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泛景观“五步营造法”之城市公园实践*
——以广东江门人才岛潮头中央公园为例

2021-05-08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董荔冰陈袁孙平天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3期
关键词:潮头海绵公园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 董荔冰 杨 陈袁 泽 孙平天

0 引言

潮头公园作为江门人才岛最核心的公园之一,是岛内生态绿色廊道的重要节点,是“绿水青山、景城合一”景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呈现岛头形象、修复区域水土环境、体现侨乡人才文化、引导公众活动参与,是设计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城市泛景观“五步营造法”,发挥生态统筹、景观引领、协同设计的作用,成为系统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实践样板。

1 潮头印记

项目原址曾是一块块大小格子状的池塘,鱼塘间一条条宽窄不同的墩垛构成阡陌纵横的河溪肌理。大量的鱼塘养殖对土地和水系造成污染,水质与周遭环境不尽如人意。鱼塘虽只是一个片段,却是这片土地留下的印记。而今,通过设计改造,桑田变沧海,形成“蓝绿交织、林草丰茂、活力慢行、人悦花香”的生命共同体,更是一处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且跨域共享的生态宝地。站在潮头,江河对望,岛内岛外,感受着潮头公园的生态之美、文化之美、人才之美和生活之美。

潮头公园作为人才岛最核心的公园之一,位于西北角岛头,占地约15hm2,形成一条近3km长的中央生态廊道,横贯南北,是江门人才岛“绿水青山、景城合一”景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勾勒出未来城市新的功能与形象格局。潮头公园是江门人才岛的聚气之地,是生态廊道的重要形象,是蓬江区政府和中铁建科项目公司先行启动的建设项目之一。公园着力打造一处“潮起鹿饮溪,林空鸟归巢,如龙入海,如鸟投林”、寓意思乡归潮的人文美景,体现生态、侨乡、人才文化特色,践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新篇章,重构内河及周边生态环境,让沉寂的鱼塘焕发新生(见图1)。

2 尊重现状肌理,微创介入鱼塘

勘探现场时,通过丈量走访、无人机飞行和三维地图标记画圈,希望最大程度保留现场的植物、肌理、土方甚至老墙,同时充分挖掘五邑侨乡的人才文化,使其融入每处设计细节,将公园定名为潮头公园,整个设计围绕生态、侨乡、人才文化展开(见图2)。

水系形态尊重原有的鱼塘肌理,圈留较宽的田埂路改造为堤、岛、伸出的平台,局部保留鱼塘,将其改造为海绵花园、鱼塘泡泡,用于展示科普教学。为保证全岛行洪排涝水面率的要求,将碎片化、封闭性强的鱼塘水体串联打通,进行最大化水面处理,与排洪沟渠连通,利用水闸电排站控制与调节水位高度。同时,通过海绵LID设施如生态滤池、表流湿地、雨水花园、生态旱溪,结合水下森林、水生植物等生态手段净化水体。置桥织路,设亭放桥,处理好水、洲、岛、桥、堤的关系,在视线良好处设置亭、桥、台、栈道以及构筑物。植入功能,设置节庆广场、码头、运动场地、儿童活动场地、卫生间等,构建水系慢跑健身步道,与行车环岛路、外环慢跑道形成复合慢行体系。预留开放式出入口融入社区,结合周边建设用地业态,服务周围人群。串水廊、织绿网,岛内水系串联成环,连接外水西江,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见图3)。

图1 江门人才岛景观规划与潮头公园位置

图2 施工中的潮头公园

图3 潮头公园设计策略分析

3 三线慢行体系:引导趣味路径

潮头公园设计了全长1.5km“一环三线”的慢行体系,由3条宽150mm的红色、绿色和蓝色的热熔线组成,分别代表活力慢跑之线、绿色生活之线和生态体验之线(见图4)。跟随活力慢跑线,可看见热身区的拉伸提示、加油打气的励志铭文、跑步距离的刻度提示;跟随绿色生活线,可以游览潮头公园的各个景观节点,包括还侨广场、鲸奇世界、之之栈道、览潮亭、登科桥、莲叶舟及卫生间等,并设置最佳观景点和拍照点;跟随生态体验带,参观雨水花园、水下森林、海绵设施以及可能存在的花鸟鱼虫等特色动物。通过公园三线的慢行体系和指引,创造趣味无穷的空间体验。

