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泛景观评价体系研究*

2021-05-08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3期
关键词:协同景观体系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

赵文斌 徐 瑞 熊 杰 李文婕 万 松

1 研究背景

城市发展与自然演替相生相伴,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再到顺应自然、修护自然,城市自然系统经历从系统连续到破碎断裂,城市发展对自然扰动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热岛效应等 “城市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逐渐衰弱,城市与水系、绿地的关系阻隔严重,城市建设与自然保护平衡的重要性凸显。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补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纽带。现有的城市景观设计多着眼于具体的场地设计,填空式设计连续性弱,专业协同性较差。从城市宏观尺度来认识和定义城市景观系统及景观对城市的作用力至关重要,景观先行的前置原则既是协同建筑、规划与景观的最佳途径,又是生态文明统筹建设、共绘蓝图的需要。依托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运用“自然+”的自然力谋求“自然”“城市”“建筑”“人”的和谐统一,利用“设计+”的设计力统筹“策划”“设计”“实施”“运维”的有机衔接,实现从宏观生态系统到中观城市景观构建再到微观基础设施的全面把控,基于此,城市泛景观概念应运而生。

城市泛景观是指按照生态城市理念,从城市宏观、纵深角度研究城市景观,扩大城市景观概念外延,将城市内孤立、片段的特色景观资源活化,构建整体连续、弹性可生长、和谐共生的有机系统,创造特色明确、景城合一、生态美好的城市新意向。在城市泛景观系统中,“泛”意味着系统涉及景观的多方面内容,同时表示景观对城市产生的最广泛作用。

2 研究意义

城市泛景观系统涵盖风景区、保护区、旅游区、绿道、河道、住区景观、校园景观、工业景观等景观分支方向,涉及规划、建筑、交通等多专业、多学科的协同跨界,囊括策划、规划、设计、实施运维等项目阶段,体系繁杂。现有的城市景观评价从最初关注景观绿地结构和生态功能,逐渐扩展到对景观绿地的生态服务、生态健康评价以及生态风险的评价,最后发展到日益受关注的可持续性评价,但多局限于景观绿地部分功能、细分方向的评判,缺乏对生态要素、安全格局、空间规划、专业协同等全方位的统筹评价。全新的泛景观体系构建要求梳理全过程的泛景观应用管理体系,拆解评定泛景观包含的诸多要素,建立科学、可推广的泛景观模式。城市泛景观系统的科学评价既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泛景观,又为合理规划与管理泛景观提供科学的参考价值,为城市景观生态功能与服务的有效发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3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城市泛景观系统的核心特点与需求,坚持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等原则。

3.1 系统性

城市泛景观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有机融合“自然”“城市”“建筑”“人”等要素,围绕“泛景观”“泛专业”“泛尺度”“泛过程”开展,涵盖自然风景类、城市园林类、建筑景观类和基础设施类4种项目类型。指标体系构建应将“以人民为中心”“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关注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梳理出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控制得当的指标体系,以满足项目在策划、规划、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要求,为项目各阶段评价奠定基础。

3.2 先进性

已有评价体系多针对各要素、各项目类型或各专业展开,而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体系的构建开创性地专门用于指导城市泛景观建设,评价城市泛景观建设效果,选取的各层级指标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引领作用,综合呼应泛景观系统中各行业的发展方向,突出各行业的核心及重点建设内容。在理论基础方面,考虑规划设计已有理论基础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前沿新理念;在技术与方法方面,反映设计与施工阶段运用较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运维体系方面,体现智慧先进的运营维护管理制度。

3.3 科学性

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体系需满足科学性原则。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属性,基于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评价指标的选取应来源于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需求以及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等广泛关注的领域,统筹考虑生态、景观等要素的功能,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评定各要素的价值贡献。

3.4 实践性

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体系需满足实践性原则。指标体系建立需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评价指标有技术规范、标准、导则等权威性文件对其功能定义、计算方法等有明确解释,能够定性或定量地评定价值高低。数据易获取且可靠性高,被广泛使用和认可,有切实可行的计算或评价方法;指标计算权重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便于实践操作;评价报告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紧密结合4种类型的实际项目并发挥指导作用,最终得以推广和应用。

4 评价体系框架设计

城市泛景观系统研究对象关系复杂,系统特征显著且涵盖类型多样,故针对该系统的评价体系设计需凝练出表示待评价对象的共性特点、深度和广度内容,具体包含评价体系层次和多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4.1 评价体系层次确定

城市泛景观系统是基于生态城市理念,运用泛景观力,活化景观资源,并与“自然、城市、建筑、人”有机融合的城市大景观系统。其中由城市“自然力”和景观“设计力”组成的泛景观力是贯穿城市泛景观系统实现全过程的核心手段。

“自然力”强调“自然”“城市”“建筑”“人”的和谐统一,“设计力”统筹“策划”“设计”“实施”“运维”的有机衔接,梳理归纳,总结泛景观涉及的3个层面:生态统筹、景观引领、协同设计。

