以提升数字艺术水准,并融入“人见人爱”的计算思维和编程意识呢?
尝试一,我把画图里的“填充颜色”设计成“涂色游戏”——和高年级学生玩的涂色游戏,是从“四色猜想”引入的,我让那些对画图已经不屑一顾的孩子们体验了一把史上最“烧脑”的填充颜色(也是编程中关于色彩变化的铺垫)。和三年级孩子玩涂色游戏,我给了他们一张方格纸,让他们自己设计各种有趣的图案(这个很艺术),同时,又引导他们用“密码”把自己所设计的图案盲传给同桌,编程的意识就在这样的不经意之间悄然渗透。
尝试二,我和孩子们就图画里的“设置为桌面背景”玩了整整一节课——当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有了自己的第一幅绘画作品后,我告诉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画作设置为桌面。填充、平铺、居中三种形式看似简单,但若是想得更深入一些,我们会发现,仅就改变一下画幅的大小(小于屏幕分辨率),平铺里便蕴藏着诸多需要计算和思维的问题。
尝试三,我们发现,通过“复制与粘贴”能让自己的作品更有设计感——孩子们的“画作”不管有多糟糕,只要有意识地选取其中一小部分,通过复制、翻转和拼接,就会形成有规律的对称图形(二方连续纹样),孩子们在一次次复制和粘贴中充分体验艺术上的“对称之美”,并在改造自己作品的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个个需要计算、需要思考、需要尝试和修正的具有思维含量的实践操作。
最近一直在死磕“画图”,并在如何设计上产生了无数个“胡思乱想”,希望通过对“画图”教学设计的种种设想,可以在“艺术”“创造”“思维”三个维度做一些有益探索,并以此为例,在传统教材内容的教学改进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