4 低成本海绵措施:会喝水的海绵公园

根据江门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要求,结合现状竖向条件营造微地形并规划汇水分区,将潮头公园打造成完整海绵体。采用低影响开发设计原理,对项目范围内各类型下垫面区域的地表径流进行分析和统计,按需要运用不同类型的LID设施进行雨水的收集、下渗、滞蓄及利用。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设计特征,运用循环泵站和管线、开放式表流湿地、生态滤池、原位净化带、水下生态系统、雨水花园、曝气机等海绵技术措施,实现雨水资源利用、生物栖息地建构、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目标。为保证潮头公园水质满足地表水Ⅲ~Ⅳ类的要求,排入水系的市政雨水排水口需做预处理后方可入河,如安装旋流沉砂井。通过底质改良、构建沉水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投放有益微生物等措施达到湖体水质改善的近远期目标。通过以上LID措施,达到9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56%的年污染物(TSS)控制率。

5 科普教育体系:能学知识的户外课堂

潮头公园重视科普展示系统,力求打造露天的户外学习课堂。通过科普牌的图文介绍,规划5类、27种、近50个展示牌,将其设置于园区各处。展示内容包括场地变迁、植被资源、海绵设施、动物种类、运动知识等方面,从文字撰写到图片绘制,既科学严谨,又通俗易懂。场地变迁讲述鱼塘变沧海的故事,潮头秘境讲述“会呼吸的水下森林”,植物笔记展示特色的水生、开花植物,海绵科普介绍“会喝水的海绵公园”(见图5),奇妙世界展示“池塘里的生命”“河畔边的居民”,动感潮头指导人们如何“燃烧我的卡路里”等,借助上述绘本式的有趣文字与绘画,人们可近距离观察生物、了解自然、认知自己,特别是儿童,多了几分好奇和求知兴趣。科普系统展现潮头公园的自然之美,成为老少咸宜的户外学习课堂。

6 人文趣味景点:焕发侨乡人才魅力

设计团队通过当地调研,发现具有历史文化、业态丰富、有创意、参与互动感强的开放空间是人们更向往的户外活动空间。在潮头公园的设计中,历史文脉和人才文化元素贯穿始终,通过古诗典籍提炼和场地文脉打造,使潮头公园成为人才岛的特色城市名片。

图4 三线慢行体系,引导趣味路径

图5 海绵雨水花园科普展示

6.1 鲸奇世界

鲸奇世界场地建于一片鱼塘之上,为保留鱼塘印迹,设计提取鲸鱼元素打造“蓝色”儿童活动场地,开启一场自然海洋与童心童乐的神秘活力秀。“鲸”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的诗词,即“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讲述鲸鱼在海浪纵游时可使沧茫大海翻腾,寓意有杰出才能的人能够担当大事,在人才岛这片热土上必能有所作为。鲸鱼元素被提炼后融于设计中,场地中间是一条蓝色的鲸鱼装置,映衬在海洋生物的EPDM铺装之上,宛如浮出水面游动的鲸鱼。围绕鲸鱼,布置一系列儿童活动装置,如荷叶蹦蹦、荷叶转盘、捕鱼小船、探险架、鲸鱼平衡木以及各类互动戏水装置,让小朋友从不同寻常的视角看世界,发挥自己的“惊奇”想象,去冒险、去探索,感受生命的奇妙。

6.2 莲叶舟大草坪

莲叶舟大草坪位于岛头位置,一侧为环岛公园的跑步道,一侧为行车走人的环岛路,作为交通环岛组织内外环的交通,既有分隔又有连接,因形似莲莲荷叶,飘于江边河岸,故取名 “莲叶舟”。莲叶舟大草坪视线开阔,以近2m的高差向水面倾斜,形成阶梯状良好的观湖面,人们可在草坪上嬉戏奔跑、放风筝、晒太阳、看水幕电影等。结合外环“映水莲清”广场,可在元宵、中秋、十一等节假日举办舞龙耍狮、烟花放灯等节庆活动。“舟中”设置“I LOVE江门人才岛”LOGO雕塑,除为人们提供一处打卡拍照的标识外,与近处的还侨广场、远处的白水带龙光塔形成对景,通过“爱心”窗口将中央廊道美景尽收眼底(见图6)。