1)生态统筹 重在评价系统的生态保护力度,关注场地区域的山水环境、发展需求、人文资源等,并对此加以分析和保护利用,实现因势利导、符合规律、和谐共存的目标。

2)景观引领 重在评价系统的景观层次丰富度,充分发挥场地优势、总结城市风貌特征、合理确定功能分区、展现城市特色,实现景观在区域环境中的引领作用。

3)协同设计 重在评价系统生态保护与景观层次的契合度,主要针对深化设计和施工阶段,统筹各专业深化设计,规范工程管理标准,协调各阶段工作持续推进,实现协同设计目标。在对具体评价指标选取上,兼顾上述特点,达到可操作、多量化、有支撑等要求。

4.2 多级评价指标介绍

基于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体系的涵盖层次,构建多级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为评价体系的3个层次:生态统筹、景观引领、协同设计。

1)生态统筹 包含山水统筹、安全统筹和系统统筹。山水统筹考虑场地周边的山水格局、气候气象条件以及场地内的生态要素;安全统筹可细分为生物安全、水安全和地质安全;系统统筹囊括城市发展、历史文化、游憩资源等方面的评价内容。生态统筹共形成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25个四级指标。

2)景观引领 包含空间引领、形态引领和层级引领。空间引领主要分为区位和空间组织2个部分;形态引领由山体、水系和功能分区组成;层级引领分为点、线、面3个层级。景观引领共形成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23个四级指标。

3)协同设计 包含专业协同、标准协同和时序协同。专业协同涵盖规划、景观、建筑、交通、水电等主要专业;标准协同侧重设计、施工和管理3个方面;时序协同囊括方案设计、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施工、运维管理等全过程。协同设计共形成3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37个四级指标。

5 测度与评价方式

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体系是以泛景观理论体系为指导,系统性、针对性地反映不同类型的城市景观项目在建设前后的差异。科学划分评价指标的不同等级和确定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是实现对上述要求满足情况的重要保障(见表1)。

5.1 指标类型和等级

为评估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体系共采用85个四级指标,指标类型共分3种: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和部分定量指标:①定量指标为可通过准确的数量定义、精确衡量的评估指标;②定性指标为不能直接量化,多通过描述性语言进行界定,赋予相应的量化数据用于评价的指标;③部分定量指标介于定量和定性之间,可通过间接换算或描述的方式确定评价量化的标准。

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评价城市景观建设前后的差异和成效,各评价指标具有各自的度量范围,通过设置多级目标评价等级,具体分为低(0~59分)、中(60~84分)、高(85~100分),统一不同指标类型间的量化标准,同时有利于单一指标建设前后效果变化的直观表达。

5.2 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多级目标评价等级的设置统一了不同类型指标的量化标准,但针对各四级指标不同目标等级的划分标准仍受到较大的经验和主观影响。专家打分法针对这类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数据量化具有较好效果。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发放等形式,向相关领域专家、从业者和研究人员等提供专家匿名咨询表,针对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体系中各具体指标目标等级划分以及指标间重要性排序进行意见收集,而后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综合多数专家经验和主观判断,以确定指标目标等级划分结果,便于得到各指标建设前后的定量变化结果。

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指标相互关联且相互制约,仅凭各指标单独的评价结果难以对景观系统建设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因具备针对多目标复杂问题作出决策模型的优势,在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利用层次分析法,基于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建立条理化、层次化的结构指标模型,构建判断矩阵,比较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结合专家针对各级指标重要性排序打分的统计数据,获得各指标层次的单排序和总排序,而后对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保证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合理、科学。利用获得的各指标权重,代入评价体系运算,便可获得针对城市泛景观系统建设的综合评价结果。

5.3 应用方式

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体系旨在对城市建成区多尺度生态保护修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营进行全周期评价。使用对象包括所有参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各环节的人员。涉及专业包括生态、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规划、投资运营等。具体城市景观项目评价时,可根据实际项目特点和需求,在遵从评价体系整体框架和逻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其中各级指标对应的权重需根据具体项目进行量化,此外,具体指标的目标等级划分也可基于项目实际条件进行更加细致与科学的调整。

6 结语

城市泛景观系统理论是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思路和途径之一。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理论体系,从宏观生态统筹力、中观景观引领力、微观协同设计力出发,创新提出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体系,有机融合自然、城市、建筑、人等要素,涵盖建设过程的不同专业(景观、建筑、水电、生态等)、不同尺度(宏观、中观、微观)和不同过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并可应用于自然风景类、城市园林类、建筑景观类和基础设施类项目的城市泛景观建设指导和评价。在未来研究中,需通过更多类型的城市景观建设项目对该评价体系进行试用,以便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表1 城市泛景观系统评价体系

续表

续表

续表

猜你喜欢

协同景观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景观别墅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火山塑造景观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