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日常活动特征的社区非正规空间分析与规划研究
2021-05-08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陈思尧李卓然
文/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陈思尧 李卓然
0 引言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原有的空间模式已无法适应现在人们对多样空间的需求,故人们开始自发改造空间,从而产生多样的非正规空间。非正规空间是人们自发性组建而成的空间,正规空间即公园、广场等经过规划设计且满足规范要求的空间。对比2种空间得出,非正规空间比正规空间更具有活力,尤其在一些老旧小区和老城区,因此对社区非正规空间进行研究,从日常活动视角出发,通过对人群特征及日常活动所对应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探讨非正规空间形成的因素,对文昌里小区提出空间更新建议。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研究主要运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空间句法中的整合度和协同度等方法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居民的基本情况和活动需求,了解住区中不同人群结构的生活习惯及特征。
空间句法不仅关注局部空间的可达性,还强调整体的空间通达性和关联性[1]。利用Depthmap软件对轴线进行分析,通过轴线颜色区别指标大小,空间句法的基本变量主要有连接度、整合度、协同度及智能度等[2],研究主要选取空间句法中的整合度和协同度2个变量对空间可达性进行分析,整合度表示1个空间与其他空间的距离大小,整合度越高反映可达性越高,协同度反映1个区域的核心程度,表明区域空间结构属于中心型或分散型。
研究利用谷歌地图获取文昌里住区的地图数据,结合实地调研对住区空间进行补充数据,追求其真实性,通过CAD软件绘制文昌里住区轴线,并结合Depthmap软件分析获得较准确的轴线模型。
2 基本特征分析
2.1 人群特征分析
1)构成分析 该小区内人群主要由小区居民、租客及流动商贩构成,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小区总人口的60%,故小区内主要活动人群为老年人。
2)生活习惯分析 儿童每天的主要活动为上学,基本上7:20离开小区去学校,16:10放学回到小区,活动场所主要在小区内的小广场,小区内缺少教育设施;青年人以租客为主,流动性强,人群主要关注房屋内部环境,较少参与小区外部环境建设;中年人以工作为主,出行以公交为主,部分采用私家出行,因工作原因与社区居民交往较少,通过接送孩子与居民相识,日常主要去奥体中心附近的广场活动;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主要为聊天、下棋、跳舞及遛狗等,出行以步行为主,小区内的电动车会对其活动造成影响。
2.2 日常活动分析:非正规活动空间
通过调研分析对文昌里小区的日常活动进行总结,并对其产生的自发性空间进行分类,得到休闲娱乐空间、人际交往空间、商业活动空间、其他活动空间4种非正规空间类型。
2.2.1 休闲娱乐空间
小区中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多为下棋、打牌、搓麻、静坐等。小区内虽设置了棋牌室,但受欢迎程度较低,人们更喜欢室外开放的活动空间,也符合老年人喜欢的户外活动特点(见表1)。
2.2.2 人际交往空间
人际交往空间的参与者多为老年人,故人际交谈成为其日常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根据老年人自身身体功能受限的特点,他们经常在住宅楼下、商业空间周围、宅前路旁进行活动,利用自家废旧桌椅板凳,组成活动空间。空间虽大小不一,但形成了强烈归属感(见表2)。
2.2.3 商业活动空间
小区内的商业活动类型主要为底商、流动商贩,其占用空间具有不同特点(见表3)。底商大部分位于住宅楼1层,通常对山墙进行改造以满足商业活动。流动商贩时间上具有流动性,空间上具有固定性,并呈现聚集状态,该空间由经营者、货物及购买人群组成,并借用周围空间环境来占用公共空间,把该空间作为自己的临时营业场所[3]。
2.2.4 其他活动空间
小区绿化管理弱,部分居民自发开辟约2m×6m土地进行种植实践。以蔬菜为主,随意分布在宅前绿化及山墙处空地上。小区建设之初缺乏考虑,导致杂物占用绿化带、楼道、阳台等,其所占空间大小因杂物大小而异,大多呈线形分布(见表4)。
表1 非正规休闲娱乐空间特征分析
表2 非正规人际交往空间特征分析
表3 非正规商业活动空间特征分析
2.3 日常活动分析:正规活动空间
