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EA(豌豆)模式”下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21-05-08藏晓辉白程铭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勤工助学资助育人豌豆

藏晓辉 白程铭

[摘  要]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帮助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性。本文所提出的“PEA(豌豆)”勤工助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经济扶困”和“资助育人”双功能,使单独的“助困”向“育人”转变,同时搭建了多样化的勤工助学平台(包括经济实体平台及能力提升平台),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推动了资助育人工作的转型,形成了“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勤工助学  “PEA(豌豆)”勤工助学模式  资助育人

扶人先扶志,育人先育心。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规定,勤工助学必须始终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这充分表明勤工助学活动不仅要在经济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还要对相关人员和资金进行规范管理,以保障勤工助学活动能健康、有序和持续开展,同时要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的精神,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也就是说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已经从简单的扶贫助困向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展,如何将勤工助学从“输血模式”逐步转向“造血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使命。

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现状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指的是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专业知识获取合法报酬用于改善自身经济。通过这些实践锻炼,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发展。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不仅是学生资助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是实现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勤工助学工作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申请,这样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激励效果会更明显,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其就业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仍然存在体系不够健全、模式比较单一、多为“劳务型”人才输出型的服务岗位、育人主体作用发挥有限等问题。

1.勤工助学岗位类型单一,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高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比较单一,传统的勤工助学岗位多为“劳务型”,与学生专业结合不紧密,勤工助学岗位还存在着缺少岗前技能培训,岗位技术含量低且零散,极少有岗位的设置是与学生专业相挂钩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勤工助学内容陈旧,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追求“机会公平”向追求“质量提升”方面转变。但是育人工作的实施操作难度较大,很多高校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将大量精力放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上,忽略了勤工助学平台的育人功能。

3.勤工助学经费有限,亟须加强“造血”功能

大多数勤工助学工作过度依赖学校经费,这就会存在经费有限的问题。勤工助学还缺乏协同育人机制,资助体系不够健全,岗位设置少,酬劳较低,内容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需求。勤工助学工作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培训、考核等一系列内容,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会导致相关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最终会极大地影响资助育人的效果。

“PEA(豌豆)”勤工助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在过程中忽视育人功能的问题,尤其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较大,资助工作缺失发展性引导,缺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

本文以“助学为了育人”为指导理念,积极探索构建普惠性、助困性、奖励性和补偿性有机结合的勤工助学模式,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提出了“PEA(豌豆)”勤工助学模式,希望能更好地解决助困与育人相融合的问题。“PEA(豌豆)”勤工助学模式能更好地优化资源和做好相应的学生经济帮扶工作,如搭建平台丰富勤工助学内容的输出,加强勤工助学育人文化的建设,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脱贫,切实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逐步构建出一套具有发展性、实效性、全程性的勤工助学新模式。

1.“PEA(豌豆)模式”为勤工助学工作提供了创新理念

“PEA(豌豆)模式”具体提出了发展型勤工助学的对策建议,着眼于培养广大学生的自信、自强和自立精神,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建设、健全精神资助体系等内容,既“扶贫”又“扶志”和“扶智”,实现了由保障型资助向發展型资助的有效过渡。

2.“PEA(豌豆)模式”为勤工助学工作提供了实践平台

“PEA(豌豆)模式”创建了校内经济实体,推动勤工助学工作由“劳务型”向“智力型”的转变,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视野与综合能力。“PEA(豌豆)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思考和定位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建自主经营经济实体,并可以面向全校开展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充分拓展“智力型”勤工助学的内容与实效。

3.“PEA(豌豆)模式”为勤工助学工作提供了体制机制创新

“PEA(豌豆)模式”创新工作体制:对资助理念、模式、内容、形式、载体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资助工作体制,大力拓展资助平台的资金和资助育人的“造血”功能,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体系中的成长效益;“PEA(豌豆)模式”创新队伍建设机制:基于高校资助工作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自身的“造血”与成长成才,同时将经济实体盈利用于对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劳动技能培训上。

“PEA(豌豆)”勤工助学模式实施途径

1.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PEA(豌豆)模式”专业劳动技能培训

“PEA(豌豆)模式”针对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面向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专业劳动技能培训课程,每年开设家教专业技能、计算机维修与维护、市场营销、语言技能、演讲技能、摄影技能、文艺舞蹈技能、手工工艺技能等培训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2.搭建“PEA(豌豆)模式”阳光助学中心经济实体平台

