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涯适应力理论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研究
2021-05-08张萌
张萌
[摘 要]本文基于赵小云的6C理论,设计高职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并将其作为测评工具对536名高职学生开展问卷调研,评估高职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分析学校培养对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尤其是专业教学、工程实践、心理教育及就业教育显著影响学生生涯适应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学生 生涯适应力 培养质量
引 言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作和职业生涯的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种转变。而生涯辅导中的人职匹配理论作为一种机械静态人格观,忽视了人的可塑性和职业选择的变通性,在快速变化的今天,其局限性更加明显。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以促使他们在充满变化和困难的生涯道路上更好地发展是当前生涯教育的热点和重点。笔者通过梳理有关研究文献发现,有关生涯适应力的研究较少关注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并且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辅导起步较晚,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全面、持续的教育体系,指导方法单一,课程讲授缺乏可供实践的体验性教学,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涯辅导亟须加强和改进,并形成系统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高职学生生涯适应力理论建构
1.研究理论
Savickas根据个体生涯适应力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更为完善的建构模式,即4C模式,包括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要素。
赵小云在Savickas4C理论建构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学生的特点新增生涯调适和生涯人际两个维度,其中生涯人际这一维度很好地反映了我国的实际情况,而生涯调适维度意味个体生涯中的自我调整,这一理论的提出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学者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本文以赵小云的6C理论作为研究基础。
2.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了陕西某高职院校6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565份,其中最终有效问卷534份,回收率为89%,无效的问卷数据不纳入分析。问卷调查中,男性占84.52%,女性占15.48%;大一占30.95%,大二占47.02%,大三占7.14%,已毕业占14.89%;城市生源占17.26%,农村生源占82.74%;有兼职经历占75.69%,没有兼职经历占24.31%;担任班干部占49.4%,没有担任班干部占50.6%。
3.测评工具
本次测评采用经过修订后的高职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该问卷包括6个维度,25个题项,采用Liker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为1~5分,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3,KMO=0.930,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p<0.001,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调研高职学生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包括学校的文化建设、品德教育、专业教学、工程实践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7个培养环节质量的评价。采用Liker5点计分,从“极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记为1~5分,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7,KMO=0.896,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p<0.001,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4.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200名学生进行预测评,利用项目分析逐题分析优劣,将单维性较差的题项进行修订,最终形成的正式测评问卷包含6个维度、25个题项。正式进行测试和数据收集,对抽取的学生进行由专业人员指导的集体测评,运用SPSS和AMOS对测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高职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
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处理,可以得出高职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总分和各因子的得分。其中生涯适应力总平均分3.79分,居中等偏上程度。接下来对数据进一步分析,生涯适应力低的学生(总均分小于临界值3)共计61人,占总人数的11.4%,而生涯适应力高的学生(总均分高于4)共计84人,仅占总人数的15.7%,有72.9%的学生居于中等程度。
另外,从维度上看,高职学生生涯人际得分最高3.92分,生涯调适与生涯自信次之,均为3.85,再次为生涯好奇3.81,生涯关注3.75,生涯控制得分最低3.55,可以看出高職学生生涯适应力各维度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性。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高职学生生涯适应力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
(1)性别方面只有生涯调适和生涯好奇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四个维度差异均不显著。
(2)年级方面总体上并无显著差异,只有生涯关注和生涯控制有明显的差异,根据LSD事后检验可知,大一生涯控制水平最高,已毕业其次,大二最低,呈现出曲线型的发展趋势。大一生涯关注水平最高,大二其次,已毕业最低。
(3)生源地方面总体上并无显著差异,仅生涯自信有显著差异,生源地在城市的学生,其生涯自信水平均大于生源地在农村的学生。从得分来看,生涯好奇、生涯自信两个维度中,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而在生涯控制、生涯调适、生涯关注、生涯人际四个维度上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可以看出,不同生源地的高职学生在生涯适应力的发展上各有优势和劣势。
(4)兼职经历方面与生涯适应力显著相关,与生涯调适和生涯关注差异不显著。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水平较好。
(5)班干部方面生涯调适、生涯人际及生涯自信三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他三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从各维度的得分来看,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生涯适应力优于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
2.高职院校培养质量评估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得出高职学生对学校培养质量的评估情况,得分的主要情况是:品德教育得分最高,为3.89分;其次是文化建设和工程实践,为3.86分;再次是专业教学3.75分、就业教育3.73分,创新教育3.56分;心理教育得分最低,为3.46分。
3.相关性分析
研究高职学生生涯适应力与学校培养质量的相关性时,由于是否有兼职经历对生涯适应力和学校培养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从三个变量总分的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学校培养质量显著影响高职学生生涯适应力。
4.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职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本文将生涯适应力作为被解释变量,学校培养质量各维度作为解释变量,是否有兼职经历作为控制变量,逐步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学校培养质量中有四个因子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可以进入回归方程,见表1。这四个预测变量解释了生涯适应力85.1%的变异量,预测变量的Bata均为正值,说明这四个因子对生涯适应力均为正向影响,可以得出标准化回归方程如下:
生涯适应力总分=0.401+0.207*专业教学+0.252*工程实践+0.121*心理教育+0.083*就业教育
建立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尤其是专业教学、工程实践、心理教育及就业教育显著影响学生生涯适应的发展,因此高校若想要帮助学生成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并获得较高水平的适应能力,需要将生涯适应力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中,创建以“生涯发展”为核心的学习环境。一是在專业建设上应充分考虑其与社会现实是否相差太大,考虑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其未来生涯发展是否有关联。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需要考虑到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否胜任将来要从事的职业,除训练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和操作技巧外,还要为学生提供挑战性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上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评估能力。三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专题讨论、小组学习、问题辩论、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还要注意开设适应市场需求或岗位需要的特色课程,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来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基于生涯适应力理论,建立以生涯辅导课程为核心、以集体辅导为主要方式、以个体咨询为补充、以社会实践为延伸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应具有理念现代化,服务专业化、多元化和个人化的特点。专业化指培养一批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服务技能的生涯服务人员。多元化指生涯服务的内容是多方面、全方位、全过程的,比如为学生提供生涯咨询与辅导,提供与生涯相关的测验并分析解释测验结果,为学生提供有关升学与就业信息,能够协助学生发展适应性的生涯因应技巧等服务项目。个体化则重视学生的特质差异性,增加生涯服务措施的针对性与适切性。
参考文献:
[1]赵小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胡晓红,王艳,常占仁.基于生涯适应力提升的大学生生涯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9(10):72-75.
[3]吴洁清,董勇燕,熊俊梅,曹钰.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5):547-556.
[4]张建卫,周愉凡,李海红,宣星宇.国防科技行业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职场回溯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41-47.
[5]赵小云,薛桂英.高校生涯辅导的新方向——生涯适应力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2(10):111-114.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