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度分析文献述评
2021-05-10
一、前言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工作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共同的特点——专业性,同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职业性。职业性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还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价值所在。
在当今社会全面转型升级、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办学实体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对当地感情最为深厚、最有贡献力的经济建设生力军。
一方面,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布局,不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对吸引并留住人才、发展地方经济、摆脱地方落后状态也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也能对高职教育的提质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地方经济快速、高质量的发展,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和岗位的同时,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崭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对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要求等。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可实现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和价值,也可促使其发挥各种社会功能,形成良好的办学机制,推动高职教育整体健康、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因此,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仅具有必然性,更具有必要性。当前,山西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承载着为地方输送人才、科研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如何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对于当前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山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文献梳理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存在的问题
冯早红(2016)在其《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功能探析——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文中对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1)办学定位不准确;(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3)把握市场动态的敏感程度较低,人才培养缺少针对性;(4)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率低,整体研究内容与地方经济发展贴合度不高,整体质量有待大幅度提升;(5)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较差。
张力(2017)在其《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问题研究——以秦皇岛地区高校为例》一文中,对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进行了综合分析。他发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发生了矛盾:(1)高校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程度不足;(2)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地方经济发展吻合度不高,指导与服务效果不明显;(3)产学研融合不够紧密,高校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王爱社等(2017)在其《论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了目前高职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1)国家与地方政策缺失;(2)专业设置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校企合作建设不足;(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谢雅君(2018)在其《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一文中将目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为社会和高职院校两个层面。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传统观念和思想与现实市场需求相背离;(2)政府职能存在缺失;(3)行业、企业动力不足。高职院校自身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深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2)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3)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社会的针对性不强;(4)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其自身服务地方产业高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较低;(5)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式较为单一,未发挥其人才与智力优势。
朱会东(2019)在其《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一文中认为,当前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有:(1)学科专业建设有待调整和提高;(2)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和能力依然不足;(4)教师队伍科研能力有待继续加强;(5)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课题服务行业、企业作用不明显;(6)利用高校自身专业优势与学科特色开展对外服务能力急需加强;(7)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8)学生在创新创业、高效就业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
王建光(2020)在其《服务地方经济目标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考》一文中认为,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人才培养的定位偏差;(2)机械模仿学习发达地区院校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因地制宜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3)校企合作存在巨大的天然隔阂,职业赖以生存的“本地”土壤严重板结化、贫瘠化,办学发展能力成长受到限制。
(二)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冯早红(2016)在其《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功能探析——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文中总结了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1)以市场为导向,找准办学定位,科学设置专业;(2)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3)加强校企合作,研究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市场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4)构建职教立体新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地方人力资源开发;(5)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出成果。
张力(2017)在其《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问题研究——以秦皇岛地区高校为例》一文中,以提升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制定了新型策略:(1)实现高校与地方优势相对接;(2)实现高校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接;(3)以区域创新和区域发展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王丽娜(2017)在其《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一文中剖析了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1)明确办学理念,强化服务意识;(2)对接地方产业,打造特色专业;(3)改革人才培养,输送实用型人才。
王爱社等(2017)在其《论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文中分析了如何实现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2)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3)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企业订单培养;(4)建立职业培训基地,探索产学研合作。
谢雅君(2018)在其《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一文中提出了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1)加强引导,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2)地方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履行统筹协调责任;(3)提高企业参与度,深化校企(行)协同育人,推进教学与生产高度融合;(4)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5)高职院校应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推进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6)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地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7)拓宽渠道,提升为地方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张承峰等(2019)在其《地方经济发展视域下适用性高职技术人才培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一文中对如何用更好的方法培养适用型高职人才进行了分析研究:(1)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2)完善课程安排,让时间得到充分利用;(3)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4)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适用型高职人才;(5)加强设备和教师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朱会东(2019)在其《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一文中对提升学校服务能力提出了对策:(1)设置学科专业满足产业需求;(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岗位需求;(3)培养教师真正具备双师型能力;(4)提高教师队伍科研能力;(5)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企业需求;(6)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对外服务;(7)开展校企合作,包括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施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加强校企项目合作研发;(8)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三、文献研究结论
目前,学界对于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描述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效果;二是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工作与校企合作;三是探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如何对接地方产业布局,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研究都从各自角度出发,分析梳理了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智力与技术支撑、科研服务等方面,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又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创造了大量实践探索的机会和平台。两者可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