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管理标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分析

2021-05-08林建峰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部门护理人员

林建峰

莒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日照 276500

急诊部门是医院较为重要的科室,其主要接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的患者,具有节奏快、患者多等特点,其对急诊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部门的急诊水平和能力是医院医疗质量的体现,如若出现错误极容易造成患者死亡的后果。此外,患者家属大部分伴有恐惧、易怒等情绪,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会造成较多数量的医疗纠纷,不利于医疗事务的正常进行。 在救治和护理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风险因素和事项,如若不进行风险管理会加剧医疗风险。 为了降低急诊风险事件的发生,该院实行了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标准能够对急诊期间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从而采取相关措施保障急诊顺利进行。该文主要分析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标准的临床效果,选择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该院急诊的患者70 例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进行急诊的患者纳入实验对象,随机抽取70 例。 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应用组,每组35 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男23例,女12 例;年龄最小为20 岁,年龄最大为75 岁,平均年龄(48.14±4.12)岁;其中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2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有13 例,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有10 例。给予应用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年龄最小为18 岁,年龄最大为72 岁,平均年龄(47.85±4.01)岁;其中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1 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有12 例,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有12 例。 对照组中护理人员共10 名,其中护师2 名,护士8 名;应用组中护理人员共10 名,其中护师3 名,护士7 名。经软件计算,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 具体护理方式如下: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情况,采取相应的医疗支持。此外,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如若出现异常则立即告知主治医师。 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基础的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

给予应用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风险管理小组。急诊科室应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由主治医师和护士构成。小组应经过科学讨论确定符合患者病情的护理计划,从而规范急诊护理的各项流程,以促进护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1]。②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制度是风险管理的依据和标准,是降低急诊风险的必要保证。 急诊部门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按照流程制定应急预案, 以保证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急诊部门定期进行护理演练,在实践中增强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其遇事不乱的素养和能力[2]。此外,急诊部门建立一套合理的排班制度,保证24 h 都能够有效接收患者,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3]。③风险识别。 急诊部门的风险管理小组采用流程图法、风险列举法等方法,对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缺陷、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以提前感知风险。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需要日益加强,以提高风险识别的效率和准确度。 ④风险评级。 风险评级是较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能够促进管理工作朝着便捷化方向发展。急诊部门对可能发生的急救风险进行评分,将风险事项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3 级。低于5 分的风险事项为低风险,5~15 分的风险事项为中风险,高于15 分的风险事项为高风险。对风险事件进行评级有利于对其进行标注,从而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⑤风险处理。 对上述急救和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登记,并商讨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同时,护理人员按照要求对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记录,提高记录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从而为风险防控提供基础信息[4]。⑥风险意识培养。 不论是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预防能力还是风险处理能力,都是急诊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急诊部门制定护理培训,频次可以为半个月一次或者一月一次。 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素养和风险防控能力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其护理能力、风险意识、风险识别等能力,以提高急诊效率和质量。 ⑦器械和物品管理。 急诊器械和物品是急救的必要物质条件, 需要急诊部门严格核定器械和物品。急诊部门应重视急救器械和物品的管理, 增强护理人员对急救器械和物品的重视, 定期检查并补充急诊所用,从而为急救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5]。⑧奖惩机制。 在风险管理中,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需要充分调动,只有如此才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这就要求急诊部门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该机制的实行还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⑨风险教育。 多数患者及其家属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有关急救的医学知识,容易出现易怒、不配合护理等情况。急诊部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风险知识的教育,可以通过宣传板、宣传画册、口述等形式对其进行讲授。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急诊风险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其治疗和护理依从性,以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6]。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出诊情况,计算出诊时间;②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情况,计算护理质量评分;③观察两组患者满意程度,计算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诊时间

应用组患者出诊时间为(7.40±2.32)h,低于对照组(12.36±3.47)h,经比较,两组患者出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诊时间情况[(±s),h]

表1 两组患者出诊时间情况[(±s),h]

组别出诊时间对照组(n=35)应用组(n=35)t 值P 值12.36±3.47 7.40±2.32 7.030<0.001

表2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情况[(±s),分]

表2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情况[(±s),分]

组别基础护理评分护理技能评分护理文书评分 分层考核评分对照组(n=10)应用组(n=10)t 值P 值77.21±4.85 90.47±3.21 13.488<0.001 79.39±4.21 93.28±5.44 11.946<0.001 82.36±4.31 95.64±4.28 12.934<0.001 83.14±4.45 93.15±5.74 8.154<0.001

2.2 护理质量评分

应用组患基础护理、护理技能等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治疗满意率

应用组患者满意和一般满意例数多于对照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n(%)]

3 讨论

急诊部门是重症患者集中的地方,涉及到内科、外科等各个科室,其护理任务既繁重又艰巨[7]。急诊护理的质量和水平反映整个医院的医疗层次,影响患者急诊效果和效率。在急诊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突发情况,如若不进行风险防控,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和医疗纠纷。 风险管理标准作为新型管理模式,能够通过有效措施和手段防止相关风险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急诊成功率,增强患者满意程度[8]。 该文主要从建立风险小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识别、风险评级、风险处理、风险意识培养、器械和物品管理、奖惩机制、风险教育这9 个方面对风险管理内容和流程进行了阐释。 同时,通过实证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检验。

根据上述报告实验可知,风险管理标准能够将急诊患者出诊时间缩短至为(7.40±2.32)h,远低于对照组的(12.36±3.47)h。可见,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急诊效率,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患者进行急救,从而有效缩短患者的出诊时间。同时,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将基础护理评分、护理技能评分、护理文书评分、分层考核评分分别提高至(90.47±3.21)分、(93.28±5.44)分、(95.64±4.28)分、(93.15±5.74)分,高于对照组的(77.21±4.85)分、(79.39±4.21)分、(82.36±4.31)分、(83.14±4.45)分。 可见,风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和水平,从而有助于提高各项护理评分。 此外还发现,应用组患者治疗满意率高达94.28%,远高于对照患者的65.70%。可见,风险管理模式可以通过提高患者的出诊时间、护理评分等因素提升患者满意率。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标准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出诊时间,提高急诊治疗的效率和水平。此外,还能够提升基础护理、护理技能等方面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程度,缓和医患关系,促进医院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部门护理人员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