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律文化对构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作用

2021-05-08方媛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法律文化人文素质医学生

方媛

摘   要: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充分调研,了解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由于法律文化缺失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医学生法律文化意识培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法律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卫生法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D9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7.117

一、概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并强调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指出:“我们要坚持建设法治文化和提高法治素质并重,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青年学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群体,医学生是青年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主力军,医学生法治文化素养质的高低,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医学生法律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1. 法律文化的内涵

法律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决定的,以法律制度、法律器物、法律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现象,它反映出一个民族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1]。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受历史、文化、环境影响,中国经历了从“神明审判” 的法律文化到现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演变。

2.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

医学生人文素质是指人道主义、诚实正直、严谨合规等品德修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可以通过人文课程,譬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的学习和实践,润物细无声进行塑造。医学生在校期间人文素质的养成是毕业后成为医者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的基础。

3. 法律文化对构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作用

医学生人文教育培养的是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医学道德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专门的医务工作者职业伦理规范和国际医学准则,比如古希腊时期重要的医学行为规范《希波克拉底誓言》、1948世界医学会颁布的第一个国际性医德文件《日内瓦宣言》、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颁布的《中国医师道德准则》等等。成文法文化把医务工作者道德义务上升为国家法律,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医生的权利和义务,并用国家强制力来约束医者行为,保障行为规范的实现。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就是为了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健康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法律文化中蕴含的人权理念、公平正义为医学生创造和谐医患关系奠定思想的基础。医学生在医疗服务中应秉承以善为本人道主义,尊重生命与病人权利,建立公平正义的医疗秩序。

二、法律文化对构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权理念教育

人权是“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是指普遍的人类权利。人权具有普适性和道义性,其本质是平等、自由、生存、发展。医学领域的人权主要体现为人的生命权、健康权以及在诊疗过程中病患的知情权、隐私权等平等性权利。医务人员的工作宗旨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保障公民的生命权与健康权,并尊重患者的平等性权利。

2.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基础是公平正义思维的培养

公平正义是法律的核心价值,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認为要使事务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公平正义思维在医疗活动中的体现就是平等的对待患者,特别是对老年患者、年幼患者、残疾患者等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尊重;公正地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尽力保证患者享有基本的医疗和护理等平等权利的实现;公正地面对医患纠纷、医疗差错事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医患关系既是信托关系也是契约关系,但由于医疗服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医者在医患关系中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伦理和法律要求医生要尊重患者的自由选择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同时也赋予了医生在特殊情况下的医疗干预权。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要加强人权、公平正义、秩序等法律思维的培养,秉承公平正义的理念做出对患者有益的医疗决定,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

3.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是秩序意识的形成

秩序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稳定性的保证,法律制度的职能之一就是创造秩序。良好的医疗秩序是避免医患纠纷的前提。我国颁布的卫生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医患双方应遵守的权利与义务。医学生应该了解医疗卫生法规和政策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正确进行医学决策,从容应对临床实践、医学科研中所出现的矛盾与纠纷,成为自觉遵守伦理原则与法律秩序的人。

三、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课题在本人任教的学校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对象包括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医学检验专业等本校开设的非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048份,收回有效问卷1983份。下文中的数据均来自于本次调研的结果分析。

1.医学生法律信仰普遍缺失

调查问卷显示,当问及“大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时,选择“家庭环境、社会风气、学校管理、个人生活习惯和素养”的比例分别是“22%、38%、16%、24%”。可见,医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较大。在大学期往往强调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忽视了对宪法和法律信仰的培育。

2.医学生对法律学习认识出现偏差。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学生“你认为医学生有必要学习法律吗?”选择“有必要、没必要、无所谓”的占比为“82%、20%、8%”;“学习法律,你认为哪项最重要?”选择“理论知识、实践操作、都重要”的占比分别为“17%、62%、21%”。可见,医学生普遍认识到现代社会更需要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实际中学生对法律的关注度并不高,大多数来自于自身需求,希望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生对劳动就业、婚姻家庭等法律方面的动态关注更加密切,少数医学生对于与医学相关的法律,老师讲授的会偶尔关注。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只要不违法,法律与自己生活关系不大。

3.医学生对法律实际运用能力不足。

统计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学习了法律知识但“知行分离”现象普遍存在。问卷问及“当你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你会如何处理”时,42%的学生选择“用法律手段解决”,10%的学生选择“报告老师,让学校出面解决”,23%选择“通过新闻媒体解决”23%的学生选择 “自己協商解决”,2%的学生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气吞声”,这说明面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超过一半的学生不会选择法律手段维权,而会自认倒霉或采取其他手段。在实际中运用法律,将法律转化为自我保护的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医学生很难运用好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提高医学生法律文化意识,完善医学生人文教育

1.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法律信仰

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状况,引导学生学会情绪控制,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

2.重视医学生人文课程中法律相关课程的改革

针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卫生法学》做出教学改革。通过调整课程设计,将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等法律价值理念与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结合开展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也要从传统的灌输式向启发式互动式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以OBE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网络慕课资源、课堂派等新型互动式教学APP,课前、课中、课后分段式学习,营造互动化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班讨论模式中可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分组辩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的时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法律文化融入医学生人文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对医学生进行法律文化教育。通过观摩庭审现场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置于现实法律运用场景之中,亲自体验司法实践活动。提升医学生法制观念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利用第二课堂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设置典型的医疗领域的案件,训练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感受法律精神和法治价值,学会用法律知识、观点、方法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舒国莹.法理学阶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OBE理念下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立项编号:WJLX2019117。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猜你喜欢

法律文化人文素质医学生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法律文化因素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职业院校法律教学对学生法律文化素养的培养可行性路径探索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民国时期湖北司法制度变迁及民事司法实例研究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