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基本功
2021-05-10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吴 琼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 潘 卫
朗读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感悟语言、传递情感、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低年级是朗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朗读的教学目标从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到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现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特点。教师要依托教材,有坡度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基本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掌握规律读字词
1.读准字音。读好字是读好词、句、段、篇的基础,是朗读文章最基本的功夫。读好字,一要发音正确,声母、韵母和声调读得正确,二要读得清晰响亮。教师要认真教好汉语拼音,使学生利用拼音这个识字、正音的工具,规范发音,力求咬字清晰,吐字准确。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规律的,教师要善于总结,注意当地方言在声、韵、调方面与普通话的差异,经常示范,纠正学生的发音。
2.词语连读。低年级学生在朗读课文尤其是齐读的时候,容易拖音,原因在于他们把词语拆开,当成一个一个的字来读,再加上为了整齐,就拖成了一个刻板的调子。教师可以把词语拆开,让学生说说意思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只有以词为单位,把词素连起来读,才能清楚地表达思想感情。指导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连贯的手势指导学生“词语连读”,在学生脑海里强化以词语为单位的概念。这样坚持训练,学生读词语的时候就会流畅、上口。
3.词语变调。词语变调是朗读教学的难点。由于低年级教材选文特点,课文中常常会出现词语变调,其中最普遍的变调规则就是上声(第三声)的变调,在一组两个第三声的合音节中,要把前一个音节变为第二声。此外还有“一”的变调、“不”的变调、“啊”的变调、叠词变调、“儿”话音、轻声等。学生把握好各种词语的变调,朗读时就会比较顺口,别人听着也舒服。以《秋天》一课为例,“一”的变调是语文要素之一,教学时教师不必讲解“一”的变调知识,可以通过激励手段,点燃学生朗读热情,在学生充分朗读记忆的基础上,悟得规律,举一反三。
4.读好关键词。朗读的基础应该是理解,从对整篇文章基调的把握到对一句话、一个词的准确理解,都需要读者细细揣摩、了然于心,才能发之于声。学生在朗读时,如果能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到位,浸入到具体的语境中,那么读好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自然水到渠成。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项链》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就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描写大海、沙滩、浪花特点的词语,再通过看图片、做动作、听声音、说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又宽又远”“又长又软”“雪白雪白”“哗哗地”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把词语放到句子里读好整段话。
二、习得技巧读句子
1.正确处理重音。重音是指对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加以强调的技巧。统编版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相关要求是在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由于表达目的的不同,强调重音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它所揭示的含义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例如,《咏柳》这首诗的前两句,如果要表现柳树的翠绿,就应该重读“碧玉”,想要表现柳树的高大则要重读“一树高”。教师可以通过正面评价,肯定学生对于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的不同理解,培养学生朗读的个性。
2.合理安排停顿。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由于学生识字量有限,驾驭语言的能力不高,常常会出现把句子读破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加引导的话,学生就会按照停顿符号机械地朗读,又会出现顿读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词句意思、正确分析句子结构的基础上朗读句子,在该停的地方停,改连的地方连,学生就能将句子读得流利、通顺。一位教师在指导朗读《雪孩子》一课中,“雪孩子看见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冒出黑烟,蹿出火星。”这一长句子时,先去掉了“从小白兔家的窗户里”表示状语的部分,只保留了主干让学生朗读,再补全句子再次朗读,这样巧妙的设计,不仅使朗读指导有了坡度,而且给学生留下了对句子结构的感性认识,一举两得。
3.运用恰当语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的评价:“评价学生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说话的时候,使用恰当的语气,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朗读的时候,不同的句子类型,用恰当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情感态度,也同样会给人一种熨帖妥当的感觉。例如,《比尾巴》课后练习“照样子做问答游戏”,教师在指导练习的时候要提醒学生疑问句的句尾上扬,读出问的语气,陈述句的句尾音高下落,字音收住。《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向小鱼阿姨、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时说的话可以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语气有不同的效果。运用恰当的语气朗读的过程,也是语感训练的过程。
三、浸入语境读课文
1.角色体验。低年级课文中寓言、童话的篇幅较多,文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而低年级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代入角色,教师要抓住这种特性,顺势引导学生感受角色的年龄、身份、性格等特点,指导学生朗读。例如,《狐狸分奶酪》中傻乎乎的狗熊,它的话适合用瓮声瓮气的声音来表现;《寒号鸟》中勤劳的寒号鸟,适合用谆谆告诫的语气;《坐井观天》中的青蛙,应用自以为是的语气。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动物角色在不同的课文中说话的语气是不同的。例如,在《动物王国开大会》中老虎是发号施令的百兽之王,到了《狐假虎威》中就成了糊里糊涂上当受骗的笨老虎。总之,角色体验要建立在了解角色形象,把握角色性格的基础之上。
2.环境感受。课文角色所处的场合、人数、距离等不同,朗读时的音调音量也不同。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中,狗熊作为通知人,向动物王国的百姓播报通知的时候,声音就要高一些,拉得长一些,还可以借助道具小喇叭,把学生代入广播的情境。《要下雨了》一课中,燕子飞在小白兔的头顶上,小鱼游在小白兔前面的水面上,一群蚂蚁在小白兔脚下的小路边,在分角色朗读的时候,小白兔说话时身体的角度、音量的高低就要根据环境的不同而调整。
3.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就是让课文描绘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画面,引发情感,再以情带声,朗读表现。例如,《村居》这首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春天乡村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的美景,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把学生带进美丽的春景中。指导朗读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把“草长莺飞、拂堤杨柳”读得慢一些、重一些,让学生仿佛能够看到这美丽画面,重读“醉”字,再逐渐减轻“春烟”的音量,表现出诗人陶醉的心情。
4.意在言外。有些课文中的语句话里有话,只有深入理解,才能悟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如,《狐狸分奶酪》中的狐狸第一次给熊哥俩儿分奶酪时的明知故问、表里不一是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不太容易体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狐狸真的不知道小哥俩在吵什么吗?”“狐狸的笑是礼貌的笑吗?”引发学生理解狐狸的真实想法,在学生揣摩了狐狸的心理之后,让他们选择合适的表情贴在狐狸头饰上,分角色朗读表演,就可以读出真实的情境感。
读好字词是朗读训练的基础,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应该严格、细致、耐心、反复训练学生。学生在理解句、段、篇的内容,理清结构,体会情感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就可以在一、二年级练好朗读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