6.3 云烟桥、云影桥

云烟、云影为一对跨环岛路、连接内外环公园的人行立交桥。“云烟”取自“终期吞鸟梦,振翼上云烟”,讲述诗人通过刻苦勤读、不懈努力,终究才华出众、实现远大抱负的人生历程。“云影”取自“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白色、简洁的人行桥如行云流水般穿梭于林冠中,好似一道云烟飘于湖岸之上,天空的光彩与浮云的影子映入水塘,成为外眺西江、内观潮头俱佳的场所(见图7)。

6.4 登科桥

取自潮连民间传说《蚌吐珠》。拱桥形成的水中倒影与东南初升的天光交织交汇,仿若巨蚌吐珠,亦幻亦真。青白石拱桥,白壁如玉,汲园林精华,复现园林经典元素。沿拱桥拾级而上,可饱览潮头全景,取名“登科桥”,寓意潮连文人辈出、登科甲第(见图8)。

图7 云烟桥与云影桥连接内外环交通

图8 鲸奇世界与登科桥

6.5 览潮亭

览潮亭为湖心岛中央的重檐八角攒尖亭。借鉴传统园林禅味意境,以水为中心,堤岛、凉亭、拱桥、折桥等元素构成湖面一道优美的天际线。亭子一面题为“览潮”,通过古诗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诠释了场地的由来;一面题为“论才”,通过刘邵的文书“聪能听序、思能造端、明能见机、辞能辩意”,讲述人才应具备的4种才能。亭子牌匾的点题创造了一个今与古、人与水、览潮与论才互动对话的舞台。八角挂风铃寓意欢迎远方的游客。闲坐此间,览潮论才、听雨观云,四时烂漫,收之不尽(见图9)。

6.6 礼贤桥、博贤桥与育贤桥

礼贤桥、博贤桥与育贤桥为3座跨河而建的同胞景观桥。名字分别取自《吕氏春秋》《墨子·尚贤上》《管子·权修》,讲述求贤的3种方法:一曰礼、二曰博、三曰育,即以礼招贤、广咨博选、育才造土。白色轻钢、造型简洁的景观桥顺应道路走势串联公园的主干路,形成一湾环抱式、一脉相承、飘于水岸之上的优美弧线,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6.7 还侨广场

“一棵树、一口井、一只打鸣的公鸡”是国人脑海中的村口画面,也是思乡情愫的强烈暗示。还侨广场作为公园西侧主要出入口,通过2棵连理树、1口环形绿岛、1个标识构筑物打造华侨纪念广场,同时也为举办大型活动预留空间。圆环绿岛疏导入口的交通人流组织,同时作为潮头公园慢跑道的起点,设置2处热身空间,通过跑步励志标语和3条彩色标识线,鼓励全民运动。

6.8 饮鹿池

以鹿池泉边为主题,怀抱一汪绿水,腹映一角蓝天。饮鹿池取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即“幽径独行迷,林空鹿饮溪”,诗人沉醉于蜿蜒幽深小路上的野趣,看见远处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描绘斑斓多姿的美景图。

7 项目实施与EPC管控

7.1 城市泛景观理论的实践样板

基于城市泛景观理论,江门人才岛从整体规划到具体项目实施不断探索,按照生态城市理念,充分运用城市泛景观力,将城市内孤立、片段的特色景观资源活化,并与“自然、城市、建筑、人”有机整合成为统一的城市大景观系统,创造“特色明确、景城合一、生态美好”的城市新意向。

潮头公园从方案到建成前后历时2年整,在一体化设计过程中,园林景观协调水利、市政、海绵、建筑、桥梁、结构、交通、水电、灯光、智慧、小品等专业,深度探索并全程参与设计施工管控。充分发挥生态统筹、景观引领、协同设计的作用,是城市泛景观理论的重要实践。