“PEA(豌豆)模式”成立了学生组织——阳光助学中心,成员主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80%以上)。学校投入启动资金,至今已创建阳光文体用品中心、阳光书报亭、阳光茶坊、阳光咖啡馆等6个校内经济实体,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主运营管理,面向全校师生广泛开展薄利经营服务,实施财务独立核算,年盈利一部分纳入“阳光爱心基金”,用于“特别资助金”的发放,专项资助由于突发事件致贫致困并影响正常学业和生活的学生,另一部分用于实体的经营建设,形成盈利资金的良性循环,达到不断“造血”的功能。

3.拓展“PEA(豌豆)模式”社会捐助渠道

“PEA(豌豆)模式”积极拓宽资助渠道与社会资源,建立了社会爱心帮扶长效机制,常态化开放端口,组织校内外爱心捐助活动,负责管理师生及校友的爱心捐赠,多渠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升他们的各项能力。

4.探索“PEA(豌豆)模式”精神资助育人体系

“PEA(豌豆)模式”以健全精神资助体系为目标,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将资助评定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常态化开展以诚信、感恩、励志等为主题的志愿公益活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就业困难问题实施动态关注并进行及时辅导。

“PEA(豌豆)”勤工助学模式的育人成果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学校先后有1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陕西好青年等评比中获奖;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连续8年作为陕西省唯一派出单位为清明公祭黄帝典礼提供志愿服务。学校连续3年获得“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连续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实现了该领域最高荣誉的奖项全揽,更有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升

学校连续两年获得陕西省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一等奖。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型故事改编的心理剧《嘿,该醒了》获得全国优秀奖。学校学困生转化率不断提高,心理困难生比例下降30%,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普遍得到提升。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学校没有一个学生因经济原因辍学,毕业生就业率屡屡再创新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PEA(豌豆)”勤工助学模式培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骨干就业质量明显提高,2020年学校求职大赛决赛中入围共9人,其中6人为阳光助学中心培养的学生干部。

4.“PEA(豌豆)”勤工助学模式便于推广应用

兄弟院校竞相来校考察交流、调研学习,多所省內外知名高校师生来校学习资助育人工作及“PEA(豌豆)模式”经验,获得了同行极高的赞誉和评价。

结  语

“PEA(豌豆)”勤工助学模式在校内达到了协同育人的目的,且育人效果十分明显,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可以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高校更应该积极探索,运用新理念,尝试新途径,不断提高学校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谭逢君.省属理工类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以福州大学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5):59-62.

[2]朱晓东.高校勤工助学现状与改革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

[3]袁琦.美国高校勤工助学的特点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7):131-132.

[4]俞佳超.高校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3):9-13.

[5]苏国斌.山西省高校勤工助学问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6]康岳.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祝玥.优化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

[8]刘严泽.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现状、问题及改革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9]李绥波.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10]沙爱红.以勤工助学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4):100-101+124.

[11]杨晶,刘云广.浅谈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的教育功能[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10):159.

[12]范智勇.关于校内勤工助学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情况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5,34(25):190-191.

[13]壮丹丽.体系构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困境与突围[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24(6):72-76.

[14]左晓飞.大学生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5):47-48.

[15]肖杨,兆宏阳.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6,18(4):60-61.

[16]林玉华.关于高校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培训,2016(6):169-170.

[17]王娟.人力资源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24):243-244.

[18]蔡路,刘运显.试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53-54+62.

[19]徐惠忠,程显毅.高校学生资助提升育人绩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5(1):54-57.

[20]戴海群.对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7):80-82.

[21]孙晓谦.浅析我国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0):11-12.

[22]赵贵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方式创新研究——坚持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8):94-96.

[23]郭振宇,方芳.高等学校资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以“六个结合”推进受资助学生的后期教育管理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5(1):97-99.

[24]胡庭胜,秦聪立,黄建平.创业导向下高校勤工助学市场化的模型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7)93-96.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勤工助学资助育人豌豆
豌豆笑传
基于激励管理机制探究高校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助学的持续发展
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豌豆笑传之拔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来华留学生勤工助学、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