社区内的正规空间是指社区步行道、社区绿化、社区中心广场、社区公园等,但文昌里小区的正规空间均有利用率低的特征。空间尺度虽大,空间分布位置也占据优势,但与非正规空间相比吸引力低。故研究对文昌里小区内的正规空间的空间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寻找非正规空间更具吸引力的因素(见表5)。
3 社区内非正规空间布局分析
3.1 整合度分析
空间句法可对空间各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发现空间特征[4]。整合度即1个空间相对其他空间的集聚和离散程度,反映该空间的便捷度,进而分析该空间对交通量的吸引力。整合度越高,可达性越高。图中红色为可达性高的区域,蓝色为可达性低的区域(见图1)。小区内贯穿北门和南门的大道整合度最高,且锅炉房附近的轴线呈黄色,反映出锅炉房附近局部可达性高,对整个社区来说,可达性较低。根据非正规空间的分布与轴线整合度叠加分析可得,可达性较高的位置非正规空间聚集较密,可达性低的空间非正规空间聚集度较低。故非正规空间的位置分布与空间可达性有关。
3.2 协同度分析
对小区进行协同度分析(见图2),该小区的拟合度为0.67,数学上R2在0.5以上即拟合较好,协同度高,并且各元素集中分布在拟合线两侧,表明小区内存在1个较强的区域核心。同时,该核心正好在旧锅炉房附近,故相比锅炉房附近的非正规空间,其他区域的非正规空间分布较散乱。
3.3 现状问题
1)社会层面 老人需要交谈场所,小区内活动场地稀缺;上班族的主要需求是良好小区绿化环境;儿童需要儿童活动场所空间。
2) 日常活动层面 因日常活动产生的非正规空间具有自发性,故社区内产生多样的非正规空间,归纳总结该空间特征得出:①休闲娱乐空间 需与出发点距离近,有遮挡物,配有舒适且方便移动的桌椅,可容纳较多人群;②商业活动空间 散布在路边,影响交通,具有安全隐患,且无固定位置;③其他活动空间 储藏空间及种植空间。
表4 非正规其他活动空间特征分析
表5 正规空间特征分析
图1 文昌里小区轴线模型整合度分析
图2 文昌里小区轴线模型协同度分析
3)空间布局层面 通过对整合度和协同度2个相关变量进行分析得出,社区内的非正规空间布局与空间可达性相关,可达性越高,非正规空间的聚集度就越高。文昌里社区空间结构具有1个高度的区域核心,呈中心非正规空间高度集中,其他区域分散分布的空间形态。
3.4 非正规空间活力因素分析
1)空间尺度 通过对比发现正规空间的空间尺度较大,因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常伴随着5~6人的集聚,而正规空间尺度围合感较低,安全感和舒适感降低。
2)空间环境 正规空间环境较差,缺乏管理及对空间使用的吸引力。非正规空间由居民自发组建,自发进行管理维护,空间环境上依照居民自身认知对其管理,故适合居民使用,更具吸引力。
3)空间分布 非正规空间的分布可随季节、时间及自然气象条件进行灵活移动布置,并且其位置选择在活力高、可达性强的区域。相比正规空间不可移动的特点,非正规空间尺度小、分布点多,减少了居民步行距离,可达性强,更具吸引力。
4 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结合现状社区存在的问题、居民日常生活特点及非正规空间具有活力的特征,对小区空间环境进行更新优化,使该空间环境更适合居民,从而提高社区空间使用率,提升品质。
4.1 边界空间——提升内部活力
边界线不是1个隔离线,而是与相邻空间相融合的状态[5]。充分利用社区自然景观,打造社区内沿河边界空间,通过建筑及构筑物摆放形成的凹凸、不规则界面打造良好的边界,连接社区内外,创造社区活力点。
4.2 空间缝合——邻里空间重塑
1)庭院缝合 住宅建筑为行列式排布,山墙周边空间是居民选择的热门空间,需采用半围合形式及硬质铺装,在2栋住宅楼间形成围合的庭院形式,从而满足居民的交谈需求。
2)慢行缝合 梳理社区道路,将庭院、组团之间通过慢行道路进行缝合,加强人行步行轴线与各组团间的交流,缩短人与活动空间的距离。
3)上下缝合 通过设置电梯解决居民上下楼不便的问题,增进居民交流,加强室外空间的使用。
4.3 公建重置——空间复合穿插
1)功能重置 植入教育和金融邮电功能,增设文化体育设施,完善小区公共服务设施。
2)空间重置 对小区公建位置进行重置,聚合建立轴线关系,通过公建位置的聚合,与小区公园和活动场地建立联系,梳理小区主要轴线,依据非正规空间分布灵活的特点,选择小区高活力区域合理布置小型活动空间。
4.4 活动互助——促进人、空间融合
通过事件引入法,促进人与空间融合,发挥管理者及党员的带动作用,组织跳舞、下棋比赛等活动,设置奖励程序,让失落的空间变成有活力的积极空间。
5 结语
研究探讨非正规空间具有活力的因素,从空间尺度、空间分布、空间环境3个方面总结出其影响原因,故正规空间通过可移动绿化小品、休闲小品对其自身进行分割,得到多个与非正规空间尺度相同的空间,从而促进正规空间的使用效率。在管理方面,鼓励部分空间实行居民自治,促进社区更新,共同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