通过遵循自然现状、因势利导、山水统筹、系统梳理,统筹上位规划及具体项目建设,保护生态安全格局的延续和呈现。景观引领,协调水工水利专业,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补水来源、现状水位、水动力、水治理、水系形态、通航需求等因素,为水系净化、驳岸设计以及竖向高程提供基础依据。充分考虑场地地形地貌,确定竖向空间及海绵LID设施布置,形成系统化、综合性的生态海绵公园。种植设计除考虑多样化、本土化植物外,还着重设计水下森林,为水体净化、生物环境打造自然生境系统(见图10)。协调建筑、桥梁、小品设施灯,采用轻基础、组装式等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使之生长于绿色中。协调夜景灯光、游乐设施、小品雕塑、智慧设施等,充分与环境融合,以最小干预的方式融入自然生境,提供智能且人性化的游园体验。

图9 湖心岛中央的览潮亭

图10 潮头公园植物配置与海绵设施展示

7.2 施工一体化与全过程指导

实施过程中,全流程把控设计,全专业融合,实现“方案—初设—施工图—施工”全链条管理,各阶段紧密衔接且相互作用,确保项目实施的合理性、高效性,对工程成本进行全方位跟踪管理,确保“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全流程造价偏差精准控制。通过专业协同、标准协同和时序协同,从优化项目品质、建设时序、工程进度、社会需求出发,对多个专业设计成果统筹配合协同,对多头管控部门推动机制协同,对多个子项工程实施时序协同,合理高效推进工作进展。

项目建设之初派驻主要设计师驻场,现场成立设计指挥部和设计管理部,组织相关优质资源全面开展项目管理工作,包含项目工程质量及进度控制、现场技术支持、造价管控、沟通汇报、活动配合和技术讲解等。驻场设计代表全程参与并针对现场情况同步协调优化图纸,指导现场清表、现场放线、地形竖向、土方调配、景石布置、绿化种植等使之符合设计意图,并全程参与监理例会、施工质量会和进度协调会,及时整理巡场周报且提出整改意见。驻场设计人员通过对潮头公园所用材料样品的把控,制定更标准化的材料定样流程。定期航拍记录工地施工过程,全流程、多视角把控工程的各个角落与细节,对实现项目的效果品质最大化、流程合理化、项目进度高效化起到关键作用。

8 结语

微创介入鱼塘,复兴河流印记,潮头公园促进城市内部景观更新,传承地域文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土地价值,增强滨河活力,既是西江、内河、中央廊道、城市协同发展的滨河公园,又是人、鸟、树和谐共生的生态栖息地,更是一处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跨域共享的生态宝地(见图11)。设计师在指导驻场施工时,发现在建场地内已有相当多的市民来此跑步、垂钓、跳舞、遛弯。最令人兴奋的是,在傍晚可陆续见到萤火虫、听到蛙鸣鸟啼。蛙鸣和虫影唤醒了河湖生命和设计师对土地的爱护与期待。

图11 潮头公园建设变迁航拍

项目名称:潮头中央公园景观设计

项目地点:广东省江门市

设计时间:2019年9月-2020年12月

占地面积:14.52hm2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业主单位:中铁建科江门人才岛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主持:赵文斌、杨陈

项目经理:张亦博

项目负责人:杨陈、董荔冰

景观设计:袁泽、孙平天、王亚迪、沈楠、陈涵宇、周亦白、于凡迪、陆柳、杨钰、王晓、范思思、高晓宇、许亚齐、李甲、刘子渝

驻场设计:孙平天、袁泽、林玉明、袁振国、郑志华

海绵设计:吴昊、袁军营

结构设计:张路、马玉虎

建筑设计:于洋、邓凡志

室内设计:袁媛

景观桥设计:张继成、田文秀

标识设计:李贝、梅媛

亮化设计:丁志强、李占杰

猜你喜欢

潮头海绵公园
张立勇:勇立潮头 奋楫者先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在公园里玩
勇立潮头唱大风
海绵是植物吗?
“燃”在此刻,“燃”在潮头
“燃”在此刻,“燃”在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