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对血压、血气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
2021-05-10戴宏武叶开颂陈东东
戴宏武 叶开颂 陈东东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福建福安355000;2、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630)
急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又将其称之为急性心力衰竭,是因左心功能突然处于异常状态以后心肌收缩能力降低以及出现心脏负荷加重的情况,导致患者心脏排血量处于骤降状态的疾病类型。患者病发以后周围循环的阻力明显增加,导致肺循环充血,然后引发急性肺淤血、肺水肿以及心源性休克等相关症状。急性心力衰竭属于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在发病以后常常伴随呼吸衰竭等相关并发症,对于患者生命安全具有直接影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抢救中大多采取扩充血管、供氧以及利尿等措施。机械通气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抢救效果并不理想[1]。近年来,随着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措施的应用和推广,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期间取得效果较为理想,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方式,在改善左心室心功能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本文展开对照研究,分析评估将无创正压通气应用于治疗急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价值,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 月至2020 年8 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及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共计56 例,选用方便抽样法将纳选对象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 例,评估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照组中男性:女性=17:11 例,平均年龄为(62.58±4.36)岁;于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女性=18:10 例,平均年龄为(62.77±4.45)岁。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所得结果为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依据症状、体征,以及BNP、胸片等检查,确诊急性左心衰;与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发病紧急。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肺部感染性疾病者;存在呼吸道受损以及无力排痰者;伴随发生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患有精神疾病,认知、沟通能力障碍者。
1.2 方 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采取常规对症治疗,采取低流量吸氧、利尿、强心以及扩张血管和解痉平喘等相关治疗措施,确保患者内环境维持至稳定状态,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合并感染者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措施。
观察组患者以常规对症治疗措施为基础,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措施,借助于多功能辅助压力控制通气装置(飞利浦伟康V200 呼吸机)进行治疗,选择S/T 模式展开无创通气治疗,将初始吸气压力控制于7-9cm H2O,呼吸频率调整为12-18 次/min,氧流量调整为5-8L/min,以患者耐受程度为依据将吸气压力逐步增加到24cm H2O,呼气压力维持范围于3-5cm H2O,通气频率调整为每次2-5h,每位患者每天通气1-2 次为宜,在患者呼吸困难改善后停止通气治疗,对于在治疗期间无法脱离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可以延长治疗时间[2]。
两组患者均治疗1 周后评估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患者心率(HR)、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数值。
评估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评估内容包含心搏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Pmax)、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
统计两组患者胃胀气、排痰障碍、恶心呕吐、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心力衰竭发生原因等一般资料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s)
组别对照组(n=28)观察组(n=28)t/χ2 值P 值男17 18女11 10年龄(岁)62.58±4.36 62.77±4.45 0.161 0.872肺水肿12 11合并症呼吸衰竭9 9呼吸道感染7 8 0.110 0.946血压急剧升高14 12 8 9 0.290 0.865急性容量超负荷6 7性别0.076 0.783心衰发生原因急性心脏疾病及原发性心脏病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评估结果对比
采取治疗措施以后,观察组患者血气指标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对比(±s)
组别对照组(n=28)观察组(n=28)t 值P 值HR(次/min)89.45±4.45 86.78±4.75 2.171 0.034 DBP(mmHg)91.65±5.79 86.71±5.85 3.176 0.003 MAP(mmHg)93.36±6.44 87.43±6.48 3.435 0.001 PaO2(mmHg)83.69±8.24 91.77±8.35 3.645 0.001 PaCO2(mmHg)38.68±4.64 31.67±4.15 5.959<0.001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
采取治疗措施以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指标各数值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对照组(n=28)观察组(n=28)t 值P 值SV(mL/次)47.45±5.45 62.78±5.75 11.157<0.001 LVEF(%)52.65±6.35 58.71±6.89 3.422 0.001 dPmax(%)746.36±5.44 723.65±6.15 14.636<0.001 LVESV(mL)52.72±5.96 47.68±6.45 3.037 0.004 LVEDV(mL)119.68±8.68 113.77±9.87 2.379 0.021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4.29%(4/28),其中胃胀气、排痰障碍、恶心呕吐、低血压各1 例,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0.71%(3/28),胃胀气、恶心呕吐、低血压各1 例(χ2=0.1633,P>0.05)。
3 讨 论
心力衰竭可根据患者病变位置划分为左心衰、右心衰以及全心衰,依照病情发展速度又将其划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其中急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以左心急性衰竭为主。急性心力衰竭是因心脏排血量急骤降低所引起的相关临床症状,导致患者左心室压力处于升高状态,肺部毛细血管楔形升高,出现呼吸频率以及血流并不一致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低氧血症的发生概率。因低氧血症会出现肺部顺应性下降,增加气道受阻程度,还会造成呼吸阻力增加,导致其心脏负荷增加。如果患者长期处于缺血状态,还会增加呼气力度,胸腔压力降低,形成恶性循环,引起心功能、肺功能损伤。目前临床在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时主要采取维持呼吸、缓解心力衰竭相关临床症状、维持血氧饱和度等措施,但是在患者急救中最为重要的是改善缺氧状态[3]。
此次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气指标,观察组各数值均具有明显优势,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没有显著差异,分析原因如下:机械通气属于临床实践中改善呼吸状态的辅助措施,属于辅助呼吸的装置之一,因急性心力衰竭抢救期间主要采取有创通气治疗,包含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等治疗措施,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高,对于患者机体造成损害,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腹胀以及呼吸抑制等,对于治疗效果影响严重[4]。以常规治疗措施为基础,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肺功能以及心功能指标具有确切效果,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潴留。在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期间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措施在患者整体呼吸周期中提供正压支持,吸气相对在气道内正压可以有效规避小气道陷闭,可以增加功能残气量,对改善患者氧合具有确切效果。采取通气治疗以后对于强化气道内压力具有确切效果,避免出现肺泡萎陷,具有舒张萎缩肺泡的作用,对患者肺部顺应性具有提高作用,对改善患者肺部通气以及换气功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患者存在的低氧血症具有纠正作用,针对患者存在的呼吸性酸中毒可以有效缓解,能够减少回心血量,对于左心室负荷具有降低作用,对于患者存在的肺部淤血具有缓解作用。此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机体含氧量,对促进抗心力衰竭药物的药效充分发挥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进一步增加心肌组织的供血、供氧量,改善心肌组织存在的缺血以及缺氧症状,可进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5]。
综上所述,于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期间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措施对提升治疗效果具有确切效果,对于患者呼吸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心功能指标尽早恢复正常,促使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气指标稳定于正常范围内,对改善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具有积极意义,在增加耗氧量的同时可以改善心功能,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