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知识支架运用的误区及对策
2021-05-08袁武康
袁武康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提升高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非常重要的路径,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补充相关材料,然而在知识支架的运用上往往存在高深难懂、随心所欲、哗众取宠、喧兵夺主等问题。教师在运用知识支架时要适时补充,激发兴趣;适度点拨,答疑解惑;适当铺垫,深化思维;适量拓展,延伸阅读。所用知识支架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立足文本内容,激活学习动能。
关键词:知识支架 提升素养 阅读教学 运用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赋予了语文教学以宽广的视野,教师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知识支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作品影响等背景性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阅读文本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易,启发深刻领会文本内涵。此外,知识支架还能拓展学生学习领域,促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能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知识支架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然而,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支架都能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正向作用,有的教师只重形式,只图热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支架运用的误区
1.高深难懂型
在一次校内教研活动中,笔者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执教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为了让学生感受“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陽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时,播放了一段《二泉映月》,随后让学生说一说听这段乐曲时脑海中产生的画面,不料连续几个学生都没有回答出令教师满意的内容,课堂一下子冷场了,那位老师只得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教师知识支架的目的应该是借助知识支架,使阅读内容浅显易懂,然而听懂《二泉映月》显然是超出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学生听不懂乐曲内容,就造成了课堂低效。
2.随心所欲型
有位教师在执教曹文轩的《前方》时,学生对于“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没能深入理解,老师就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知道的成功人士,随后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列举出这些成功人士苦旅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言老师没有给予针对性的点评,而一概表扬,这个环节持续了将近十分钟,导致课堂时间不够,后序环节草草结束。诚然,这些成功人士材料的补充活跃了课堂氛围,但也因其随心所欲而降低了课堂的效率。
3.哗众取宠型
如今语文教师的个人素质越来越高,不少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又有良好的才艺技能,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适当展示才艺技能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但过度展示、哗众取宠却不可取。有一位老师在上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时就曾两次献唱:一次是用电视剧《红楼梦》中“奴去也”的调子唱了“叨叨令”;一次是用“葬花吟”的调子唱了“耍孩儿”。虽然两次献唱博得了阵阵掌声,但许多学生课后只记住了这两次献唱,对文本内容却不甚了了。教学不是表演,老师应明确角色定位,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喧宾夺主型
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在于文本,知识支架是起到辅助作用,在运用知识支架时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曾经有位老师在执教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有个环节是“探究精神酷刑”,老师播放了电影《巴黎圣母院》的一个片断,然后让学生谈一谈伽西莫多除了受到肉体折磨外还受了什么酷刑?这些酷刑分别是给强加给伽西莫多的?学生发言比较积极,回答得也不错。但笔者注意到不少学生回答问题的表述中都有“从影片中看出……”由此可见,学生的回答是立足于影片而非文本,视频观看虽然形象,但无法替代文本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视频拓展过多反而会喧宾夺主。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支架运用的对策
从上述四则案例可以看出知识支架的运用如果时机不当、量度不适往往会景程课堂效率,阻碍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知识支架时应适时、适度、适当、适量。
1.适时补充,激发兴趣
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在执教《边城》前曾有意逗引学生:“1948年沈从文病重期间,你们猜,他最思念的两个人是谁?”学生说他的妻子三三,另外一个人却莫衷一是。黄老师就补充了一则材料:“夜静得离奇,端午快要来了,家乡一定还有龙舟下河。翠翠,你是在104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我,在我死去以后还想起我。翠翠、三三,我难道又疯狂了?”学生一片哗然,怎么会是小说中的人物翠翠?黄老师趁机激发:“正是翠翠,沈从文从没有把她当成小说中的人物,他把她当作自己生命中的伴侣。”此时,学生内心深受震撼,也就越发增强了学习文本的兴趣。由此可见,适时补充相关材料,能够接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走进文本、爱上文本。
2.适度点拨,答疑解惑
笔者曾聆听过西安高级中学贾建英老师上过的一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当老师问道“什么是情节”时,有的学生回答了情节的步骤,有的学生回答了情节的作用,就是没有学生能准确回答出什么是情节。贾老师顺势补充了福斯特《小说面面观》里的一句话:“‘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因伤心欲绝而死就有了‘情节。”学生闻之豁然开朗,有同学立马回答道:“情节是小说中因果关系的设置。”学生因为疑难、困惑而引起了学习、探究的欲望,教师的职责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贾教师借助知识支架适度点拨,在使学生茅塞顿开的同时也收获了突破触点的喜悦。
3.适当铺垫,深化思维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曾公开展示过一堂回忆性散文《金岳霖先生》的阅读课,对于金岳霖先生的形象概括,学生一开始只停留在有趣、怪、重感情、有学问等文本的字表意思层面,肖老师借助知识支架、适当铺垫,学生的思维就被带着一步步深入下去,走进了金岳霖先生的内心。例如在“细读文本:还能读出金岳霖先生的________”环节中,肖老师适当补充了汪曾祺的一段话:“我的散文大都是记叙文……我很少写纯粹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学生就去揣摩了克制的文字背后的热情,有一个学生读着读着还落下了感动的眼泪,这就把学生的心和作者的心连接到了一起。
4.适量拓展,延伸阅读
不少教师习惯在阅读教学中补充拓展性材料,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拓展性知识支架必须适量,在课堂上只是激发学生拓展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课后进行拓展性学习。曾在一次校际教研交流活动中,嘉善高级中学的孙元菁老师执教了杨绛的《老王》,在探究“杨绛一家幸运还是不幸运”时,学生从文本当中找出了一些印证其不幸运的内容,但学生对文革那段岁月不够熟悉,对文本内容理解有一定难度。孙老师就在黑板上向学生推荐了杨绛的《丙午丁未年记事》,简简单单7个字,没作过多展开。但从课后了解的情况来看,该班大部分学生都在课后主动查阅了推荐内容,这就说明孙老师在课上的推荐举动是成功的,促进了学生课外延伸阅读的开展。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支架运用的基点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无论补充什么样的材料,笔者认为基点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立足文本内容、激活学习动能。
1.围绕教学目标
知识支架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方向,只有围绕教学目标,补充的相关材料才有价值,才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最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立足文本内容
知识支架是对阅读文本内容的辅助,文本内容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对象。在运用知识支架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必须立足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节,读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3.激活学习动能
学生是语文阅读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一切目地都是在激活学生的学习动能。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运用的知识支架应当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动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阅读体验,收获阅读的成功与快乐。
对于如何有效运用知识支架,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不过笔者深信适时补充,激发兴趣;适度点拨,答疑解惑;适当铺垫,深化思维;适量拓展,延伸阅读,同时注意围绕教学目标、立足文本内容、激活学习动能,就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提升语文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江海,陈虹:《黄玉峰语文课堂文本探究策略例谈》,《语文教学通讯》,2017.05
[2]张磊:《引入有“度”,方能彰显课堂教学大智慧》,《语文知识》,2016.09
[3]陆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补充材料》,《语数外学习》,2014.05
[4]韓芳芳:《典型辅学材料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通讯》,2013.07
[5]朱绍永:《运用“补充材料”深化深化文本解读》,《语文教学通讯》,2011.06
[6]陈美璎:《适度拓展,有效优化》,《福建论坛》,2011.05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