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 DD、FIB、TF-PCA 水平的影响
2021-05-10李龙琴
袁 江 李龙琴 明 蔺
(泸州市叙永县人民医院,四川泸州646400)
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眩晕、休克等症状[1]。脑梗死是一种因脑供血不足诱发的局限性软化、缺血性坏死症状,因此该病具有极高的病残率与死亡率。临床现今主要采用静脉溶栓方案达到治疗患者疾病的目的,挽救患者的缺血半暗带,促使人体各项功能尽快恢复。但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临床发现,在确诊脑梗死后不仅要积极采用有效静脉溶栓药物进行溶栓治疗,还需积极联合其他药物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2],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 年 7 月至 2020 年 10 月,本院收治 100 例脑梗死患者,并按照双色球分组法将100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 例。观察组有30 例男、20 例女,年龄 51-78 岁,平均(64.76±6.75)岁,发病-入院时间 1.2-5.6h,平均(3.40±1.87)h,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患者分别有 27 例、18 例、10 例。对照组有 28 例男、22 例女,年龄 50-78 岁,平均(64.45±6.86)岁,发病-入院时间 1.3-5.6h,平均(3.46±1.92)h,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患者分别有25 例、17例、8 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纳入标准:患者均满足临床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患者疾病均经头颅CT 确诊;患者均了解本次研究目的,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对所用药物过敏患者;存在精神疾患或是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存在大型免疫性功能障碍患者;存在血液性疾病患者。
1.2 方 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辅助患者完成头颅CT 检查,并进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预防脑水肿、营养神经供给、维持血压稳定、抗感染治疗等。
对照组联合阿替普酶(生产企业: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 , 批 准 文 号 :520160054、S20160055,规格:50mg/瓶) 治疗,以0.9mg/kg 给药,10%阿替普酶+10mL 浓度0.9%的氯化钠溶液(生产企业: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304,规格:50mL/瓶),在 10s 内静脉推注;90%阿替普酶与100mL 浓度0.9%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后,在1h 内完成静脉滴注,患者连续用药7d-14d。
观察组联合依达拉奉(生产企业: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495,规格:30mg/支)、阿替普酶治疗,阿替普酶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依达拉奉一天用药 2 次,30mg 依达拉奉与100mL 浓度0.9%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后静脉滴注,患者连续用药7d-14d。
1.3 观察指标
(1)两组药物治疗有效率,疗效评定标准[4]如下,结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
(2)NIHSS 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5]在患者治疗前、治疗7d、治疗14d 后进行评估,总分45 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严重。
(3)治疗前后的 DD(D-二聚体)、FIB(纤维蛋白原)、TF-PCA(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NIHSS 评分、DD、FIB、TF-PCA 水平采用t检验,药物治疗有效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药物治疗有效率98.0%大于对照组78.0%,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NIHSS 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 7d、治疗 14d 后的 NIHSS 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7d、治疗14d 后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D、FIB、TF-PCA 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DD、FIB、TF-PCA 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 DD、FIB、TF-PCA 水平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DD、FIB、TF-PCA 水平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3 讨 论
脑梗死发生后,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造成神经功能缺损。静脉溶栓是临床公认的脑梗死有效治疗方案,及时选择有效的静脉溶栓药物静脉给药,药物可迅速到达病灶,发挥溶栓作用,促使梗死区域再灌注,恢复脑部血流运行状态,逆转患者神经功能,控制患者的脑梗死病情。但是,脑梗死发生后,脑组织还会在缺氧缺血过程中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对患者的脑神经元造成损伤。所以,临床治疗脑梗死时,不仅需要迅速恢复患者的脑血流再灌注,还需积极拮抗氧自由基,不断增强患者的脑保护作用[6]。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50 50治疗前11.43±3.09 11.57±3.14 0.287 0.56治疗7d 5.81±2.32 7.80±2.45 12.113 0.01治疗14d 3.02±1.47 5.87±2.17 17.365 0.01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D、FIB、TF-PCA 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D、FIB、TF-PCA 水平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50 50治疗前2.92±0.38 2.90±0.40 0.376 0.45治疗后0.80±0.32 1.19±0.40 8.765 0.01治疗前3.69±0.57 3.72±0.59 0.763 0.54治疗后2.32±0.48 2.87±0.51 9.776 0.01治疗前60.22±25.43 60.43±25.61 0.877 0.54治疗后40.12±20.18 52.31±23.23 13.298 0.01 DD(g/L) FIB(g/L) TF-PCA(Δs)
阿替普酶属于基因重组溶栓药物,可通过强大的纤溶酶原亲和作用,与纤维蛋白进行有效结合,激活人体纤溶酶原,并将其转化为纤溶酶,促使血栓迅速溶解,促使脑部血管迅速疏通,恢复脑部血流再灌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阿替普酶的纤溶酶转化作用明显高于激活循环血液中的纤溶酶原作用,可发挥更强大的溶栓作用。再者,阿替普酶还具有轻微溶血功效,可有效预防系统纤维溶解状态出现,可有效改善人体凝血系统功能,可预防出血症状的发生。依达拉奉是一种较好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较强的亲脂性,且药物分子链比较小,可迅速结合通过人体血脑屏障,可有效提高人体脑组织中的药物含量,可充分发挥氧自由基的对抗作用,可达到理想的拮抗脂质过氧化功效。
DD 属于交联纤维蛋白特异且稳定的降解产物,也是纤溶亢进与高凝分子标志物之一,可辅助临床早期诊断血栓相关性疾病。而人体DD 水平,可提醒临床人体存在血栓形成倾向或是血液高凝状态。FIB 是凝血功能指标之一,可反映人体凝血功能状态,若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是有血栓形成,FIB的水平则会显著升高。人体组织因子表达增加会诱发血栓前状态、血液流变性异常与血管内膜损伤,继而可导致 TF-PCA 增强[8]。所以,DD、FIB、TF-PCA 这三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人体血栓形成或血液高凝,可指导临床治疗疾病。而阿替普酶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可有效激活人体纤溶酶原,促使其转变为纤溶酶,可迅速溶解人体血栓,发挥理想的抗血栓效果;还可有效降低人体血液粘稠度,增加患者的脑血流量,预防患者的缺血梗死区域出现不可逆损伤。所以,本研究观察组患者联合用药后,DD、FIB、TFPCA 水平均有显著下降。
由上可知,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阿替普酶与依达拉奉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DD、FIB、TF-PCA 水平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